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故事300字?孟姜女的故事主要内容300字 2024-09-04 03:43:00 0 0 一、李白的奇闻趣事,3则 字数一个最多300 拜托李白赋李花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天上谪仙人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梦笔生花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海上钓鳌客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沉香亭醉赋《清平调》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捶碎黄鹤楼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李白是饲鸟高手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李白轶事两则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二、孟姜女的故事主要内容300字孟家庄有一位孟老汉,年过半百,膝下无儿无女,老俩口整天为这事发愁。一天早晨,孟老汉推开窗子,见天空晴朗朗的,小燕子穿梭般地在空中飞着。突然,一只燕子嘴里衔着什么东西,飞到屋檐下。它一张嘴,嘴里衔的那东西就掉在孟老汉跟前的窗台上。那只燕子朝孟老汉叫了一声,就箭一般地飞走了。孟老汉低头一看,那只燕子撂下的是一颗瓜子。他伸手捏起来,放在眼前,仔细看了看,嗬,这颗瓜子又大又饱。老汉心想,这是小燕子不小心落下的,兴许一会儿它会回来拾的。想到这儿,他就又把瓜子放回了原处。过了两天,孟老汉推开窗子一看,瓜子仍在窗台上放着。他想,燕子可能是把它忘了,或是找到别的吃食儿,不要它了。孟老汉就把瓜子拿起来走出窗外,用小薅锄在墙根下挖了个坑,撒了一层粪,浇上一瓢凉水,把那颗瓜子种上,用干土埋起来。十几天后,那棵瓜子破土出芽了。孟老汉经常给它浇水、松土、施肥。瓜秧长得很快,孟老汉找来几根竹杆,搭上架,瓜藤顺着竹杆,一直爬上墙头,爬过姜家院里了。一天,孟老汉去姜家闲坐,发现爬过墙头的那棵瓜秧结了个杵子大的小瓜。当时也没在意。到了秋天,那个曾经是杵子大的小瓜,长成了水斗大。姜老汉也很喜爱这个瓜。瓜已经老了,姜老汉就把它搞了下来。说也巧,刚摘下来,还没等往屋里抱,孟老汉进来了。孟老汉长时间没到这院里来,还不知道这瓜子长成这么大了。他见姜老汉摘了下来,便上前说:“老姜兄弟,这颗瓜是我家瓜秧上长的,应该由我来摘才合适。”姜老汉说:“这瓜是长在我家院墙里,应该归我。”两个老汉都要争这个瓜,谁也不让谁,最后竟拉拉扯扯到县衙打起了官司。县官是个有名的和事佬。听了两个老汉各自诉说的理由,便哈哈一笑说:“这事好办,孟家种的瓜爬到姜家院里,孟家应该摘,姜家也应该摘,你们两家谁也别伤和气。我看这样吧,把这瓜一切两半,孟家一半,姜家一半,你们看怎么样?”孟老汉看看姜老汉,姜老汉又看看孟老汉,大老爷这样断了,也只好表了态:孟老汉说:“大老爷咋断咋好。”姜老汉说:“任凭大老爷公断。”县官见他俩没异议,便吩咐衙役去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着俩老汉的面,顺着中间一刀切了下去。这一刀不要紧,竟切出个女婴来,那婴儿端端地坐在右边那半个瓜里。那女婴见到了天日,“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县官,两个老汉,还有两边衙役,都感到惊奇。县官从瓜里抱出婴儿,但见那婴儿长得又白又胖,又乖又俊。孟、姜两位老汉都没有女儿,都想要这个女婴。孟老汉向县官作了一个辑,要求说:“大老爷,这瓜原本是我种的,求大老爷把这女孩儿断给我。”姜老汉也向前作了一个辑,要求说:“大老爷,这瓜是在我家院里长大的,女孩儿应该归我才是。”县官见他俩都想要这女孩儿,心下犯了难。断给孟家吧,姜家不干;断给姜家吧,孟家不干。他手抚着纱帽顶,低头寻思了一下,有了主意。抬头向两位老汉道:“你们两家都要这女孩?”“是,大老爷。”“你们俩人不能商量一下,归哪一家所有?”“要商量,应该归我,请大老爷公断。”两老汉都这样说。“好吧,那大老爷就要公断了。”县官把婴儿放在桌案上,说:“要让大老爷我公断,还象这瓜一样,一切两半,一家一半。”说着,就又把菜刀拿了起来。俩老汉一看,急了,忙跪下求情说:“大老爷留命,大老爷留命!”县官放下菜刀,哈哈笑了:“你当老爷我真的要把她切成两半吗?这么个亲亲乖乖的孩子,我能断送她的性命?我的意思是这孩子算你们两家的女儿,从小你们两家抚养,大了,你们两家为她择夫定婚,等你们老了,她为你们两家戴孝送终。你们看如何?”孟老汉看看姜老汉,姜老汉看看孟老汉,没有旁的办法,只好同意县官的公断。俩老汉一起向县官请求说:“大老爷公断,小的不敢违拗,就请大老爷给这孩子取个名儿吧。”县官说:“可以。”想了一下,对俩老汉说:“这孩子算你们俩家的,一家姓孟,一家姓姜,就叫孟姜女,你们看如何?”这名字记上他们两家的姓,俩老汉自然是没的说了。县官把孟姜女交给两位老汉,孟老汉抱过来亲一下小脸蛋,姜老汉接过来亲一下小鼻子,把两个老汉爱得不行。然后谢过大人,抱着孟姜女,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孟、姜两家视孟姜女如珍珠一般。姜家抱过去哄一会儿,孟家抱过来亲一会儿,孟家喂吃,姜家做衣。孟姜女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孟老汉教她认字(孟老汉念过几年私塾),姜老汉教她画画(姜老汉当过画匠)。孟姜女聪明,伶俐,学什么会什么,刚到八、九岁,就能诗会画,真是个才女呀!孟姜女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落得如花似玉般好看。方圆左右,都知孟、姜两家养着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女儿大了,自然有人要提亲,来给孟姜女提亲的,有官宦人家,纨绔公子,也有大户人家,财主子弟。孟、姜两位老汉一不贪图官宦势力,二不贪图金银财产,因女儿才貌出众,一定要选择一个人品端正、学识渊博的人做女婿。来蹬门求亲的人,一个个都被孟、姜两位老汉婉言谢绝了。当时朝中有个宰相,名叫李斯,听说孟姜女才貌无双,又是瓜里出生的,心想,此女必定不凡。于是,就托地方官给他儿子说媒。他儿子叫李天龙,是个又呆又傻的人,二十多岁了,连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不知道,整天就知道傻吃傻笑。这样的人,孟、姜两位老汉怎么能允许呢?地方官回禀了李斯,李斯心中很是不快。且说范家庄有个范老员外,生得一子,名叫范喜良。范喜良自幼喜读诗书,过目成诵,深得老员外溺爱。不料,范喜良刚交成年,老员外还没给儿子成亲,就撒手去世了。临咽气之前,攥着范喜良的手说:“儿啊,我死以后,你要择一良女成婚,好好继承家业。”说完咽气了。老员外死后,范喜良终日思念父亲,茶饭不思,诗文不读。正在这时,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官府从他家搜出四本《论语》,按当时政策,犯有藏书之罪,要抓去服苦役,修长城的。吓得范喜良在家人掩护下,慌忙逃走了。也不知跑了多远路,过了不少村,最后跑到一个村子里。可巧这村正在抓人。他看见一伙衙役从一条胡同里赶着一群人走过来,就急忙转个弯,从一家墙头跳了过去。事有凑巧,他跳进去的地方,正是孟家的后园。孟姜女来后园解手,刚要蹲下,就听身后“嗵”的一声,她回头一看,从墙头上跳进来一个人,吓得她急忙喊叫:“不好了,有坏人!有坏人!”范喜良怕声张出去,被衙役知道,抓他去修长城,便赶忙上前作揖道:“大姐,我不是坏人,是逃难的,请大姐救我一命!”孟姜女见他是个书生模样,浑圆的脸宠,白白净净,一双浓淡相宜的眉毛下,闪着一对乌黑大眼,那眼光儿里带着惊恐和乞怜。她心软了,怯怯地问他,是哪里人氏,为啥逃跑?范喜良不敢相瞒,一一实告。一边说,一边还一个劲儿地作辑,请大姐救命。孟姜女说:“你不用害怕,我去叫人来救你。”说完,转身回了前屋。不大一会儿,孟老汉过来了。听说他是个逃难的,很是同情,便把他叫进屋里。范喜良是大户人家出身,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孟老汉很喜欢,便把他留下来,和孟姜女一块儿研读诗书。过了些日子,孟老汉和姜老汉商量,说:“范喜良聪明伶俐,才气过人,相貌出众,我想把他招为咱们的女婿,不知你意下如何?”姜老汉说:“我也早有这个意思,据我看来,只有范喜良才能配得上咱们孟姜女。”俩老汉说着,都喜欢得哈哈笑了。孟姜女和范喜良经常在一起研读诗文,互相也都有爱慕之意。听说家长为他们定下婚事,并且择好了日子,准备成婚,俩人自然是喜之不尽。孟姜女暗暗庆幸自已遇上了一个如意丈夫;范喜良也暗暗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贤良美貌的妻子。这真是天赐良缘啊!话说这天到了喜日,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孟、姜两家热闹非凡。孟姜女和范喜良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晚上,夫妻二人刚刚饮完交杯酒,还没等说上几句交心话,就听街口一阵狗咬,紧接着又听见咚咚咂门声。范喜良知道是来抓人的,吓得心里咚咚直跳,由于他舍不得离开新婚的妻子,迟跑了一步,只听“轰隆”一声,门被撞开了,一伙衙役闯了进来,不容分说,就把范喜良抓走了。孟姜女急了,大哭大叫着追了上去。等孟、姜两位老汉闻声赶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范喜良被衙役带走,孟姜女哭得昏倒在地……诸位,你道为什么单在范喜良成婚这天,衙役来抓他?原来孟家有个家人,名叫王二,他早就盘算上了孟姜女。不想孟、姜两家招了范喜良为婿,心中很是不快,他知道范喜良是犯藏书罪逃出来的,便乘外出办事之机,报告了官府。所以,在范喜良新婚之夜,衙役们把他抓了去。等孟姜女醒来,大叫一声:“天哪!”便扑在孟老汉怀里,嚎啕大哭起来。孟、姜两位老汉也都心如刀绞,噎噎地哭着,他们抚摸着女儿的头,苦苦地劝说着。这里,孟姜女不哭了,孟姜女知道,抓走的人,要被送到千里之外去修长城;修长城的人,十个有九个都得累死,就是有幸能活着回来,谁知道得何年何月呢?生离死别,怎能不让人肝肠断裂!想到这儿,她又痛哭起来,哭啊哭,她每哭一声“夫啊”,天地都仿佛摇动一下。从此以后,孟姜女没有心思再梳妆打扮了,也没有心思再学习诗文了。只有每日里思念丈夫,盼着丈夫早日回来。盼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月又一月,丈夫连个音讯都没有。说话间半年过去了,转眼到了冬天。孟姜女听人家说,北方冬天大雪纷飞,冷得能把人冻死。她想起丈夫被抓走时,穿的是一身单衣,这大雪的冬天,该是多冷啊!没有棉衣,就是累不死,也要冻死的!她惦记丈夫,想念丈夫,决定去北方寻找丈夫,给他送去御寒衣。孟姜女把自己的想法和孟、姜两位老汉说了,两位老汉想到路途遥远,一个娇弱女子,怎经得起路上风霜之苦,都不同意她去。可是孟姜女执意要去。孟、姜俩老汉一向不违拗女儿的心意,今日见她主意已定,也只好答应了。俩老汉商量,决定让孟家的家人王二陪伴同去。第二天,孟姜女打点好给丈夫送的御寒衣,便由王二陪着上路了。孟、姜两位老汉送了一程又一程,嘱咐了一遍又一遍,嘱咐她早去早回还,勿让家里人惦念;嘱咐她白天行路莫赶紧,夜里住宿防坏人;嘱咐她……俩老汉一直送出十多里路,父女们这才洒泪而别。且说孟姜女离开了孟家庄,顺着大道一直向北方奔去。时值初冬,可田野里片片庄稼还在长着,无人收割。青壮劳力都被抓去修长城了,村村镇镇只剩下妇孺老幼,到处都是妻子哭丈夫,父母哭儿郎的凄惨情景。孟姜女想,遭此不幸的,并非我孟姜女一人,天下千千万万的妇孺老幼都遭着同样的命运啊!她更加痛恨那暴虐无道的秦始皇,只恨苍天不长眼,不能灭掉这人间暴君,解除人民的劳役之灾。孟姜女晓行夜宿,家人王二步步跟随。走了一村又一镇,过了一山又一岭,心中只盼着早日来到修长城的地方,早日见到丈夫范喜良,让他早日把自己亲手做的御寒衣穿在身上。她脚上打泡了,不知道疼;身上走乏了,不知歇一会儿。这一天,来到两山夹峙的地方,孟姜女挪动着脚,一步一步地往一座山梁走去,累得她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几乎每走一步,都要停下来喘息一阵。走到半梁的一座悬崖旁,实在走不动了,就对王二说:“咱们坐下来歇会儿吧。”那王二早就想盘算孟姜女,不过一路上言谈举止却非常谨慎,并没露出一点儿马脚,因而孟姜女对他也无戒备之心。现在,在这深山老涧里,前后十多里都没有人烟,更无过路行人。他想:“错过机会,就更难下手了。于是,他对孟姜女笑笑说:“小姐,奴才有句话儿,不知当说不当说?”孟姜女说:“有什么话,但说何妨?”王二说:“想那范喜良被抓去修边,十有八九是不在人世了,你千里迢迢,受尽路途风霜之苦,何必呢?”孟姜女一时还没懂他的意思,便问道:“依你怎么办呢?”王二露出一脸嬉笑的神色:“嘻嘻,要依我说,你心眼儿灵活一点儿,为啥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跟哪个不是过日子?”孟姜女心里明白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想不到这个平时装得老实巴交的人,竟会生出这等恶念。她把愤怒压在自己心里,故作为难地叹了口气,说:“除了范喜良,还有哪个和我知心知意呢?”王二一听有门儿,便又往前凑了一步,嬉着脸儿说:“小姐,不瞒你说,我心里早就爱上你了,现在就请小姐答应我这个要求吧!”说完,他望望下面那深深的山谷。那意思是告诉孟姜女,在这样的地方,只有你我俩人,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聪明的孟姜女早已看出他的歹意。但她知道,如果当下不答应他,这王二是什么恶毒的行为都干得出来的。想了一下,便顺水推舟地说:“王二,难为你为我着想,我也是个命苦的人,新婚头一天,丈夫就被抓走了,多半年来,独守空房。守着他吧,没有音讯,也不知是死是活;不守着吧,到底有这么个丈夫呀。这一路上,我也吃够了苦头,人生在世,谁不贪图安逸享乐呢,你从小就在我家,我也知道你的为人,但不知你刚才说的话,是真呀,还是假?”王二忙发誓说:“小姐,我若有半点儿假意,让我马上掉下这万夫悬崖,粉身碎骨。”孟姜女说:“好吧,不过咱们总也得有个媒证才好哇?”王二说:“小姐,你这就有意为难我了,咱出门在外,离家千里,叫我哪去找媒证呀?”孟姜女故意想了想,说:“倒也是,王二,这样吧,你把崖头上那丛野花掐一朵来,咱俩就以花为媒吧。”那丛花,粉白色,他们叫不上是什么名字,开在崖头上,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距离他们只有两步多远。王二心中甚是欢喜,说:“我去把它掐来。”他起身走向花丛,孟姜女也跟了来,向他指点着:“要那尖上的,那朵最大的。”王二一掂脚,孟姜女乘他还未立稳的一刹那,猛使劲儿推了他一掌,王二没有提防,一下子掉下了万夫悬崖,真的粉身碎骨了。孟姜女惩处了坏人,心里咚咚跳个不住,老半天才镇静下来。孟姜女背起寒衣,继续赶路。她不顾路途劳累,不顾饥渴,日夜兼程,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走到了修长城的地方。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北风如刀,孟姜女越是感到冷,就越惦记丈夫,恨不得立时见到他,把棉衣披在他身上。修长城的人很多,抬石条的,背砖的,和灰的,砌墙的,一个个瘦骨嶙峋,有的人背着砖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心里面一阵酸楚,这里的民工连冻带饿,每天得死多少人啊!她不禁又想起自己的丈夫,他在哪里呢?怎么来来往往的人没有他呢?她沿着长城走着,见人就问。人们见她背着寒衣,问她:“你是打哪儿来的呀?范喜良是你什么人?”孟姜女告诉了他们。有人安慰她说:“别着急,慢慢找,冲你这片诚心,准能找到。”孟姜女谢过大家,便又急忙朝前边修长城的工地走去。因为心急,衣服被荆棘挂破了也不管,手被葛针扎流血了也不顾,她来到前面工地,迎面正好碰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正要下山去背砖,孟姜女向他施了一个礼问道:“大哥,你们这里可有个叫范喜良的人吗。”“有啊,你是他什么人呀?”“我是他的妻子。”“啊?你是孟姜女呀!范喜良前几天在这里还对我提起过你。他说,他天天黑夜做梦都梦见你。这么远的路你是走着来的吗?唉!可真不易呀!快去找他吧。”“啊!他在哪儿?”“工头把他调到前边工地上干活去了,离这儿不远,过了这个山头,再过一个山头就到了。”罢!罢!罢!可算打听到了实信儿,眼看就要和丈夫相逢会面了。孟姜女心里一高兴,顿时有了精神。谢过那位大哥,就急忙朝前边工地走去。坡陡路滑,孟姜女全然不顾,她一心想的是早点看见丈夫。她要好好地看看他,瘦了没有,问问他整天抬石条,背砖头,身上伤着哪儿没有?还要好好问问他,在这里吃得饱不?晚上睡觉冷不冷?监工头厉害不厉害?挨过工头的打没有?她要告诉他,自从他被抓走后,家里父母每天都在想他,盼望着他回去。她还要告诉他:家里过节的时候,饭桌上总要多给他摆上一双筷子,一家人多么希望早点团圆啊!……孟姜女一边想着,一边走,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山头,又过一个山头,啊!到了,看见前面工地人了,听见工地人说话了。她的丈夫范喜良就在这工地上,现在在干什么呢?是抬石条,还是背城砖?还不定累成什么样子呢!秦始皇啊秦始皇,你焚书坑儒又修边,害得多少夫妻不能见面,母子不能团圆,这“边”何日才能修成呢?人民何日才能解除这劳役之苦?离工地越来越近了,能看清人的模样了。顷刻之间就要看到她的丈夫范喜良了,那该是多么幸福的情景啊!孟姜女心里非常激动,她睁大着眼睛,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想从中认出她的丈夫范喜良。上来的一伙人,没有他;上去的一伙人,还没有他;看看抹灰砌墙的人里,也没有他。他在哪里呢?孟姜女站在山梁上正东张西望,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扛着一捆铁钎,从西边走了过来,孟姜女上前施礼问道:“老大伯,这里可有个叫范喜良的人吗?我是他的妻子,给他送棉衣来了。”老大伯说:“有这么个人。”“啊,他在哪儿?”孟姜女激动的心嘭嘭跳着。她走过千山万水,受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这里,眼看就要和丈夫见面,心情怎能不万分激动呢!她紧盯着老大伯的脸,急待他说出丈夫在哪个方向。可是,老大伯说出的却是别外一句话:唉!你晚来了一步,他,已经死了。”“啊?”孟姜女如同听到晴天响了一个炸雷,一下子晕了过去。等她醒来的时候,身边围来了好多民工。大家听说她千里寻夫送寒衣,都很同情她;看着她哭得死去活来,民工们想到自己不知哪会儿累死在这长城上,家里还有妻儿老小等着,也不禁伤心地落下泪来。孟姜女哭着问大家,她的丈夫埋在了什么地方?她说活着没有见面,死了要看上他一眼,也算是她没有白来这一趟。那个老大伯又重重地“唉”了一声:“这里死了人,谁有空埋呀,都填进长城当馅儿了。”孟姜女听说自己丈夫填了长城,大叫一声:“天哪!”然后象疯了一般,哭喊着向长城跑去。她用十指抓着用白灰勾反动抹得十分坚固的墙壁,好象要把丈夫从砖里抠出来,要把长城推倒似的。她的十指抓出了血,也没觉得疼。他哭一声:“夫啊!你在哪里!”便使劲儿地抓一阵,推一阵,又捶一阵;往前走几步,又哭一声:“夫啊!你在哪里啊!”又抓一阵,推根下的木榄棵上。直到现在,长城的南面,有的地方还有斑斑红点,据说这就是孟姜女十指的血染上的。木榄棵的心是红色的,据说这也是孟姜女十指的鲜血滴在上面的缘故。孟姜女悲天恸地的哭声,似乎有千万人在应合。一刹时只觉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哭着哭着,就听“轰隆”,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巨响,刚刚筑好的长城,一下子倒塌了二三里。孟姜女从那白花花的尸骨里,终于找见了自己的丈夫……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惊人奇闻,很快就由地方官上报到朝廷。秦始皇要亲眼看看,这是个何等女子,竟能哭倒这万里长城。一日,孟姜女被押送京城,秦始皇把她传进宫去,不看则已,这一看,两只眼珠子就象被钉子钉住似的,转动不了啦!为啥?因为孟姜女长得太美了,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哪个和孟姜女比起来,都要逊色十分。好半天,秦始皇的眼珠子才又恢复了活人气儿。“孟姜女,你哭倒万里长城,本该杀头。可是,朕念你年轻,又有绝代华容,只要你答应我的要求,就免你死罪,李丞相,你看——?”这李丞相,就是李斯,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累死在长城上,就是他的阴谋。秦始皇传孟姜女进宫,他本想做个人情,保释下来,给自己儿子完婚,没想到秦始皇竟看上了她。他知道,皇上哪是征求他的意见,分明是要他做媒哩。李斯对孟姜女说:“万岁免你死罪,还不赶快谢恩。”孟姜女就象根本没听见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秦始皇哈哈地笑了,说:“不谢也罢。李丞相——”他向李斯耳语几句。李斯问孟姜女:“万岁对你提的要求,你可答应?”孟姜女说:“万岁是一朝君主,我只是一个民女,君王说一句话,天下人谁敢不听,对我还提什么‘要求’!”李斯当下就把秦始皇的意图提了出来。孟姜女寻思一下,说:“与君王成婚,民女不敢不应,只是得先答应我三件大事。”秦始皇很高兴:“哪三件?尽管说,只要你同意,别说三件,三十件,三百件也应你!”孟姜女说:“头一件,要把我丈夫的尸体运回来厚葬,请和尚道士设坛诵经,为我丈夫超度亡魂。”“第二件,你要传旨,让所有修长城的人都回家过年,和家里人团圆。”停下修长城的工程,这可是一件大事。秦始皇有些犹豫,但一看孟姜女的美色,便也答应了:“行,这一件也依你。”“第三件,你要陪我游三天大海,游玩以后,就和你成亲。”一阵,捶一阵。鲜红的血,染在那长城墙壁上,滴到长城秦始皇说:“这个容易,行了。三件事都依你。”秦始皇派人套上马车把范喜良的尸体运了回来,举行了葬礼,超度了亡魂。孟姜女又亲眼看着他发了修长城的民工回家过年的圣旨。就剩第三件事了,秦始皇叫人抬上两顶红彩轿,又预备了一条龙船,孟姜女下了彩轿,上了龙船。龙船向大海深处游去。大海,张开了怀抱,“哗”的一个大浪兜头打来,溅起几丈高的水花。孟姜女乘龙船剧烈颠簸之际,纵身跳进了大海……三、听别人讲故事的作文300字Ⅰ给爸爸妈妈讲的故事白雪公主作文300字“上帝啊!我们都是好国王好王后,请您赐给我们一个孩子吧!”不久以后,王后果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公主,这个女孩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因此,国王和王后就把她取名为“白雪公主”。全国的人民都为白雪公主深深祝福。白雪公主在国王和王后的宠爱之下,逐渐长大了,终于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白雪公主非常善良、有爱心、她经常和动物一起玩耍。森林的动物,像小鹿、小兔子、松鼠、小鸟都喜欢白雪公主,因为白雪公主会给它们吃食物,还会讲故事给它们听。个性善良犹如天使般的白雪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白雪公主的母亲生病去世了。国王为了白雪公主就迎娶了一位新王后,可是,这位新王后却是个精通法术的女巫。她虽然很美丽,但是个性很骄傲、暴躁。尤其她最恨别人比她美丽。“这是你新母后!”当国王向白雪公主介绍新王后时,她还正为死去的母后感到悲伤呢。新王后有一面很奇特的镜子,从镜子里可以得到一切你想知道的答案。所以,王后经常对着镜子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你,王后。”可是,有一天,当王后再问魔镜同样的问题时,魔镜却回答说:“现在白雪公主比你美丽。”新王后听了非常生气。“可恶,怎么可以有人比我更美丽,我一定要把她除去。”于是,她就命令宫廷的武士说:Ⅱ求给长辈磕头拜年感受及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300字作文为什么不磕呢?面子问题。爷爷奶奶是我们的长辈,当然要磕了Ⅲ 300字左右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牌坊胡同住着一个卖鱼的鱼贩子。这个鱼贩子在石牌坊底下摆了一个鱼摊,在卖鱼时,鱼贩子用小手指压秤杆头,明明是十四两(古时十六两为一斤),他用小指向下轻轻一压,再把秤砣往一斤星上一挪,买主一看秤稍高些,定不住星,就乐呵呵的将鱼买回家了。鱼贩子自认为聪明,还是被精明的人发现了他的损招。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可鱼贩子不但不悔改,不理会别人对他的讲究(议论),一天,鱼贩子正在牌坊底下卖鱼,一个老太太手捧一包鱼来找他:“卖鱼的,我刚才从你这买一斤鱼,到那个铺子一称差二两,是不是你的秤有毛病啊?”鱼贩子一看找上门来了,知道不妙,见此情景,鱼贩子抬头指了指石牌坊起誓说:“我鱼贩子卖了这么多年鱼,要有一次缺斤少两的话,就让这牌坊角掉下来把我砸死!”话音刚落,就听“咔嚓”一声,人们吓了一跳,等回过神来一看,刚才鱼贩子用手指的那个石牌坊角真的掉了下来,鱼贩子已被大石角砸死了。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当年从石牌坊顶上掉下来砸死鱼贩子的那个大石角至今仍然还躺在牌坊底下。“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做,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希望人们都能从这个民间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Ⅳ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到的事告诉老牛扩写作文300字牛郎非常关心自己的老牛,他把老牛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好伙伴。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牛郎都会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以及奇闻异事,都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告诉老牛。牛郎说的绘声绘色,说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说到伤心之处黯然神伤。老牛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能够听懂牛郎说的每一句话,高兴的时候摇头摆尾,悲伤的时候低头不语。有时候老牛把头扎进牛郎的怀里,好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牛郎轻轻的抚查看全部7个回答一年级口算题大全_儿童数学思维在线课程_限时免费试听值得一看的一年级口算题相关信息推荐火花思维,教育行业一线团队,自主研发高效教育课程,高品质小班在线教学,让孩子爱学习,会思考,100%原创课件,全程专属班主任跟进服务,让家长更放心!北京心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告小学课外阅读辅导,智力开发,适合4-12岁根据文中提到的牛郎为您推荐明星爸爸黄磊选择的智力开发品牌,激发全脑潜能,促成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小学课外阅读辅导浸入式预习,促成主动学习,AI智能课程,时间自由随时学小学课外阅读辅导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17条评论热心网友19就是不够,我要求300字,要把牛郎对老牛说的话写具体!查看全部17条评论—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拼多多,儿童课外书籍品牌特卖,优质精选儿童课外书籍精选好物,冰点底价,秒杀活动享不停儿童课外书籍官方补贴,新颖拼团模式打破价格壁垒!广告2020-10-06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扩句扩到300字牛郎非常关心自己的老牛,他把老牛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好伙伴。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牛郎都会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以及奇闻异事,都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告诉老牛。牛郎说的绘声绘色,说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说到伤心之处黯然神伤。老牛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能够听懂牛郎说的每一句话,高兴的时候摇头摆尾,悲伤的时候低头不语。有时候老牛把头扎进牛郎的怀里,好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牛郎轻轻的抚摸它…… 280赞·4,206浏览2019-10-14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扩句扩到300字牛郎把自己看见的美景和听见美好的事告诉老牛,体现了牛郎在思念着织女,渴望能跟她团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赞·207浏览2019-10-19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扩写200字牛郎非常关心自己的老牛,他把老牛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好伙伴。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牛郎都会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以及奇闻异事,都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告诉老牛。牛郎说的绘声绘色,说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说到伤心之处黯然神伤。老牛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能够听懂牛郎说的每一句话,高兴的时候摇头摆尾,悲伤的时候低头不语。有时候老牛把头扎进牛郎的怀里,好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牛郎轻轻的抚摸它。 730赞·2,689浏览2019-10-1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250字牛郎非常关心自己的老牛,他把老牛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好伙伴。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牛郎都会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以及奇闻异事,都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告诉老牛。牛郎说的绘声绘色,说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说到伤心之处黯然神伤。老牛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能够听懂牛郎说的每一句话,高兴的时候摇头摆尾,悲伤的时候低头不语。有时候老牛把头扎进牛郎的怀里,好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牛郎轻轻的抚摸它。 80赞·402浏览2019-10-15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500?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细心地照顾老牛,把它当成自己的亲人,没事儿就和它聊聊天,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对着老牛发牢骚。如果在外面看见或听见什么新鲜.稀奇的事儿,他也会一点.一滴都讲给老牛听。 5赞·79浏览2019-10-30课外阅读全文免费阅读_免费小说APP根据文中提到的牛郎为您推荐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下载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课外书阅读软件_七猫免费小说-免费看书100年根据文中提到的牛郎为您推荐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下载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有哪些作文素材或名言是你百试不爽的?俗话说字数不够素材来凑,先分享两条字数稍多的经典名人语录。1.不负自己,不负时光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 27条回答·770人在看农村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意?农村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有啥说法? 14条回答·2,239人在看飞机是靠什么起飞的?笑笑科普科普日常生活百态,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关注 745,050播放你好,请问事业单位工龄满15年辞职后可享受什么待遇? 1、如果辞职仍然可以享受养老保险,但是要交满十五年。2、如果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辞职后自主创业的情况,政 11条回答·1,421人在看私家车到年限有什么影响,到底该不该报废?新规一改旧规中规定的非营运私家车15年强制报废的规定而修改成规定非营运的私家车不再有报废年限。根据《 47条回答·17,895人在看咸丰帝对慈禧专宠?咸丰帝临死前给出答案,他说了什么?咸丰帝也并没有特别专宠慈禧。只是咸丰帝子嗣少得很,慈禧比较幸运生下了他的儿子,还幸运存活下来。原本慈 6条回答·87人在看前十名四门轿跑车型哪款比较推荐?排行榜是什么?前十名四门轿跑车的排行榜是奔驰CLS,宝马M4,奥迪A5,奔驰CLA,奥迪TT,保时捷,宝马2系,大 14条回答·3,644人在看狗狗喜欢主人会有什么表现?桃夭夭优质视频达人关注 35,642播放六七万自动挡车哪款好?求推荐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不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确定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已 34条回答·57,184人在看苏联解体时,日本为何没有趁机抢占北方四岛呢?众所周知,在近代史上,如今的俄罗斯曾发生过多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二战后重新获得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 144条回答·23,274人在看正在加载评论 17242下一条回答Ⅳ关于《难忘的讲故事比赛》的作文。(300字)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去铁西的妇幼活动中心,因为今天是我上台参加安阳市小龙人讲故事大赛的日子.妈妈为了使我看起来更精神点儿,就简单地给我打了点腮红,然后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到了.时间还早,我一看有好多玩具就跑去玩了.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贾琳,也是我们曙光学校的.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讲故事的时间到了,我们都快速跑进大礼堂坐好.讲故事开始了,我发现第一组的小朋友在演讲台上都很紧张.有的小朋友紧张得声音有点发抖,好象要哭出来一样.有的小朋友讲着讲着就忘词了,站在那里呆若木鸡.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我开始暗暗提醒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_____.二百零二号讲完了,该我上场了,我的心怦怦直跳,为了平静我的心情,妈妈让我深吸两口气,我这才慢慢平静下来.我昂首挺胸地走上讲台,开始绘声绘色地讲<<猪的理想>>.我感觉我好象站在空荡荡的大月球上,有一种孤单的感觉.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的内容,就在那一瞬间,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突然,我一下子想起下面的内容了.终于讲完了.谢过幕后,我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捂着胸口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妈妈搂着我哈哈大笑,说:"你能够上台把故事讲完,就已经成功了."在回家的路上,妈妈给我买了一包书作为奖品.今天的讲故事比赛真是太难忘了.Ⅵ童话故事作文300字从前,有这么个地方,住着一个老头儿。因为老头儿每天以砍竹为生,所以人们都叫他“砍竹老翁”。有一天,老头儿跟往常一样,上山去砍竹。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天高气爽,万里无云。老头儿走进竹林,四下一看,发现了一棵根部放光的竹子.“嗯?”老头儿有点纳闷,于是,砍下了这根竹子。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竹子里有一个小女孩。老头儿大吃一惊。马上把这个小孩轻轻地棒了起来。哎,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大喜呀,大喜!”老头儿因为没有子女,便想把这个小姑娘当作自己的孩子。“快回家,给老太要看看!”“哎呀呀,这小姑娘可真招人喜欢。老太大也高兴得不得了。冷冷清清的家,这下子可就热闹起来了。老头儿用嫩竹子编了个精巧的竹篮儿,把小女孩放了进去。从此以后,老头儿砍竹子的时候,经常在竹子里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贝。老头儿家的日子,渐渐地好起来了。小女孩天天见长。三个月的光景,就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似的了。自打有了这个小女孩,家里不论是墙根还是屋角,都亮亮堂堂的了。于是,老头儿便给她起名叫“月光公主”。“这可是个既温柔又美丽的月光公主!”“这月光公主,聪明过人,长得出众!”大伙儿这样称赞着。对月光公主的称赞,由村子传到了都城,最后皇帝听到了。皇帝说:“要是这女子果真如此温柔美丽,我也想见见。先去给我看看到底怎么样。”于是,派去了一个钦差。可是,月光公主说:“不,不,我不是那样的好姑娘。”她不见那个钦差。月光公主从竹子里生下来后,平安地度过了三年。这年春天,月光公主时常一个人对着月亮,满脸悲伤。老爷爷和老奶奶不安了,问道;“怎么了,干吗那样心事重重的呢?”月光公主只回答:“不,什么事也没有。”秋天来了。眼看要到中秋节了。月光公主每天晚上总是抽抽搭搭的。两个老人一问原因,她才说:“我本是月宫上的人。今年中秋晚上,月宫要来人接我。看来非分别不可了。我是为这个悲伤、哭泣。”两位老人听了很吃惊。于是就向皇帝请求保护月光公主。终于来到了八月十五。皇宫里的卫士来了很多。他们手持着刀和弓箭,把老头儿家层层包围起来了。天黑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来了。“要是闺女走了,可怎么办哪!”老奶奶领着月光公主,藏到仓房里去了。老爷爷站在仓房门口。月亮浙渐升高。这一带也随着被照得如同白昼。不一会儿,月亮周围浮起了白云,随即,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美妙的音乐声。一看,一大群人驾着车子,乘着那白云,从天而降。皇帝的卫士们,被月光照得眼睛发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仓房的门,自动地开了。月光公主由仙女领着,出来了。“承二位老人多方照顾,此恩永不忘记。每到月光咬洁的晚上,请二老记起我来。”然后,月光公主换上了月宫的衣着。月光更加明亮了。载着月头公主的车子,冉冉地升上了天空。月宫的音乐声也渐渐地远去了。Ⅶ介绍一个民间故事作文300字介绍一个民间故事作文:狄青是宋朝的一员大将,他出身低微,脸上一直留着当士兵时刺下的符号。当时,仁宗皇帝说,你已经是朝廷大将了,可以把脸上的印记去掉。但狄青不肯,说是留着它可以激励土气!一次,狄青带大军出征侬智高。部队路过桂林城南大道边上的一座大庙,有人对他说,这座庙里的菩萨据说是很灵验的。狄青一听,心血来潮,就吩咐部队停止前进,要亲自进庙祈祷。狄青焚香祷告之后,又从袋里取出一百枚铜钱来,捧在手里,在菩萨面前许愿占卜,说道:“我把这一百枚钱抛洒在地上,如果全部是正面朝上,那就证明这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从前的铜钱,一般都是正面祷字,反面铸图案。现在一百枚铜钱抛洒下去,要全部正面朝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狄青却偏偏要占卜,这不是太冒险了吗?万一做不到,岂不动摇军心?狄青边上的人急了,纷纷上前劝阻,狄青却一概不听。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狄青屏声息气,悠然把手中的铜钱全都抛洒了出去。手下土兵过去细看,嘿!神了,一百枚铜钱全部是发面朝上。刹那间,庙里庙外群情振奋,士兵齐声欢呼,军威大振。狄青也喜形于色,当即吩咐手下,取来一百枚铁钉,按照铜钱落地的部位,照原状将铜钱钉在地上。又在上面盖上一只大青纱笼,保护起来,告诫庙憎,不许任何人碰动。然后又在菩萨前祷告说:“待大军凯旋之日,再来谢神取钱。”说罢,狄青翻身上马,雄赵赴,气昂昂,挥师出发。此去果然所向披靡,捷报频传。大军凯旋回师,又路过这座大庙,这时候,狄青才召集身边的将领、幕侪,让他们一起来观赏这神奇的铜钱。这一暑,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百枚是特制的铜钱,正反两面都是字。这一来,大家对狄青的智谋也就佩服得更加五体役地了。Ⅷ童话故事作文,200~300字刺猬智斗老虎有一只,刺猬杀死了一只老鼠,山猫想吃掉老鼠,刺猬不同意。于是山猫便以“蓄意谋杀罪”告到了国王老虎大人那里。老虎下令将刺猬关进了动物监狱。他与大臣豹、狼商量了一下,想暗地里把刺猬杀死吃掉。可是刺猬浑身是刺,无法下手,只好既不审他,也不给他东西吃。刺猬饿极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狼带他去见老虎。老虎问:“你来见我有什么事?”刺猬不慌不忙的说:“大王,我要献一颗珍珠。这是老鼠那里得到的,把它放在桌上,马上会出现吃不完的肉。”老虎一听馋得直流口水,但他还是半信半疑地问:“那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呢?”刺猬说:“大王,这颗珍珠只能被没杀过好人的人放在桌上,才会变出肉,而我杀过了老鼠,所以变不出来肉来。”老虎想去接珍珠,突然想起自己杀过无数小动物,忙将手缩了回去了。刺猬说:“既然大王不敢接,就请豹来接吧。”“我不行,我手太重,会把珍珠弄碎的。”豹直往后退。他也是经常杀害小动物。“那么狼来接。”刺猬转向狼。狼不肯接。他也亲手杀过许多的小动物的。刺猬大笑起来说:“你们所有人都杀过小动物,但你们谁也没有被关进监狱。而我杀死了一只危害森林王国的老鼠,就把我关进监狱,这公平吗?”国王老虎、大臣豹和狼被问的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只好把刺猬放了。Ⅸ童话故事作文300字左右有一天,老乌鸦带着小乌鸦外出旅游,它了老乌鸦原来喝水的地方。只见那瓶子仍然端端正正地立在草坪上,瓶口还是那么小,水比以前更少了,石子也都没有了。老乌鸦看到这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边想边说:“我可以不喝水,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渴死啊!”小乌鸦看到爸爸着急的样子,笑着说:“爸爸,咱们想一想,不光可以把石子扔进水里,还有其它好办法吗?”小乌鸦在周围的草地上仔细搜索着,它突然发现树底下有一丛丛的空心草,欣喜若狂的它,叼着空心草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过去,它把空心草插入瓶口中,老乌鸦很奇怪,它问:“这几根破草有什么用?”“咱们一吸,就可以喝到水了。”小乌鸦回答到。父子俩都喝倒了水。我们生活,创新独特的思维方法很重要,只要想别人没想到得,就会有意外的大发现。乌鸦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罐水,但是无论怎样喝,也喝不着。它急中生智,用石头填进去让水位上升喝到了水。自从那次发生的事情以后,乌鸦总是以为自己非常的聪明。有一次,乌鸦很渴很渴,来到了一口井旁。乌鸦看了一下,水井非常深,而井水只有一点儿。它实在忍不住了,就开始用自己的老办法,把石子儿一粒一粒地往水井里投。一只猴子看到了,劝乌鸦先生说:“聪明的乌鸦先生,,你把石子儿向罐子里投,喝到了水,我很佩服你。可是这次,这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我劝你马上停下你这愚蠢的行为!还是让我帮你打水吧!”可是乌鸦的自尊心很强,它并不想让乌鸦破了它的自尊心,狡辩说:“怎么了?我上次能喝着水,这次就不能了吗?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乌鸦把小猴子赶跑了,继续把石子儿往井里投。Ⅹ听老红军讲故事心德作文300字今年是中国***成立90周年,今天下午,我们在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花园社区开展“忆红史,感党恩”红领巾寻访活动,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了他们打仗时候的故事。给我们讲故事的是一位有88岁高龄的邹爷爷,他19岁就开始做地下工作,21岁加入了***,打了很多场战争。邹爷爷说:“……我们那个时候是分路南路北的,路南100人,路北100人,相互传达敌军情报。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领导都会亲自来指导我们怎么做。每当潜伏在敌军那边的队员发来情报的时候,我们就立即出发打败敌军,路途中还遇到了土匪呢!那时的生活很艰苦,我们途中经过很多村子,村子里的土地都是地主的,每年粮食丰收时,地主都拿过去,很少是农民们自己的,可是他们每天还要辛勤劳动。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可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邹爷爷还拿出了他的徽章给我们看,听老师说那都是荣誉的象征,大家羡慕极了,都伸手去摸。邹爷爷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邹爷爷。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