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奇闻故事,元朝的奇闻故事有哪些

洗梧桐典故?

说起洗桐故事,大家一定会想起“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瓒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人称“倪高士”。加之个性迂 阔,怪癖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逸闻、 趣闻。洁癖,就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大癖,“洗桐”故事即由其洁癖而来。倪瓒(1301年至1374年)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折带皴技法,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有《水竹居图》《幽涧寒松图》《怪石丛篁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据明王锜《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说:一次有客人畅谈忘返,不得已在倪瓒家留宿,倪瓒很不情愿,担心客人弄脏客房,所以辗转反侧,难以酣睡。由于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猜想客人必定吐痰,所以天一亮立马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遍各个角落也没有找到痰迹,又担心主人打骂,于是谎说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倪瓒就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由于反复擦洗,以致于后来把树皮也洗烂了,树木也因此枯死。

“洗桐”一词出自“元四家”之一的倪瓒遣家中书佣擦洗梧桐一事。《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同著录有《云林洗桐图》,历代画家从明朝崔子忠、陈洪绶,到近代李可染、傅抱石皆绘有此图,用以隐喻精神世界的独立、高贵甚或洁癖。

五雷山的传说?

元朝末年,五雷山麓的张家塌,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张文悦(系东汉张鲁廿七代孙)。由于才华出众,进京赶考,被录为翰林。皇帝见他上牙缺齿,赐名兑(八卦的兑卦上缺)。他一生著作颇多,最著名的有《溪堂集》等书,流传至今。他能文、能武、能医,先后在河北德州、江苏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过地方官。后因不满朝政腐败,隐居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长,留下不少奇闻轶事。

治鬼除妖怪

张兑来到五雷山,继承神师爷五雷山第一道长天摩天行的衣钵,从此学道经,习道功,经常背上宝剑,穿上道服,四山云游。一天,来到老棚,听人说,附近戈儿潭经常有一恶鬼扰乱,见男人就抢,见女人就奸,每当太阳下山之时,路上就无法行走。

老棚,是通往五雷山的山道之一,凡是桃源、常德的香客都要从这里经过。从戈儿潭到五雷山,长达20华里,全是峡谷小道,又是唯一的出处。张兑闻知此事,极为愤慨,心想:我身为道长,何不为民解难呢?于是他下了山,等到夜深人静,打从这里经过。他走呀走,行走一半之地,似乎刮出一阵狂风,沙子从林中飞来,接着发出“沙沙”的响声,他先做法术,可是做了一阵,仍是原样。他心中一怔,这必是有歹人装作鬼怪。

不由他多想,鬼怪一个飞步,从林中跳了出来,拦住他的去路。张兑定睛一看,只见对方披头散发,黑面獠牙,一个舌子伸出一尺多长,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张兑反而镇定自若,挥起宝剑,大喝一声:“我乃张兑,不要装模作样,要不我的宝剑不留情了。”那鬼怪一听是张兑,立即现了原形,从嘴中取出假舌,自称是本地刁民谢老三,忙跪地求情。

张兑冷笑一声,将他擒住。第二天,要乡人带他游山,承认罪过,偿还损失。此后,张兑擒鬼之地人们叫做“捉鬼湾”。

治病显神灵

张兑在五雷山经过多年修炼,不仅有了道法,而且学会了治病神药仙术。

澧县有个叫陈炳的员外,对张兑治病信不过,装作肚子痛,来到五雷山,一面给祖师烧香,一面求助于张兑发药。张兑为他切脉,看了他舌苔,又察看眼神,摇摇头,写了四句话:“远道而来上名山,为求治病情可原。休怪老道吐真语,假病无药请早还”。

陈员外一听,脸上象火烧一般,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当即向张兑吐出了真情。这件事不胫而走,他的医术法术也因此而传神了。其实许多药方都是张兑多年研究的结果,但人们一时不理解,把这些当作法术,张兑自然也就成了神仙。

那一年,五雷山下由于气候的变化,许多人得了瘟病腹泻不止。一个个被屙成了皮包骨,有的命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