反重力的奇闻故事-反重力的奇闻故事有哪些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有关月球是宇宙中高智慧生物造的可靠吗?

首先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月球是围绕着地球运转的卫星,它是地球组成了地月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通过对月球的观测,科学家们发现:月球的轨道十分的特殊,目前太阳系发现了几千颗卫星中,月球的轨道最为的特殊,因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月球的背面居住着外星生命体和外星文明,事实真的如此吗?

40年前,当阿波罗11号飞船降临到月球的那一刻,所有关于月球的传说都不攻自破,什么月球上的外星人,月球上居住神仙,月球上有广寒宫之类的,这些神话传说都被科学事实否定了,通过对月球表面的勘测和月球物质的分析来看,月球是和地球同时起源的。因为在月球中发现的物质和地球上的物质特性相同,由此科学家想到了起源说。月球的轨道为何如此特殊,这个谜底将会被揭开!

既然知道月球和地球是同时出现的,我们就能还原事发经过

通过对太阳系小行星带和柯伊柏天体带的观测,我们的太阳系是在一次超古代恒星的爆发中诞生的。超古代恒星,它们体积和质量都非常的庞大,因此它们的寿命非常的短暂,据统计恒星的寿命约为100万年——1万亿年,想一些质量极为渺小的红矮星,它们的寿命能燃烧长达几千亿到1万亿年,而像是盾牌座UY这种超大质量的恒星,其寿命只能为几千万年的时间。

超古代恒星发生爆发后,我们太阳系所在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新星遗迹,在引力的作用下,氢原子物质团开始互相的吸引,质量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最终引起了氢原子的衰变,促使核聚变的诞生,当大量的氢原子融合成氦时,大量的光和热同时出现,位于太阳系的第一束光诞生了。

太阳诞生以后,释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太阳风,其威力是现代太阳风的几万倍还要多,因此大量的物质被吹散到太阳系的外侧,而这些物质在引力和重力的凝聚下,形成了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和柯一柏带,当然在位于太阳系1.5亿公里处,奇迹正在诞生!

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逐步形成后,木星开始发生变化,时间就在木星诞生后的100万年,木星在吞噬大量的物质后,其产生的引力开始影响周围的天体,由于成长的太快了,导致其周围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在加速度后,逃逸了原始的小行星带中,而这些小行星中,一颗巨大的由铁构成的小行星正在往太阳系的内侧而去,它的名字叫做:忒伊亚!

远古时期的地球就是一个岩石星球,啥都没有,没有磁场,没有大气层,但是当忒伊亚撞击后,由于忒伊亚的体积比地球小,因此在被撞碎的同时,也逐渐的将忒伊亚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铁核。由于物质都是分散的,撞击产生的力量促使另一部分物质被抛出。久而久之,在引力的作用下,引力开始将物质团凝聚,而这两颗天体分别为地球和月球!

从今天月球探测器中,我们可以得出月球的表面和大气中蕴含着水分子,这又揭示了一个起源,在地球和月球形成后,它们是距离非常近的,距离也就3万公里左右,这时候潮汐运动的形成,由于月球体积太过于庞大,导致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时候,它不光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最终它开始远离地球。

通过对月球的大量陨石坑的迹象表明,在月球远离地球的时候,来自小行星带的无数颗天体撞击了地球,但是月球抵抗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因此月球上拥有着无数颗陨石坑,随着月球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在受到撞击后,月球的轨道也开始在不断的撞击中产生倾斜,最终到达一定位置,也就是38万公里处后,地球的引力终于将月球锁定,形成今天的地月系统!

通过以上答案,我相信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月球的起源。神话传说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它代表着古人对于宇宙的猜测和幻想,但是科学是事实的,通过将一个又一个碎片拼接起来,你会发现,月球在地球形成和生命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球,因此月球是地球的保护神,木星同样也是地球的保护神!至于木星为何是保护神,因为正是它指使无数小行星的撞击才使地球拥有水资源,才有了之后的大气层和磁场!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如何使用狙击枪?

我们先来看看电影中狙击的标准程序:戴着墨镜、面无表情的射手打开一个琴盒一样的手提箱,利索地把枪支组装好,插上瞄准镜,推弹上膛,举枪瞄准,镜头里立即出现毫无察觉的目标。随即,一声枪响,瞄准镜中的目标人头崩裂,血光四射。狙击完成。

这其中,狙击手少了一个重要的步骤--测距。人们印象中,神枪手应该做到举枪就打,一击必中。事实上,射击远非这么简单。2001年,爱沙尼亚的丛林中,“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大赛的射击课目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当时,某国特战小组在中国队之前出场。这是一项特战小组集火射击集团目标的课目,该国特战小组一番猛烈的射击后,报靶员却报出了0环,当即引起了轰动。参加侦察兵大赛的队员,都是各国特种部队的精英,对于步枪射击这样的小儿科项目,虽不敢说枪枪百步穿杨,但一个小组百余发子弹打出后居然无一中靶,也实在算得上是一件奇闻。 

事后的调查显示,导致这个特战小组“剃光头”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测定好距离。靶标在一处湖面上,特战队员们在湖边射击。由于水面测距缺乏参照物,也另之这个成绩一直不错的特战小组有些轻敌,距离测近了,他们的子弹全部射入了靶标前的湖中。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射击的准确度,比如风偏、身手对运动目标提前量的把握、俯射仰射时的修正、板机扣动得不够平顺稳定,等等。不过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测距对于射击准确度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一位射手测距出现差错,即使其它环节操作得再精确,他的子弹也不可能中靶。

距离目标越远,测距不准导致的偏差越大。事实上,射击的子弹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由于弹头受到重力的作用,会逐渐下降。美国军方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美国.308(7.62毫米)口径联邦比赛用弹的弹头飞行轨迹。弹头在300码(约合274米)内是一条比较低伸的弹道,弹头的水平下降并不明显;而在300-600码(约合548米)的距离上,弹头动能迅速衰竭,下降非常明显。  

如果一名狙击手将200码(约合193米)距离误测为300码(约合274米),他瞄准目标胸部击发的子弹可能还能击中目标,但如果是误将500码(约合457米)测为600码(约合548米),那么他的子弹将会从目标头顶将近1米的空中飞过。前面所提到的某国特战小组脱靶的事例,就是测定距离比实际距离近。一个特战小组出现这种错误,小组中担任狙击手的队员应负主要责任。通常情况下,激光测距仪是最精确的测距装备,但是因推行不便等因素,并不是每个特战小组都装备。此时,特战小组中的狙击手将担负起测定距离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在没有携带专用测距工具的情况下,狙击步枪的瞄准镜是特战小组测定距离最可靠的器材。  

枪瞄镜:测距撒手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大多都有测距功能。利普德复式分划,是很多狙击手偏爱的一种瞄准镜。与电子游戏中瞄准镜只是简单的十字不同,从利普德复式瞄准镜的目镜中望去,水平分划线与竖直分划线在靠近圆心点约四分之一处,由粗实线变为细实线,4个等距的圆点又将细实线分为5段。这样的分划设计就是为了便于狙击手战场测距。

利普德复式分划的设计看似怪异,其实非常实用。使用利普德复式分划瞄准镜测距时,狙击手只需将竖直分划线粗实线的底端压在目标的头顶,通过水平分划线处于目标不同的部位来进行判定。当水平分划线位于目标头部正中央时,距离约为100码;位于目标下颌时,距离约为200码;与目标肩部平齐时,距离约为300码;与目标腋窝平齐时,距离约为400码;位于目标腹部太阳神经丛时,距离约为500码;位于目标腰部时,距离约为600码。当距离为600码时,目标身高大休与竖直分划线粗实线的两端想接。这种测距方法简单迅速,并且测距比较准确,因此在战场上非常实用。  

俄罗斯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的分划设计,看起来要比利普德复式复杂,初次接触的人往往会被目镜中高低不同的线段搞晕。该枪瞄准镜以人的身高(1.7米)为参照物,目标的身高达到那条分划线,狙击手就可以从相应读出目标的距离。

野战测距的简便方法  

使用瞄准镜测距尽管快捷准确,但只会依靠瞄准镜测距的射手还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狙击手。在战场环境中,很多情况下无法使用瞄准镜测距,这时,狙击手必须使用一些简便的方法来判定距离。

跳眼法,是中国军队常用的简便测距法:观测者闭上右眼,右手臂向前伸直,竖起大拇指。在目标上选择一个点,以大拇指左侧与之对准。手臂不动,再用左眼观测,记住此时大拇指左侧对准的位置,并估算该点距离远目标点的距离,然后乘以10倍,便是观测者与目标间的距离。其原理是人两眼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距离。经验不足的人使用跳眼法会产生较大误差,不久前去世的志愿军优秀狙击手张桃芳最擅长此法。在上甘岭狙击战中,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没有本性瞄准镜,测距主要依靠目测,而3个月毙敌214名的战绩,也证明了熟练使用跳眼法测距的准确度。  

据资料刊载,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勤人员也有一种简便的拇指测距法,与跳眼法不同,这种测距法的目标只能是步行的人。测距者将右臂伸直,竖起大拇指,对准目标。如果目标一步刚好跨越了整个指甲的宽度,距离约为50码,2步100码,3步150码,4步200码。这种方法的测量极限只有200码,因为如果拇指宽度进行5以上的等分,误差将会大大增加。 

在远距离测距时,西方特种部队还流行一种“足球场测距法”。狙击手可以借助熟悉的足球场长度(约为100码)将待测距离分为几段来估测。当距离超过500码时,“足球场测距法”的误差就比较大了,这时狙击手可以先在自己与目标之间选择一个中间点,然后用“足球场测距法”测量这半程的距离,之后加倍便得到所求的距离。 

无论是跳眼法、拇指测距法,还是“足球场测距法”,由于都是主观判定,因此误差在所难免。为了求得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值,狙击小组可以采取几个队员分别测量,然后取平均值的办法,这要比一个测定的数值准确。  如果一名狙击手足够细心,他会发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为测距提供准确的参考。电线杆是最典型的例子。通常,为了节省开支,任何一家电力公司都会尽可能少地埋设电线杆,并且电线杆之间的间距是固定的。当然,在一些特殊地形上,有可能会加装一根电线杆,这在测距时要注意到。  

此外,还有一些常识需要在测距中注意。  

测量时显得比实际距离近的情况:  

1.从高处俯视时  

2.沿直线(如公路、铁路)观测时  

3.目标在雪地、沙漠等平坦表面时  

测量时显得比实际距离远的情况:  

1.仰视时  

2.目标处在峡谷、高墙等高大的物体附近时  

3.目标处于较小的视场内,如穿越小巷时

修风偏,高手的终极技术  

一位著名的射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般射手研究弹道,高手研究风。听起来玄机四伏,却一语道出了射击的精髓。首先,修风偏只会出现在远距离精确射击时。另一方面,如果说测量距离狙击手还可以依靠观瞄器材,那么修风偏狙击手只能靠自己的经验。  

电影《生死狙击》中,狙击手斯瓦格受命制订一项在1600米处击毙要人的计划。这种超远距离的狙击难度极大,子弹要在空中飞行几秒钟,由于目标身着防弹衣,必须要狙击目标头部。狙击当时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甚至连地球自转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影片中,斯瓦格事先测定好了所有数据,在击发前的最后一刻,斯瓦格死死盯住目标身后的旗帜,他是在测算风速和风向,以修正风偏。在那一刻,风偏一举成为准定子弹是否命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记者曾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设计教研室的教员们请教过风偏的问题,这些解放军射击高手们的经验是:100米的距离根本不用考虑风偏,风还来不及施展威力,子弹就已经飞到了。如果射击距离在200米,那么射手击发前要酌情修正风偏。当距离在300米时,即使3级微风的横风(风速约4米/秒),也会让子弹依稀约半个人身。美军狙击专家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当风速4.4米/秒时,使用.308(7.62毫米)子弹向400码(约合365米)外的目标射击,横风会使子弹侧偏34.5厘米。  

要想修正风偏,首先要确定风向。风是空气的流动,肉眼无法看见,但风与水的流动比相像。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风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风想象成水流。当风吹过平坦的地势时,因气流没有早于阻碍,因此气流比较均匀。此时的风向最好判定。然而,当气流遭遇障碍物(如树木、建筑物等)时,气流被分割开,如同水流绕过障碍物一样。在障碍物的间隔下,气流会出现撞击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某些区域,风向可能是相反的。对狙击手来说,判定自己与目标区间的风向,寻找到表明风向的证据,是比较困难的,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也许一名狙击手可以很快在靶场上打出好的环煺,然而在野战情况下,学会判定作战区域复杂风向测需要长时间的磨练。

风向测定好后,狙击手还需要测定风速。狙击前的风速测定同样非常复杂。一方面,狙击手大多随身携带一个灵巧的小测风仪,但这样只能测定狙击手所在位置的风力,而这一点的风力对于狙击的精度影响并不大。狙击手急于了解的目标处及子弹飞行区间的风力、测风仪是测不到的。这时,就要求狙击手能够利用地物的变化来判定风速。  

除了通过地物征象测风,一些经验丰富的狙击手还利用幻影来测定风速。这时据说的幻想并非海市蜃楼,而是通过瞄准镜观察地面热波形成的幻影。测距时,狙击手将瞄准镜聚焦在目标处,然后旋动调焦钮,使景物变虚,此时,升腾的地面热波会变得非常清晰。瞄准镜观察地面热波的几种典型情况:1.幻影垂直升起,表明无风;2.幻影倾斜60度,此时风力大约为0.4米/秒-1.2米/秒;3.幻影倾斜约为45度,风力大约为1.6米/秒-2.8米/秒;4.幻影平行于地面,风力大约为3.2米/秒-4.8米/秒。

无论如何,横风对于射击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即使考虑再周密,也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于是,转移阵地也是修风偏的一种好方法。如果狙击手在600米处没有准确地把握修正风偏,那么利用潜行尽可能地接近目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距离缩短至300米时,横风对于子弹的影响会降低得多。这种方法对于警方狙击手来说比较实用。实战中,恐怖分子所处的位置比较固定,而警察狙击手可以选择的射击阵位比较多,回旋余地大。野战中的军方狙击手就相对困难多了。在敌前,每一米潜进都会增加一分危险。因此,军队狙击手潜进接敌的前提,是要保证在狙击后可以安全撤离。  

一般来说,所谓修风偏都是横风情况,而当顺风或逆风时,情况又当如何呢?美军做过试验,当射击先与风向平行时,即使大风,对于子弹的影响比较小。比如在逆风6级风的情况下,距离600码,子弹弹着点仅仅下降4厘米。  掌握测风的基本知识,欲在实战中真正修准风偏,命中目标还差得很远。其实,人体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当你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广泛实践后,你在射击时才无需花时间计算如何修正,而是凭感觉就能达成,这才是狙击的最高境界。  

不同风力的地物情况表  

风力等级 陆上地物征象 风速(米/秒)  

0 烟静直上升 0.2  

1 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摇动 0.3-0.5  

2 人的面部能感觉到风,树叶微响,旗子飘动,高草摇动 1.6-3.3  

3 树叶和小树枝援不息,旗帜展开,高草摇动不息 3.4-5.4  

4 树枝摇动,高草呈波浪起伏状,地面灰尘纸张被吹起 5.5-7.9  

5 小树摇摆,湖泊水面呈现水波 8.0-10.7

6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高草不时倾伏于地 10.8-13.8  

7 大树枝弯下,迎风步行不便 13.9-17.1  

8 小树枝被拆毁,迎风步行吃力 17.2-20.7  

9 大树枝被折断,可以破坏草房 20.8-24.4  

10 树木可被吹倒 24.5-29.4  

11 大树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严重损坏 28.5-32.6  

12 陆地上少见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