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故事奇闻异事,民间的奇闻异事有哪些

一、经典鬼故事大全

鬼故事有很多,然而被称为经典的却很少,关于一些经典的鬼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经典鬼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经典鬼故事大全篇一

那年,6岁的我……

“妈妈,我又听到那种声音了!”

“小孩子别乱说话,哪有什么声音啊!快睡吧!”

此时的我正偎依在妈妈的怀里,明显感觉到妈妈身子在颤抖。小小年纪的我其实也知道,是她回家了……

事情要从这一年的清明节说起。众所周知,清明节除了要准备元宝蜡烛之外,还要准备一些熟食供于祖先享用。在我们的家乡那边,熟食一般以烧猪、烧鸭还有乌贼为主。正因如此,在煮之前肯定要烧一锅开水,当时,因为我所住的那块地方是前不久刚刚从坟场里面开发出来的小区,所以住户比较少,很多人都把前后院扩展几米,用来做烧水和煮饭之用。在我家正后面有一家邻居姓郑,别人都叫他郑三哥,郑三哥把前院用来煮饭,后院用来烧水和劈材。到了清明节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为上山祭祖,忙的可开交,因此小孩子在那一天也很容易受大人忽视,郑三哥也是如此,他忽视了他们家的那个小女孩,小女孩平常喜欢在后院里玩,这天自然不例外,但是今天后院可是烧着一锅滚烫滚烫的开水!看着吱吱作响的大锅里冒着水蒸气,小女孩缓缓的走了过去……

“你们今年准备什么样的贡品?”郑三嫂对路过的邻居说道。

“我们准备了烧猪,你们呢!”

“哦!我们准备的是烧鸭。”

正当她们还没有寒暄几句的时候,一声刺耳的惨叫声响遍了四周,这时郑三嫂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匆忙地跑向了后院。到了后院,只见小女孩躺在地上,皮肤红彤彤的还冒着蒸汽,身旁锅里的水还缓缓地流出来。看到此景郑三嫂吓得愣住了。

“愣着干嘛!送医院啊!”一同跑来的邻居说道。

此时郑三嫂才缓过神来,哭着喊着要把小女孩送医院,但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送医院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幸的是,因为开水烧伤的程度实在太重送医院后,医生宣告已死亡。天黑沉沉的,这个清明节,除了对先人的缅怀以外,这家人对小女孩的事更是撕心裂肺。人死不能复生,这家人只能将小女孩的遗体带回了老家安葬!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正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在我们老家那边头七是很不吉利的,老人说头七那一天会有鬼差押着亡者的魂魄而归,如果家里有人的话,亡灵会过于思念家人而全把家人给带走,所以在头七的那一天,死者家里的人是不会在家里睡觉的。在小女孩头七的那一天,郑三哥早就带着家人去宾馆去租房住了,以前的人们娱乐少,过了晚上10点钟后四周就只有虫鸣蛙声,但在今天,我却多听到了一种诡异的哭叫声。

“妈~~妈~~我想~~回家~~”

“我好~~害怕~~我要回家~~”

这种不间断的叫喊声,伴着铁链拖地的声音,一声声地回荡在四周,在当时年幼的我听来,可能还不觉得什么,但现在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那时我和妈妈的房间距离郑三哥前院最近,所以我听的很清楚,那声音像是有人在郑三哥前院徘徊,忽远忽近,语气慢悠悠,像足了鬼片情节,这种叫喊声一直持续到了凌晨五六点方才向远处逐渐消失。

到了第二天,邻居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是小女孩的魂魄回来了,但立刻就被无神论者所否定,因为他们觉得可能是母猫叫春,迷信者表示不服,他们觉得母猫叫春最多只能像婴儿一样哭声,而并不会有说话还有铁链的声音,就这样子他们一直坚持讨论到了很久也没个结论,直到郑三哥回来,其实郑三哥对这些事情很诧异,怀疑他们是听错了。

但他们都坚信着说,不管是睡觉着被吵醒的,还是说起夜的都听到了这种声音,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心事重重。到了第二天晚上,那种凄惨声不期而至,这下子更是人心惶惶,连郑三哥家里人都害怕了,这种声音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特别是在下雨天或者是初一十五叫得尤其惨烈,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特地在半夜声音刚起的时候用手电筒找了声源,但是却没有看到任何东西,等到手电筒关了回家睡觉那声音又起了,然后再照,声音又没了,关了再起,如此反复,那些胆大的人也害怕了,但又无可奈何。一些老人就想要郑三哥去问问灵婆,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郑三哥迫于无奈只能去问了灵婆,但这一问不要紧,答案让我们乍舌,因为灵婆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小女孩时辰未到,阎王那边不收,只给她夹了手铐,放她回去,让她到时候再来,小女孩因为不是在后院时候死的,而是送往医院的路上,所以她每晚只能从在她死的那一刻路上回家,但郑三哥一直关着门,只好在门口徘徊。不管这是不是事情真相,反正当时很多人相信了,因而除了心疼小女孩的遭遇外,不再有人敢提起此事,郑三嫂听了更是懊悔不已,声泪俱下。

可能是因为愧疚给了郑三嫂勇气,在问完灵婆的晚上,哭喊声响起之时,郑三嫂鼓起勇气,冲着前院大喊,“乖女儿,是妈妈对不起你,你好好安息吧!不要再回来了,你这样子会吓坏周围的邻居。”郑三嫂喊完,哭声停止了一会儿,但不久又响起来了,反而哭得更凄惨了。仿佛就像听懂郑三嫂的话一般,一直叫着“妈妈,妈妈,快开门。”情感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居然可以横跨阴阳两界来对话,这次声源不像前面走来走去的声源一样,而是从固定门口处传来,并伴有敲铁门的声响,但遗憾的是郑三嫂并没有开门,而是在里面抽泣着。对这种事情谁都无可奈何,现实不会像电影一样来段人鬼拥抱,而是敬而远之……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郑三哥在这里住了不久就搬走了,只剩下他年迈的老爹老妈在住,但哭声依旧还在。

经典鬼故事大全篇二

我打开防盗门,脱下鞋子。难得放假回家,我只想赶快回房里打开电脑好好放松一下。

在经过弟弟的房间时,我发现房门竟然紧锁着,不禁皱眉,这未免也太怪了吧,大白天一个人在家,为什么锁房门难道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轻轻敲了敲房门,还来不及出声,房里就传出了巨大的碰撞声。

“弟弟,你没事吧怎么了”我又敲了敲房门,急促地问道。

过了一会儿,才从房间里传出声音:“哥,是……是你吗”弟弟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儿颤抖,似乎是在害怕什么。

“自己哥哥的声音都认不出来了”

又沉默了一会儿,传来一阵走动的声音,然后我听见手握住门把的声音,但弟弟迟迟没有把门打开。

“开门啊,你到底怎么了”我着急地又喊了一声。

房门打开了,我看见了弟弟,他的脸色极为苍白、憔悴……

他看见的确是我,松了一口气。

“你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他似乎有些犹豫,几次张开嘴又闭上。看他这样子绝对有什么事,我走近了一步,双手握住他的肩膀:“不管发生什么事跟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我看着他的眼睛,鼓励地说道。

“嗯……”他沉默了一下子,似乎鼓足了勇气,才开口。

“哥,我觉得有人在看我……只要我在这个家里,不管在哪儿、做什么,都有人在看我,一直看、一直看!好可怕!”弟弟激动地抓住我的双手。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虽然我这样问,但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我认为是弟弟的压力太大了,他今年上高三,快要考大学了,压力太大,精神出现状况也是合情合理的。

“两个星期前,周六,凌晨三四点的时候我还在用电脑,偶然问我向对面大楼看去,那个正对着我的窗户里面有一个人,他正望着我。”

弟弟似乎陷入到了那个情景里面,他的双眼虽然对着我,却没有聚焦。

“一开始我不以为意,以为只是对面住户也那么晚睡,看到这里灯光还亮着所以好奇地看看……可是不对!正对我房间的那层根本没有住户!我又转头一望,那个人竟然还站在那里,一直向我看!”

“说不定是新搬来的住户,你别太疑神疑鬼了。”我抓住弟弟的手,希望他能镇定下来。

“我问过对面大楼的管理员了,根本没有新住户……从那一天起,就算把窗帘拉上,我还是觉得有道目光一直在看着我,从窗外直视而来!过了一个星期,同样的时间,我悄悄掀开窗帘看着对面,然后……然后那个人不见了!”

“可是那道目光没有消失,我觉得他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昨天,我用电脑时,从屏幕的反光看到了,那个人就站在我背后盯着我看!我转头时他却又不见了!我找遍整个房间都找不到!我怀疑他正躲在我们家!”弟弟回过神来,他双眼望着我的眼睛,用颤抖、恐惧的声音说,“就躲在我们家啊!”接着,他似乎在我背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眼睛猛地瞪大,整个人开始发抖。

我回过头去,却什么都没有看见。“怎么了你看到什么了”我转回来时,弟弟维持着同样的姿势,似乎设有呼吸了……

处理完弟弟的事情,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我想着弟弟的那番话,究竟是压力下的精神错乱,还是……突然,弟弟最后说的那句话撞进我的脑海里。

“就躲在我们家啊!”

一阵凉意从我背后窜起,我吞下一口口水,慢慢地往地上趴去,然后朝床底看去。

一双明晃晃的眼睛,似笑非笑地正看着我。

经典鬼故事大全篇三

还是山林,还是茅屋,还是这样一个自己,对面却不是当年之人。曾经的面目沧桑,如今的青涩面庞,就算神情再如何相似,依旧再非当年。

“先生来晚了,家父已去了多时。”年轻人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良久才说出这样一句话。

“晚了吗?”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肩膀却不由自主地颤栗,鼻头发酸。许久,控制住心情,又看了看这个和往年之友有着近乎相同的相貌却青涩很多的年轻人。

“已经入土为安了吗?领我去敬杯水酒吧。”

“先生却是忘了,家父是不能吃酒的。”年轻人说着,语气突然低沉,伴有一丝激动,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这是禁忌,人去了,也逃脱不了的禁忌。”

年轻人的话让我愣在了那里,脑海中又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和老友的当初。印象中,老友确是不喝酒的,不过原因倒是未知,只当是个人习惯,不曾想这竟然也是老友诸多禁忌的一种。

老友是位林猎,林猎不单单只是在山林中的猎人。当然,这么说也无可厚非,老友一直都是在林中打猎的,不过林猎终是不同,他的一辈子都卖在了林子中。

据老友所说,他的祖上是不知因什么关系被封的林神,负责守护这片山林。在我的理解中,林神应该和山神土地之类相同。当然,也可能混得更差些,毕竟现在有谁听说过林神?但老友对我的这一看法表示严重抗议,虽然他也不知道把自己的祖先封为林神的是谁,不过毕竟是自己的祖先。所以在老友的口中,自己的祖先,也就是所谓的林神,是比山神土地之类要高上许多的。

林神掌管的是万物之子,林是神明赐予生命的起始。这话若是放在现在,必然只是一个玩笑。但据说在许多许多年以前,确实是这样,不过后来,人们对林的依赖不再那么重要,于是便反过来变本加厉地索取起来。

今儿这个砍一棵树,修一间房子;明儿那个便砍两棵树,修两间房子。总之,这树就一点点地没有了,林神的地位也就日渐削弱了下去。终于有一天,林神不再那么重要了。林子都不那么重要了,还要林神干什么?但这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没人想到的。为了生存,世代守护林子的林神最后反倒打起了这林子的主意。明目张胆地砍伐当然不可能,但背地里弄些什么倒是可以的,比如打猎。只是这代价,大概是老友的祖先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他们直接从受到祝福的不为人知的小神,变成了受到诅咒的不为人知的猎人。

诅咒便是诅咒,世代遗留了下来,到老友,再到老友之子。与其说是诅咒,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禁忌,从老友祖先背叛林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的禁忌。曾经由他的祖先所背负、之前是老友所背负,现在变成了老友之子所背负的。

我曾经问过老友,为什么不改变职业。记得老友很是沧桑地叹了一口气,面目苦涩地说:“这也是注定要背负的。”之后,老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林猎变职的故事——

我们已经背叛了忠诚,怎能再背叛自己的信仰?这是每个人都自动背负的,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会耐不住性子。当他们选择再次背叛时,便注定了一切。

如今也有些年头了,还是我小的时候,那时爷爷都还在,族里有个不听话的族叔。说是不听话,其实不过是人有些活头(注:活头,这里为方言,指人头脑灵活)罢了。那个年代,人有些活头还是有好处的,古灵精怪,多少会捞到些好处,但这族叔有活头,却是过分了。过分了,便不会安分。于是便想着离开这世代居住着的深林,到外面闯荡一番,若是闯荡好了,大概也就不用回来了。

族叔是不是第一个违反这禁忌的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第一回见到的。当然,也是我见过的惟一一个。当年父亲和爷爷苦苦地挽劝,却是无用。族叔打定了主意,便离开了,但没过多久,又回来了。

我记得当时我颇为意外地问了一句:“平安回来了?”现在想,这有些幼稚的话语却是让当时的老友情绪激动了起来。

“平安回来了?呵,是回来了,活着命回来了,回来了不到七天,便死了去。这算是平安地回来吗?”

当时老友的话让我有些沉默,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整个屋子陷入了沉默之中。许久,老友才啜泣着说了些话,那话所浮现的场景,至今还在脑海中有着深刻的印象。

可能也算是平安地回来了吧。老天眷顾,族叔终还是回来了。只是那身上……回来的族叔,我甚至都不知道还算不算是人了。进化论知道吧?但那时候在我们眼前上演的不是进化论,而是退化论!族叔身上长起了皮毛,一点点向着猴子变了回去。就……那样子……一点点地退化了。族叔身上痒啊,狠狠地抓着自己,身上都血肉淋漓了。那长出的毛都翻卷着,全身都是血,他还是不停地抓着,直到完全变成了猴子的样子。而这……还没有结束。知道吗?还没结束啊。退化成猴子了,身上都血肉淋漓了,还是要变化啊!叶子,对,叶子,还有树皮,就长了出来。族叔又开始疼,身上的表皮慢慢地固化,一点点固定了起来,变得和树皮一模一样,还长出了叶子。最后,族叔竟然……竟然就那么活活地疼死了。

其实,老友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不过是第二次见到老友。我旅巡各地,专闻奇闻异事。那次也只是为了听老友讲述,却未想到后来竟然和老友成了莫逆之交。

想着老友,眼角不由得又有些湿润。与老友也将近一年没见了,只是从未想过,一年之前的那次见面,竞成了永别。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年之前,也是这样一个茅屋,年轻人还未像如今这般成熟。老友与我席地而坐,讲着自己新知道的异事。

嘿,你不知道,我最近又听说了一件异事,和我有关系的,也是林猎的那点儿事。其实我们还有着不死的禁忌,没错,就是禁忌。不敢相信,禁忌还能让人不死?我也不敢相信,可据说这是真的。在林猎的禁忌中,有这样一条——林猎者不得猎食走龙。走龙,也就是蛇了。缘由什么的我倒并不清楚,毕竟是禁忌,没人会轻易地去触犯。不过那些族人倒是告诉我,林猎若是吃了走龙,便会体布琼鳞,身上乱七八糟地长出些东西,丧失自己的体温和部分思维。龙是长生不死的,走龙倒不会。但若是林猎者吃了走龙,便会长生不死,受尽煎熬。是好是坏,谁知道呢?这个是禁忌,他们说的,我倒是不想尝试……唉……

老友那长长的叹息和略显玩笑的话语仿若就在昨日,但人却是真的不见了。半个月前,突然收到老友的信,说要见我最后一面,原因却没有说明。我匆匆丢下异地的事务,但还是被耽搁了许久,交通又是不便,没想到竟连老友的最后一面都没有看到。

看着年轻人那与老友相似的面庞,不想去想,但老友的面孔却不时浮现在脑海中,于是又和老友之子谈了起来:“他……是怎么去的?”

年轻人只说了两个字:“禁忌。”

我有些诧异,年轻人眼角却滑出了泪:“禁忌,该死的禁忌。父亲喝酒了,父亲竟然喝酒了……一个月之前,父亲收到了一封信,竟然发疯地喝起酒来。父亲他是知道的啊!这是禁忌,这是禁忌啊!”

“禁忌……”

年轻人的目光呆滞了起来:“禁忌啊……林猎是不能喝酒的。酒是粮之魂,粮是木之根。林猎怎么能喝酒呢?喝酒,这是大忌啊……父亲在床上,连血都吐出来了,最后活活吐血而死,就那么去了……父亲为什么要喝酒啊……”

酒?老友为什么要喝酒呢?信?又是什么信呢?

“那信……”

“被父亲烧掉了。父亲不提,只说那是铭文,我看不懂……”

门突然打开,刮进一阵冷风。到时还是黄昏,不觉中竟然已是夜晚,天完全地黑了下去。我和年轻人向¨外看了一眼,黑衣、黑袍、黑面具,一身的黑。

那人声音有些沙哑:“那信是我写的。有什么不懂,来找我吧。”言罢,转身便走。

年轻人猛地一颤,咆哮:“你是准?为什么要给父亲写信?”

那人一顿,继而又向林深处走去,声音却悠悠传来:“我是他的族叔,或许你应该叫我爷爷……”

我和年轻人对视了一眼。

“走吧……”他说。

“去吧……”我说。

至于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没人知道。前面有的,只是黑夜中林的阴暗……

二、民间的奇闻异事有哪些

1.民间的奇闻异事非常之多,尤其是在以前的农村。我虽然生于90年代初,但小时候也听过一些民间奇闻异事,而我直接参与的也有一件,那就是大旱天祈雨。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年家里大旱,盼了很久的雨迟迟不下。连地里的庄稼都旱得都焉巴了,村上家家户户都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得。后来有一天母亲说,我们也学学别人的方法来祈雨吧!然后家人算好时辰,让我哥哥披上雨衣,戴上防雨的帽子来到了院墙下方一个排水的洞口旁边。随后家人找了一个木棍给哥哥,让哥哥蹲下用木棍来往在洞里疏通。等哥哥疏通一阵,哥哥就双膝跪下,然后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就开始默默念叨。这时母亲突然端着一盆水顺着哥哥的头往下泼去。然后说,下雨啦!下雨啦!哥哥就赶快起身往屋里跑。到屋里后哥哥脱掉雨衣、雨帽,我们都又是兴奋又是激动。据说祈雨要一连三天也有效果,所以等第二天的时候我恳求母亲说我也要祈雨。没想到母亲很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也学着哥哥的样子披上了厚厚的雨衣,戴上了雨帽。然后蹲在了院墙那个洞口旁边,手里拿着一个木棍开始来回搅动了。等我弄了一阵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跪下,双手合十然后默默地说,赶快下雨吧!求求你了赶快下雨吧!我边念叨边想母亲什么时候泼水下来呢?没想到我一出神的瞬间一盆水顺着我的头泼了下去。冰凉的水顺着我的脖子流到了身上。我吓得一惊,在周围人叫着,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我已经站起来跑了。我对母亲说好冷,好冰!母亲这才发现我的雨衣没有穿好,水顺着脖子流了下去。于是赶快让我去换衣服。一连祈了三天雨后,我们翘首以盼,都在等着天降甘霖。没想到过了几天天还没下雨,我失望地对母亲说:“怎么没有效果呢?”母亲说:“心诚则灵,肯定是你们心不诚。”我气鼓鼓地跑开了!等又过了几日,没想到居然下雨了,我高兴地对母亲说:“这个祈雨的办法真有效果啊!”其实这只是民间祈雨的一种方法而已,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祈雨方式。而除了祈雨这样的奇闻异事,以前我还听过村上的老人给吓破了胆的人叫魂的事情,还有些人被饿死鬼附身,找附近的神婆驱赶鬼魂的怪事。当然还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这样的奇闻异事。如今在农村我们很少再听到那些久远的奇闻异事了,而它们好似是以前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一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解决办法。不知道在你们的身边或村上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奇闻异事呢?欢迎您的分享!民间的一些事真的无法解释,你就说老人离世时的一些现象,真让人发怵。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迹睁的亲身经历。老家在秦岭山沟里,山大沟深,植被茂盛。所以一些平时不常见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老家也时有出没,这其中有一种用老家话叫“恨狐”的猛禽就是其中一种。“恨狐”学名雕鸮,长的几乎跟猫头鹰一模一样,但是十几只成年猫头鹰加起来也没一只恨狐大,一点都不带夸张的,它含氏产的卵几乎跟成年人拳头一般大小,成年恨狐坐着就跟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蹲在那一样,大的有点恐怖,实实在在是一种猛禽。这家伙跟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窝基本都在悬崖峭壁上,也很安静,所以平时人们不容易察觉它的行踪。突然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村子远处的山头上发出了它“哼……哼……”低沉、阴森的叫声。它一叫唤第一反应就是村子里最近又有老人要走了。记得小时候一听到这声音我就感觉好害怕,只能把头捂在被窝里,耳朵紧贴枕头,尝试着让自己听不见。然而还是能听到这家伙的些许叫声,心里还是害怕极了,那一刻真希望村子里有拖拉机、三马子开动的轰鸣声来覆盖恨狐的叫声,然而农谈州散村的夜晚静的出奇,偶尔的狗吠声只能让人后背更发凉。就这样基本每天晚上夜深时恨狐就会叫唤,一会儿在这个山头,一会在那个山头,叫声飘荡在村庄寂静的夜空里,飘荡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后来,过不了多长时间随着老人的去世,恨狐也随之再次消停了下来。最后感谢阅读,前面讲的就是个故事,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该相信这些传说,您权当听了个故事吧!我讲一个故事吧!清明节前几天,张大妈老是做恶梦,梦到死去的父母去找上大学的儿子。有一个梦与发生的事几乎是一模一样。张大妈的儿子在外地念大学。最近张大妈晚上老是梦到自己死去的父母去学校找儿子,梦到父母和儿子吃饭,梦到父母给儿子买东西,梦到父母给儿子洗衣服等。张大妈常常被梦惊醒。她认为自己应该是最近时间太累了吧,才导致梦到父母。每天早晨张大妈都会给儿子打一个电话,儿子也常在电话中给张大妈报平安。可在清明节前的晚上,张大妈梦到父母和儿子逛街,儿子被车撞了。张大妈被梦惊醒后想给儿子打个电话,可又发现是凌晨三点多,怕打过去吵醒儿子,所以电话就没拨出去。清明节上午九点多,张大妈给儿子打电话,可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张大妈又想到昨晚的梦,张大妈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开始着担心起来。上午十一点钟,张大妈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张大妈的儿子打来的。儿子告诉张大妈,早晨他骑自行车去上课,途中被一辆黑色小轿车给撞了,人没事,只是受了点惊吓,他上午去了趟交警队,所以没接电话。张大妈一听,先是被吓坏了,最后听到儿子没有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张大妈挂了电话后,回忆这几天的梦,想了想儿子今天遭遇的事。和梦中几乎是一模一样。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张大妈决定回老家祖坟一趟,祭拜祭拜父母。谢谢提问,我是许家那个人,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说起民间的奇闻异事,我想起来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一个发生再我们村里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我们村里有一个女和他老公结婚没两年,生了病,没治好就去世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纪大,儿子又照顾不好孩子,就把孩子送给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孩子的姑姑照看。姑姑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比孩子大一岁,两个人在一起玩,也算有个伴。有一天吃饭时,这个孩子和姐姐争碗时,不小心把碗碰到地上摔碎了。姑姑就生气了,动手打孩子屁股了几巴掌,孩子就哭个不停,这时就出事了。姑姑啊了一声,两眼一摸黑,就倒在了地上。醒后站起来,说话的声音和走路的姿势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熟人一看就觉得像孩子的亲妈一样。一时间,全村就轰动了,许多人都过来看。只见姑姑在屋里打闹,以孩子的亲妈语调在数落姑姑的不是。有些年纪大的就开始劝解,证明孩子的姑姑对孩子挺好的。劝了一会儿,姑姑就不闹了,开始和周围的人聊起家常。时间长了,有的长辈怕出问题,就对姑姑说:你回去吧,孩子我们帮你保证不再受欺负。姑姑听后说:那我走了。说完,分开人群就向外走,因为怕出事打架在后面跟着。走着走着,快走到孩子妈妈的坟地时,姑姑就突然摔倒了。大家扶她起来后,姑姑问:自己怎么跑这里来了。大家告诉她,别管自己怎么来这里了,以后别打孩子就好了。从那以后,姑姑也听了大家的建议,再没有打过孩子,而同时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到现在这件事过去好久了,事情的真伪已无从辨认了。大家看后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如果喜欢这个故事的话,可以给作者一个关注,那就更好了,谢谢。我听我外婆给我讲的一个奇闻。我们那边称外婆为舅婆,舅婆家附近有个男的鼻子没有了。听我舅婆说是呼噜爷拧下来的。那我就称这个故事为《呼噜爷拧鼻子》。我们那边夏天经常会有炸雷。呼噜呼噜的声音所以称雷公为呼噜爷(爷,读的一声)。没有鼻子的人,他姓赵,就叫他赵。我们农村那边以前风俗并不好,经常有人聚集起来进行赌博。赵小时候就会经常赌博,但是赌资是什么玻璃球,画片这些。等稍大一点就几分钱几分钱的赌博。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挣点钱不容易。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烈日脸滴汗,一天下来

三、蒲松龄的故事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6篇)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1

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2

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3

蒲松龄由奇闻异事写成《聊斋志异》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捉到写书的素材。

读故事,悟道理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4

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小蒲松龄巧对对气石乡绅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念罢,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

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励志语录)

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好,你说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脸色“刷”地变得猪血般紫红。原来这七个字连起来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和小伙伴们齐声喊着这个对句,连蹦带跳地跑了。这个捞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只好自认晦气。

蒲松龄回应宰相的“请吃半鲁”

蒲松龄回应宰相的“请吃半鲁”: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5

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高兴。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欢喜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明日准时赴宴。

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第二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几个举人,足有三十来号人。宴会开始,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方便。今日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来,共干一杯?"众秀才们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一齐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高兴。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苦涩。”“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祝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一个衙役过来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滋味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半天没人放声。“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这县官叫什么名,没传下来。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6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