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妙事真实故事 路过的朋友请讲一件奇闻奇事,或者教我一个小知识。谢谢!

一、求世界未解之谜奇闻趣事这类书籍

个人建议不必看这些“世界未解之谜,奇闻趣事这类书”,我不会为了拿经验就不负责任的乱回答。

世界上所谓的未解之谜,绝大多数都是地摊网站的编造的,看这些书没有任何意义,学不到任何知识,只有欺骗,更容易走火入魔。

有趣的书籍很多,何必看这些呢?我建议看看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很有用的科普书。

有人回答你百慕大三角什么的,其实百慕大完全是谣言。

见百科词条:

该海域属于世界最繁忙的海域和航线,是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

所谓常发生的各种人们难以解释的超常现象已经被学者证明无一存在,科学界证明百慕大三角的神秘现象完全是一个谣言。

美国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

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也对此做过专门解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和导航不过关是引发意外事故的最可能因素。

“没有证据显示百慕大魔鬼三角发生神秘失踪事故的频率比其他更大、交通更繁忙的海域更高。”“我们对这些年来百慕大魔鬼三角发生的很多轮船和飞机失踪事故进行了回顾,并没有发现有任何证据显示事故是由超自然因素造成的。”

第一,我先转载一篇文章,给你做参考:

“伪科普”著作和“伪学术”著作大行其道,已经成为近年来出版界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现象。

古老的金字塔,消失的玛雅文明,沉没的大西洲,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漂浮不定的UFO……这些都成为伪科普书的绝佳选题。

几年前,以《发现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巨制也给很多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在科学的名义下,书界正涌动着一股宣扬神秘主义的暗流。

大约是从去年的下半年开始,该类书的出版又掀起了一个小***。

《上帝的指纹》、《火星的秘密》等在市场上的成功引来了不少跟风者;总共五本署名为“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的“系列”图书(奇怪的是这些书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在大小书店里都是一时的热门书,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审判达尔文》的出版使国内书界的反进化论思潮再度升温。

显然,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条件下,经济方面的原因是促使出版商出版此类选题的直接原因。

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田松博士所言:“从大众的心理来讲,神秘、未知的东西总是能激发起人类天性中的好奇心。

而不管是人类自身还是自然现象,我们都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讲述这些不解之迷的故事书,肯定会有不少的读者。

只要有卖点,就会有人出。”根据记者平时的经验,以及在京城几家书店所做的随机调查,这些书的确吸引着不少读者的眼光。

“平时无事,读读长长见识,挺不错”,这是很多人的观点。

“从原则上来说,选择叙说各种未解之谜的选题本身并无不是之处。

科学的第一推动正是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但是,“这里有一个怎样叙述和引导读者的问题。

如果只是对一些道听途说、半真半假的东西大肆渲染,靠危言耸听来取悦读者,把一些毫无根据的假设和猜测当作科普知识向公众兜售,这就有问题的了。”田博士强调。

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演绎外星人的故事,瑞士“考古学家”冯·丹尼肯称得上无出其右,他的生花妙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把一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结论看上去竟然像是事实一般。

对此,考古学界和科学界早有定论。

但他的大作不久前在中国却被重新发现并系统地(前后两辑共计十册)引进了。

编者在为其撰写内容介绍时,有的似乎还能够保持一种中肯的立场:“作者通过造访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虚心请教各国专家学者,论证了自己独特而新颖的观点。

即原始时代,在地球之外,存在着一种智能高度发达的生物,作者称之为‘诸神’。

他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地球,向原始人类传授他们的文明,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社会由蒙昧状态变得文明、进步,使人类变成了一代智慧的新人。

无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读者可从本书中了解许多有趣的事情和有益的知识,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启迪。”有的则对外星文明的存在非常肯定:“本书报道了作者的第四次世界之旅,他描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厄瓜多尔地下隧道体系。

隧道的结构显然表明了它出现于史前时期。

作者还把其上面有引人注目的文字,极富价值的一些昆卡珍宝,挑选出来介绍给大家,而它们肯定都是在大洪水之前制作的。

在世界各地,甚至在中国,作者都碰到了许多足以证实他的观点的事情:外星宇航员曾造访过我们的星球。”一套三本的“探索未知世界丛书”是国内“原创”的伪科普书之一。

不过这里的“原创”大概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创造”,也就是把一些陈年的小道消息重新剪贴而已。

与冯·丹尼肯这样见多识广的“大腕”比起来,这些“剪贴本”图书显然又差了许多。

就是这样的书,编者(作者?)也敢这样说:“现在你看到的这套丛书,既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道听途说的传言,而是根据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真实事件编写的纪实性探秘作品,它向你揭示了一个神秘离奇、悬念迭起的未知世界……”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中不难看出在编撰这些伪科普书时,我们的编者采取的是何种态度。

假设你是一个仍无鉴别能力的人,看到这样的书会如何?虽说许多人是抱着“姑且看之”的态度在看这类书,但其流毒之广是显而易见的。

前几天,上海的一家报纸发表一篇题为“金字塔之谜有惊人新说”的报道时,就引用了显然是出自这类书中的有关金字塔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把伪科普书泛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出版社编辑素质的低下或者说纯粹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或许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但伪学术书的流行原因则要复杂得多。

“在我们的主流文化里,有滋生这些奇谈怪论的土壤”,原科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王鸣阳先生告诉记者。

很多开口闭口言必及科学的所谓精英对这些东西非常津津乐道。

“这说明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糟糕到了到了什么程度。”谈到伪科普图书泛滥的社会心理原因,王鸣阳的观点显得意味深长:“因为很多人对于中国现实落后深有感触,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总希望能够迅速改变这种局面,而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追赶上别人的。

急功近利和虚荣心的驱使,很多人就走上了捷径。

于是,传统科技以外的异常现象(不管是真是假)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话题,并期望能由此取得‘振奋人心的成果’。

伪科普和伪学术书的一再流行,也还折射出这种心态吧。”

伪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现和民间科学家的此起彼伏应该是很关联的。

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的话来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缺乏康德所谓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所以,过剩的想象力就用在了“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这样我们就有很多民间科学家,也就有了很多伪学术著作。

在一本号称“地球人类生命进化的最新假说”的作品里,一位看不出有任何生物学知识背景的作家写出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来讨论人类的产生、进化和将来。

以作者的想象力,创作现在市场上很流行的玄幻小说,显然是游刃有余的。

整本书,作者对自己这个“新假说”的自豪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在后记里有这样的话:“本书的核心观点,比方说地球人类生命由单性进化为复性进化为无性的观点等等,比方说有关梦的三元说的观点,比方说宇宙人类相通的观点等等,该为笔者一家首言,而这些观点所招致的灭顶之灾也罢,千百年后可能会闪耀出金灿灿的荣耀也罢,独饮其痛与独饮其快,当是笔者所义无反顾的。”也许在潜意识里,作者把自己当成了布鲁诺,但是他肯定没有意识到布鲁诺的胜利不是建立在玄想和推测上的。

我们知道,这样的“布鲁诺”不是只有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

可以肯定的是,科教兴国依靠的不会是来自天外的“诸神”,也决不会是张口就谈天论地、洞悉宇宙奥妙的大师。

解读伪科普和伪学术书泛滥的现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大有助益的。

第二,我把我以前回答的内容给你看看,意义在于【质疑精神】,不要被所谓的“未解之谜”欺骗。

问:全能的上帝是否超越自然规律

我回答:上帝是否超越自然规律,永远无法做可靠回答。

我这样分析:

1,如何证明上帝是全能的?

2,如何证明全能是在自然规律之外?

3,如何证明上帝必须全能?

4,如何证明上帝可以不全能?

5,如何证明有超自然规律?

6,如何证明没有超自然规律?

7,如何证明存在上帝?

8,如何证明记载上帝存在的经文是真的?

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恰恰在于它能做出一些预言,而这些预言可能被实验推翻。

只有同时满足了“预言”和“证伪”两个条件,才能叫科学。

将以上八个问题代入,试其中一个:

--------如果可以【预言上帝可以全能】又可以【观测实验发现上帝没有全能】,这样就是一个科学理论,可以证明上帝能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但是,我们无法预言上帝真的全能了(看不见),也无法观测实验发现上帝没有全能,所以,无论你说上帝是全能,或者是上帝没有全能,都不是一个科学理论。

如果提出一个理论,而预言永远不可能被实验推翻,则为伪科学。

比如提出理论:世界上一种屁是臭的。

于是收集了全世界的屁,发现都是臭的。

但是无法推翻民科的理论,因为不能证明唐朝的人的屁也是臭的。

此外,也不能预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放一个香的屁。

所以,当一个理论只能被“证实”而不能被“证伪”的时候,只能叫“见解”,而不能承认是科学事实。

同理,说:【上帝是存在的,但不需要证明,人死了,自然可以证明】也是一种“见解”。

因为无法预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见到上帝,因为也有可能死了见不到到上帝),也无法证伪(无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上帝,因为即使证明现代没有上帝,也无法证明唐朝没有上帝;证明了地球上没有上帝,无法证明银河系以外上没有上帝),所以说“上帝是存在的”只能是一种“见解”,而不是“科学事实”。

--------既然只是见解,那么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可以剔除多余的见解。

结论:“上帝超越自然规律”、“上帝没有超越自然规律”都是假说,永远无法实验证明,所以永远不可能有任何科学上可靠的回答。

第三,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如果书中有人提出种种奇谈怪论,你可以问他:请提供权威学术期刊的论***证据。

所有的“未解之谜”的作者都是主观和编造,是没有任何证据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提供论文。

第四,我们思考:世界未解之谜的内容案例是不是符合逻辑加实证:

从逻辑上看:

1,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洽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2,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也就是说,要符合下面要谈到的“奥卡姆剃刀”的原则。

3,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

科学必须能够被证伪,这个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也引起了很多误解。

有的人以为搞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去证伪、推翻,还有的人发现自己提出的理论被证伪了,反而高兴地说“这说明我的理论是科学的”!其实你的理论被证伪了,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了,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了。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充分条件,并不是非得要去推翻它才叫搞科学研究。

其实人们搞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去证实某个理论的。

4,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从经验上看:

1,科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只是空想。

2,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

3,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

4,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二、路过的朋友请讲一件奇闻奇事,或者教我一个小知识。谢谢!

煮牛肉如何嫩

煮老牛肉时,头天晚上在牛肉大块上涂抹一层芥末粉,次日煮前洗净,肉烂且嫩。焦守正

《北京晚报》 2001年3月13日

巧防酱油发霉卓秀云

天气暖和了,酱油很容易发霉长白醭。下面三法可有效地防止酱油发霉长白醭。一是往酱油里滴几滴白酒。二是将酱油煮开晾凉后再装瓶。三是切几片蒜放进酱油瓶里。

《北京晚报》

让你的手嫩一点徐莉

家务劳动会使主妇的手变得粗糙。为了呵护女人的第二张“脸”,可在洗净双手后,甩掉部分水滴,用醋涂遍双手(手上不能有伤口,否则会很疼),再抹上护手霜,最后套上一个塑料手套或小塑料袋。一小时后除下,你会发现双手变得柔滑细腻。

《北京晚报》 2001年3月20日

怎样洗羊毛衫施善葆

35℃左右水温。轻轻用手挤压,忌用力搓、揉、拧。其次,用中性洗涤剂。要注意配比,一般水和洗涤剂的比为100比3。洗净,不要让洗涤剂残留在毛线上。洗好后,可用布包起挤水,也可使用离心力脱水机。但须注意三点:一是将羊毛衫包裹好才能放入脱水机;二是不能时间太长(最多2分钟);三是脱水后放在通风处。

《北京晚报》

怎样识别洋水果的真伪柯东

据介绍,目前市场的洋水果有百多种,市民较熟悉的有提子、蛇果、什橙、布林、水晶梨、奇异果、柠檬、芒果等。由于进口的洋水果都是百里挑一加上国外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前卫的包装工艺,所以大小均一、色泽明亮、质感丰富、保鲜期长便成了洋水果共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市民消费最多的几种来作一个简单介绍。

红提:原产美国、智利。同葡萄的褐红不同,红提呈深红色。果形一致,大小均匀,整挂无散料。拿在手里较硬。口感脆甜,有一种纤维质的感觉。葡萄手一捏,皮和肉易分离。而红提皮比较薄,皮和肉很难分开,存放时间较长,通常条件下(不采取任何措施),能保存15天左右。

美国什橙:原产美国、澳大利亚。通称美国什橙,类似湖北秭归、奉节的脐橙。个头较大,表皮粗糙,不及脐橙光滑,吃起来感觉水分充足、脆甜,但纤维较粗,不及脐橙细腻。通常条件下,能保存30多天。蛇果:原产美国,类似陕西、甘肃产的新红星苹果。蛇果呈红色,口味略带酸甜。

奇异果:同猕猴桃最大区别在于,奇异果硬时吃味道才好,而猕猴桃则必须熟透了味道才好,硬时吃则涩口。通常条件下,奇异果能保存20天左右。布林:原产美国,类似中国的金华李。果形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细腻,呈红色。硬时吃,味道跟金华李相同,但核小,肉多,口感特别好。通常条件下,能保存20天左右。

水晶梨:原产日本,跟河北的水晶鸭梨虽仅一字之差,但外形、口感却迥异。水晶梨个头较大,拿在手里有一种下坠的感觉,深黄色。水晶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外形不像梨倒像苹果的圆形,吃起来特别脆。通常条件下,能保存30天左右。

《家庭与生活报》

发烧别喝茶

发烧时喝茶害处较大,因为茶叶所含的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并可影响和降低药物的作用,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发烧时不宜喝茶。

《北京晚报》

腹泻不宜生吃大蒜郑英队

大蒜含有大蒜辣素等,具有抗菌、制酵、杀虫、解毒作用。但在发生腹泻时不宜吃生大蒜,因为生大蒜中辛辣味会刺激肠壁,促使血管充血和水肿,使更多的组织液涌入肠道,加重腹泻的程度。

《北京晚报》 2001年4月04日

巧解“伤食”张颜

因吃得过多而造成食积,俗称“伤食”。

一、取一只苹果,洗净后生吃。

二、取橘皮10至15克,泡水后饮用。

三、取山楂150至200克,去核后,加水煎煮,再去渣后取汁饮用。

四、取一汤匙食醋,放入米汤中饮用,促进消化。

《北京晚报》

乘机前饮食三忌张辉

忌食太油腻和含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在胃内难以排空,飞行在空中会使胃肠膨胀。

忌食多纤维和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人体在5000米高空以上,体内的气体比地面时可增加两倍,如果进食此类食物,飞行时就会加重胸闷腹胀的感觉。

忌吃得过饱。吃得过饱,一方面加重心脏和血液循环的负担;另一方面引起恶心、呕吐、晕机等。

《北京晚报》

老年人早餐不宜吃的食物张文起

油条、油饼一是油炸类食品脂肪含量高,胃肠难以承受,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还易诱发胆、胰疾患,或使这类疾病复发、加重。对于那些消化吸收好的老年人,往往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易引起肥胖。二是多次使用的油里往往会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果常吃油炸的食品,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险。

甜食类甜食含糖量高,如果摄入糖过多,可引起肥胖,由于多余的糖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因此还可引起无机盐缺乏。

动物内脏类动物内脏如肝、肾、脑等均含胆固醇甚高,老年人如经常食用,会使血中胆固醇增高,从而容易引发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的病加重。

另外,尽可能多吃素、少吃荤,食物宜软忌硬、宜淡忌咸、宜热忌凉。

《北京晚报》

高血压、肺癌中国饮食习惯的缺点分析

美国营养学家霍尔曼博士花了一年时间对中西方饮食方法调查后得出,中国饮食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一)做菜时喜欢多用盐,人体摄入的纳量过多.这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吃饭没有分餐制习惯,容易互相传染疾病.

(三)每天为三餐制,每餐进食多,白天热量的均衡调配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避免夜间热量过多.人每天用餐次数与健康有关.用餐数越少,越易患某些疾病.

(四)请客规模大,且暴饮暴食,不仅浪费,对身体也极为有害.

(五)中国妇女患肺癌的人数明显高于美国,这可能是吸入较多的油烟的缘故。

《大洋网》

煎炸鱼中有强致癌物质

新闻晚报今日消息:中国预防医学博士张学明,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煎炸鱼中合有强致癌物———杂环胺。

此项研究还发现,杂环胺的形成量主要受煎炸、烤的温度影响,其次是煎烤时间,煎炸温度小于200℃,杂环胺的形成量就很少;如果煎炸温度超过200℃,煎炸时间少于2分钟,杂环胺的形成量也很少;在煎炸的鱼外面挂上一层淀粉糊再炸,也能预防杂环胺形成。

另外,据美国加州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高温烹调或油炸的肉食中合有突变源,研究人员应用单克隆抗体,对经过高温烹调的牛肉、鸡、鱼等进行检验,结果测出10种致癌化合物,这次研究证实,突变源不是由于炭火等热源将肉烧糊所致,而是肉食本身成分在加温200℃以上时的产物。

《新闻晚报》 2001年8月24日

何时吃药?饭前饭后有讲究马祖祥

口服药与进食先后的关系,对药物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宜饭前空腹服用的药物常见的有:肠道抗感染药,此类药物要求肠道内药物浓度较高,进食会降低药物浓度;胃壁保护药,服此类药物后药物会分散并在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与食物同时服或饭后服则药物会与食物混合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肠溶衣片剂,该类药物需要到达肠道以后才能消化吸收,而进食会影响胃的排空,延迟其消化、吸收;利福平、氨苄青霉素等药物因易被食物中的纤维素吸附而使吸收减少也应饭前服用;此外,某些驱虫药、泻药等也要饭前服用。

宜饭时服用的药物常见的有鱼肝油等脂溶性药物,因为脂溶性药物可溶解于食物中的脂肪内,更容易吸收;另外,助消化药与食物同时服用,其助消化作用更佳。

药物大都可以饭后服用,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比较严重的药物,饭后服用可以减轻药物的刺激。

《新民晚报》

不宜混放的食物丁永明

鲜蛋与生姜、洋葱

蛋壳上有许多小气孔、生姜和洋葱有强烈气味,易透进小气孔,使鲜蛋变质。

面包与饼干

面包含水分较多,如果两者放在一起,面包变硬,饼干也会失去酥脆。

茶与香烟、糖果

茶叶对气味的吸附作用很强,会把香烟中的辛辣味吸收,使茶叶变味。茶叶与糖果共处,易潮湿发霉。

粮食与水果

粮食易发热。水果受热后会蒸发水分变干瘪,而粮食吸收水分后会发生霉变。

《北京晚报》 2001年10月29日

哪些蔬菜易中毒

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中毒的蔬菜:

一是被农药污染的蔬菜,菜农为了蔬菜长得快、长得好,使用高浓度农药喷洒蔬菜,而且提早上市;

二是没有煮熟、外表呈青色的菜豆和四季豆,含有皂甙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可使人体产生中毒;

三是发芽的马铃薯和青色番茄,均含有龙葵碱毒性物质,食后会发生头晕、呕吐、流涎等中毒症状;

四是用化肥生长的豆芽,因化肥都是含氨类化合物,在细菌作用下,可转变为一种致癌物叫亚硝胺,长期食入可使人患胃癌、食道癌、肝癌等疾病;

五是鲜黄花菜(也叫金针菜),含有科水仙碱.当进食多量未经煮泡去水或急炒加热不彻底的鲜黄花菜后,会出现急性胃肠炎;

六是蚕豆,有的人吃蚕豆后会得溶血性黄疸、贫血,称为蚕豆病(又称胡豆黄)

七是鲜木耳,含有一种啉类光感物质,它对光线敏感,食后经太阳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

要防止蔬菜中毒,首先要加强对农药的监督管理.严禁对蔬菜使用高毒性的农药,同时要健全蔬菜农药残留量监测,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蔬菜及时处理.其次,对蔬菜要注意选购和贮藏保鲜,蔬菜食用前一定要做到"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熟以保证安全。

(大洋网)

谨防家用器皿“中毒”

如今,家庭使用金属器皿越来越多,但是,经常使用,这些器皿的金属元素就会给您带来危害。

铁制器皿最常见的是铁锅,如果熬煮酸性水果,果酸溶解铁生成低铁化合物,长期食用可使舌、齿龈呈现紫黑色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但如果患有缺铁性贫血,正常使用铁锅则有利健康。

铜制器皿常见的有火锅。不常使用,易生绿色铜锈,铜锈有毒,可严重损害血管、神经、肝、肾,引起胃肠道、食道、口腔黏膜糜烂。

铝制器皿生铝锅杂质较多,炒菜时会产生微量铝元素;长期使用熟铝制品会导致人体对铝摄入的过量,影响幼儿、少年智力发育。

铅锡器皿不少人喜欢用铅锡合金做的壶泡茶、热酒,这种壶铅含量在90%以上,加热后铅即溶于酒、茶中,饮用这种酒、茶会出现慢性中毒。

《新闻晚报》 2001年9月11日

饮用牛奶注意什么

不可空腹喝牛奶。最好喝牛奶前先吃点东西或边吃食物边饮用,以降低乳糖的浓度,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避免与茶水同饮。乳糖中含有丰富的钙离子,茶叶中鞣酸会阻碍钙离子的吸收;

不宜采用铜器加热。铜能加速对维生素C的破坏,并对牛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冲调奶粉的水温控制在40-50℃为宜。过高会破坏牛奶中的奶蛋白等营养物质;

忌与菠菜同食。喝牛奶时忌与含植物酸的食物(如菠菜)同食,不然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服用下列药物时,不宜同时喝牛奶:

1.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

2.含铁药物3.左旋多巴4.雄性激素

《深圳都市报》

吃鸡蛋怎样才科学

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对孩子来说,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1~2岁的孩子,每天只需食用1~1.5个鸡蛋,否则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用开水冲鸡蛋加糖食用易引起腹泻和寄生虫病。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

《新闻晨报》 2001年4月10日

不吃肉可损免疫力

在素食或戒吃红肉已成健康潮流,与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减少进食高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食物、多吃高纤蔬果的健康饮食建议的今日,竟然有一英国顶尖营养学家持相反论调,力指只吃素不吃红肉,将会令身体较易受到细菌感染而生病。

英国广播公司5/7日报道,英国营养基金会总干事比卡达教授在英国斯特拉特福举行的营养学家会议上指出,人类肠胃中有一公斤负责消化杂食的细菌,有证据指出若拣饮择食,令这些细菌『投闲置散』,病原体(包括细菌)将会较易乘虚而入,令人生病。

他更指出,人类的牙齿、颚骨和肠胃均已进化至可以应付肉类及蔬菜,而且肉类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如血液所需的铁质、骨骼所需的维他命D和生长所需的蛋白质与脂肪酸等,故肉类在人类的饮食中不可或缺。

《北京日报》 2001年5月28日

喝茶可能是保护牙齿的好方法黄良德

据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证实,喝茶可能是保护牙齿的好方法。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牙医系研究小组选择西方人比较常喝的红茶进行实验。他们让志愿受测者每隔3分钟以红茶漱口30秒,重复5次之后,齿菌斑细菌停止分泌侵蚀牙齿并造成龋齿的酸性物。

而英国牙齿学会认为,红茶和绿茶都对清除或抑制齿菌斑有帮助。该学会发言人说,牙医界认为茶可以作为汽水的代替品,因为茶不会侵蚀牙齿。这位发言人说,龋齿的发生和酸性物质溶解牙齿钙盐的现象有关,牙齿在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之后,珐琅质部分渐渐溶解而变薄。而等到珐琅质完全受到侵蚀,原本牙齿底下的牙本质和牙髓曝露在外的时候,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但这位发言人表示,茶水在保护牙齿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平常喝茶和临床试验毕竟还不是完全一回事。

《北京日报》 2001年5月28日

中年女性不妨常吃点蜂蜜王金山

蜂蜜,性味甘、平。蜂蜜因蜂种及蜜源不同,而有白蜜与黄蜜的不同,果木之花蜜(枣花蜜、槐花蜜)气芳香,味甜不酸,洁净光亮无杂质为佳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特别是中年女性,身心压力更大,再加上人到中年,身体各部位组织器官均在退化,炎热的夏季,又容易使人“内燥”,头昏、眼花、耳鸣、口干、舌燥、心慌、胸闷、失眠、食欲不振、便秘等症会接踵而来。中年女性(青年及老年女性亦可),为了防治这些难言之疾,经常将蜂蜜用温开水冲服,有补中益气、润燥息风、安五脏、定神志的作用。王浆蜜尤为上品。如果以蜂蜜制丸药或膏滋药,有缓急止痛、调和百药的功效。当我们食用时,最好用不超过60℃的温开水冲服。如用沸水,不仅不能保持天然的色、香、味,而且还会破坏营养成分,仅维生素C就会损失1/5甚至1/2。另外,凡痰湿内蕴、中满痞闷及肠滑泄泻者不要服。中年女性,不妨经常吃点“蜂蜜”,这对您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健康时报》(2001年05月24日第八版)

女性排卵期男人能闻出

美国科学家发现,男士可以从女性的体味分辨出她们是否正处于排卵的时期,推翻男性不能察觉女性排卵的传统观念。

女性体内的荷尔蒙在月经周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奥斯汀德州大学一群研究人员替50名男性进行测试,让他们嗅17名年轻女子穿过的衣服,然后评定哪一位最具吸引力,结果显示,就算两件衣服曾给同一个女人穿,但男人会认为她在排卵期间穿过的那件衣服散发的味道较为性感可人。

《扬子晚报》 2001年4月05日

三、《苏菲的世界》三重世界的奇妙之旅

《苏菲的世界》,印象中看过同名电影,由于时间长情节已变得支离破碎,但那种奇幻悬疑的氛围却一直存留。

原著《苏菲的世界》畅销全球,几次也没有读完,这次坐下终于能够完成,再抬头,目及所处,似乎变得都不一样了。难道,我从此以后就多了一双哲学的慧眼。

这本书译成中文,约45万字,内容涵盖之广,信息量之大,故事之丰富,在打开书的那一刻,就像坐上时光加速器出了趟远门,嗖地穿越回古希腊,从公元前到公元后,从远古到近代,直至回到我们的现在,这一趟短暂两天的旅程,却触摸到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满载而归。

感觉真是赚到,我发现自己是越来越挑剔和贪心,选择《苏非的世界》,首先因为它的小说形式,充满悬疑侦探的意味,其次它的兼容历史性,上下几千年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名一齐聚集;再者它贯穿了整部西方哲学史,哲学思考的火花跳动闪耀。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绍给你一顿精神大餐?不不,它已不能算美味佳肴了,它就是伊甸园中那棵闪光的知识树,上面挂着各种智慧果,趁它们没落之前,你想先摘哪一个?

• 你相信命运吗?

•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吗?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哲学会让一个人不正常吗?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 女人是否具理性?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狗和猫有什么不同呢?她记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生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人与动物之间却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人会思考。

哲学不会让我们变成疯子,它会让我们更接近人类的上层文明,问题是,似乎我们不需要上层文明,我们需要的是水果、猪肉。

嗯,最后一个被先哲千百次地提问,已经变得充满沧桑。相信每一个人某个阶段也许会问自己某个奇怪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已经明白了,有些依旧迷惑。呵呵,我也会自开哲学思考模式了。

先看看《苏菲的故事》讲了什么。

14岁的挪威少女苏菲,正值青春期,对周围充满好奇,富有活力,喜爱小动物。某天放学回家后,在自家花园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信上写到: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还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 “ 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原本安静的生活被打破,她不断地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困惑之余也开启了她的好奇心,这些信是一位哲学导师艾伯特主动给她写的,向她传授哲学知识,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徐徐展开,她运用少女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积累,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她的感受,正像书中写“当她拿着那封神秘的信,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贼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她现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四处漫游,从事奇妙的探险,这不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吗?”

她变得很忙,一方面表面若无其事地上学放学,应付妈妈担忧地发问和质疑,另一方面偷偷开始追随艾伯特导师的学习之旅,在导师的启发下,她由最初懵懂无知的小白,很快成长为聪明善思的哲学少女。她在学校的成绩因而提升,拿到了全A的分数,并受到哲学老师的表扬。

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选择14岁的女孩做主角,快成年的那种阶段(西方一般在孩子15岁办成人礼),懵懂羞怯又急于渴望长大,充满好奇心,期待未来的美好。年龄太小理解不了哲学,年龄大了,对周围什么都习以为常,也丧失了探寻哲学最重要的好奇心。

通过书信、影像等,导师艾伯特带领着苏菲追溯整个西方哲学史,他们日渐熟悉,艾伯特也加快步伐授课,随着苏菲的开悟,伴随有越来越多反常和谜团,“魔镜” “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的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一只狗)” “叫她席德的艾伯特”“ 写着生日祝福的香焦皮”“捡到的拾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深深困扰着苏菲,她感到自己处在那个从未露面的“上帝之手”,无所不能的掌控中,他虽然声称远在遥远的黎巴嫩,却对苏菲和导师之间的授课互动了如指掌,仿佛暗处一双追踪苏菲的透视眼。

不可思议的是,随着他们的课程讨论按近尾声,苏菲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席德的父亲——艾伯特上校意识的一部分,这个挪威父亲送给女儿习德15岁的生日礼物,是他创作的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好祝女儿生日快乐!所谓的苏菲的世界只不过是席德世界中的一个虚拟人物罢了。

这样的事实真象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很沮丧,然而又很快振作起来,在继续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她和导师开始了对上帝(艾伯特上校)的反抗,在他俩的合力下,书中的世界渐渐扭曲,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经过精心策划,导师带着苏菲,运用哲学的法宝,终于在苏菲十五岁生日那晚举办的家宴派对上,成功脱离了少校的掌控,到达自由的能与少校和席德同处的平行世界。

苏菲终于看见和感受到了席德,而席德也似乎发现了苏菲。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开放式的结局,引发读者更多的睱想。

这是另一条主线,也是文中的主要内容,作者以大量书信体和对话的形式,向苏菲其实也是在向读者讲述浩瀚的西方哲学发展史。

看书的目录发现,作者是按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进行梳理,标题大都是某位哲学家的名字或某一个时期,提炼成三大哲学历史时期,当然,其中也穿插了几个指示故事内容的标题。

书中导师艾伯特可是位难得的好老师,风趣幽默、擅长启发。各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被各种有趣的故事、精彩的比喻串连起来,让我们发现哲学不仅不难懂,还能带来无限的乐趣。小姑娘苏菲就是在这样的授课下,迅速领悟到了哲学的精髓。

在艾伯特口中:苏格拉底化身成一个要通过理性寻找美德、通过发现美德获得快乐的话痨。在古希腊时代,常常能看到雅典广场上站着-个大肚子凸眼睛狮子鼻的怪物,拉着人聊天,那就是他了;通过姜饼人和饼干模子的例子简单直接地解释清楚了柏拉图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理型论”;最后用一个鸡和鸡的特征的比喻说清楚了亚里士多德强调“感观体验”以及他为什么要反对自己的老师柏拉图。

到了现代哲学,一边是崇尚“理性主义”的笛卡尔、伏尔泰、卢梭等法国哲学家,他们相信道德法则是理性中一直存在的,这也直接引发了法国的启蒙运动;相反以休姆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家一派都相信“经验主义”,强调人的感观体验。’引申一下,这反映出一个反常识的信息,那就是法国人其实比英国人要理性,例如:英国人的口头禅是“这是常识”,而法国人常说的是“这很明显”,因为法国人认为这些规律对于人的理性认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之后,康德的把这两种融合。

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的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通过引用的一条河流来比喻人的理性,从而讲述了黑格尔的“世界精神”。

一般来涚,大哲学思想体系到了黑格尔就结束了。再往后哲学有了新的方向,有了实际意义的“行动哲学”,一位重量级哲学家的思想出现了,那就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的马克思。他的“上层建筑”,苏菲小朋友对这个概念疑惑,艾伯特拿出一个希腊神庙模型,说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它优美的屋顶,这个屋顶就叫“上层建筑”,屋顶需要柱子支撑,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需要一些支柱,支撑上层建筑的柱子是树立在一个三层台阶的基座上,第一个台阶叫做“生产条件”,第二个台阶叫“生产工具”,第三个台阶叫“生产关系”,这三个台阶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独特的生产模式,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政~治面貌和意识形态。

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① 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到底有多难?作者说“ 如果有人对所生长的社会不屑一顾,一心一意想寻找自己的灵魂,是会被耻笑的。”

提醒着人们既要务实、抓住眼前,又要放眼未来;即要现实,又要理想;

②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这多像我们这一生与所有关系的聚合离散。

③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喛”。

生命里重要的东西绝不是永恒固定的,是会根据目前的生存需要作出调整。

④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那个十六世纪的木娃娃,也许是为了某个五岁女孩的生日做的,而制造的人,也许就是她年老的祖母……

⑥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读完,才知道这本书涵盖之广,说是哲学史,早已超出了哲学的范畴,涉及文化、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生物学等,像达芬奇的绘画、沙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牛顿的万有引力,甚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这哪里是讲哲学,这是在说全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作者为什么要起名《苏菲的世界》,我想,一是书中的女孩名叫“苏菲”,二是“苏菲”这个词,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而哲学在古希腊语的本意即是一一 爱智慧。有部《达芬奇密码》讲的是一个奇异的侦探耶稣后人的故事,这个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名字蕴含了这么多,可见作者的用心。

这里要提醒大家,外国人的名字本来就长而难记,书中设定的两个主要男主角,苏菲的哲学导师和席德的父亲,两位竟然有同样的名字一一艾伯特,初读时我会混淆,所以要注意。

当然,《苏菲的故事》被部分哲学专业人士批为不够专业,但一经出版,还是被更多的广大读者认可和喜欢,作为哲学爱好者和哲学启蒙书,这一本书,值得收藏。因为你不可能让一本书即广泛又学术。

它倒启发了创作者的思维定势,如何把那些高大上晦涩难懂的各种学术,借助文学的故事性,去生动呈现、通俗意趣地表达。

这本书,不论从内容或受欢迎的程度,都是吸引人的一本书,它的成功畅销,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和缺乏安全感。

《苏菲的故事》自1991年问世后,就迅速成为一本现象级的全球畅销书,后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这奠定了作者贾德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后来曾担任文学和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他特别擅长以对话形式撰写故事,且很会把高深的哲理融进有趣的小说情节中,最终启发读者对自我、生命,乃至世界宇宙的探讨。

很佩服作者在创作中的独具匠心,脑洞大开,两组人物虚虚实实、互相交错。如果你像苏菲一样,突然发现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你会作何感受。恐惧、迷惑,可能都有吧。你会不会突然领悟生命的有限,无力,原来说“人生如梦”,果然通透,你的伤感与珍惜同时袭上心头。

在书中,苏菲面临强大的操控,前景不妙,但我依然感到了一种顽强和坚持,如果你没法逃避,就得努力积极面对,特别是运用智慧的头脑。而最终,他们虽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成功逃出了小说的本子,作为虚幻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风去花谢,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经历生老病死,都会消亡,但个人所留下的创作却会永远存在,鲜活如初。

终于明白《苏菲的世界》至少构建了三重的世界,我们作为读者所处的世界,即我们的世界;席德的世界;最后一层,苏菲的世界。本书构建了一处环环相扣的多重世界,引导我们走向开放的未来。

像是苏菲的世界,所谓的你,不过是潜在另一个世界的我而已。

有没有像看《盗梦空间》的感受,一层一层的梦境,反正我当时是没大懂,绕晕了。

文字是优美的,美学是怡人的,科学是严谨的,哲学是智慧的,智慧可以驱散无知,明辨时非,懂得获取的幸福要靠自己。我们的生活,不能说人人都要成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思维,才会更有意思。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先哲固执地提出,人们已不甘心只是活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复杂难测,心头黑暗的迷雾需要用智慧的火把去照亮、去驱散。

就像我在反问着自己,我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体味冷暖,感受孤独,看着路边的风景盛衰荣枯,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朝起暮落,一切终将消失。如果生活没有意义,那就赋予它自己的意义吧,这世上,再渺小的生命,也有独处一隅的小小欢歌。

2021--9月   (风铃手记)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