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奇闻怪事奇闻故事?农村里有哪些奇人奇事

一、揭秘民间道士奇闻

自古民间多奇人,民间的奇人异事数不甚数,他们那个不是身怀绝技,走街串巷,用眼睛一瞄,就知道你几斤几两。

而我说的这个故事,却与民间道士有关。

民间道士不像道观里的道士那样,穿着一身道袍,手拿一把桃木剑,其实平常的时候,他们穿着和平常人没有两样,而且民间道士多数都是家传道术,也根据各个地方不同,道士手段也不同。

在农村人死以后,都喜欢土葬,在风水来说,土葬的灵力比火葬强百分之四十,而且入土为安这个观念,也是中国人的传统。

虽然现在国家实行火葬,可是不少农村还是依然实行土葬,不过也有些老坟,年生久远,无人祭祀,久而久之,成了荒坟、野坟,在加上下雨一涨水,河水蔓延上来,河水一冲,棺材就会暴露在外,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问题。

话说有这么一户人家,妇女长年生病,久治不好,寻医问药都没有用,有时候妇女还会神神叨叨,自己跟自己说话,或者突然癫狂起来,好像变了一个人,甚至有时候,脸的轮廓都会变样,就怀疑妇女定是被鬼上身了。

出了这件事后,这户人家请了村里一位道士,这位道士姓崔,大家叫做崔道士,村里有时候那家人有癔症,或者小孩丢了魂都会叫他来看看,除此以外,崔道士平时大多和农民差不多,下地务农,就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

然而这户人家出事后,就把崔道士请来看看。

崔道士是家传道术,对于邪魅鬼怪可是有一手,他来到这户人家,看妇女躺在床上,面色蜡黄,额头上隐隐缠绕一股黑气,就知道定是邪祟作怪。

崔道士让这户人家取来一只土碗,碗里盛满了清水,用水碗翻金法一看,水碗里竟然显示一只骷髅头。

崔道士一看,就知道是老鬼精作怪,可是让他奇怪的是,水碗周围全是雾气,老鬼精的具体位置根本无法锁定,也让崔道士心里纳闷了,因为这么久以来,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崔道士心里不解,就来回在这户人家家里走动,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心里的疑惑就更深了。

这户人家的男人看崔道士久久不拿出办法,心里担忧问道:“崔道长,我媳妇到底怎么了。”

“你媳妇被老鬼精吸了精气,这人乃阴阳之躯,缺一不可,老鬼精吸了人的精气,人还能好吗。”

男人一听,一个愕然,问道:“老鬼精是什么东西?”

“这老鬼精是人死以后,人的骷髅头,或者大腿骨,在受到日月精华后,就会修炼成老鬼精,不过这个老鬼精有些本事,竟然让本道看不出他藏匿何处,而且这种鬼精也比普通的精怪要厉害的多,而且历来,就连道士也被老鬼精害死过。”

男人一听,可就害怕了,问道:“那要怎么办。”

“你先别急,让我想想。”

崔道长对这片区域并不熟悉,于是向男人问了附近的地形,这才知道,附近有一大片水田,水田旁边有一口堰塘,在堰塘上有一片乱葬岗,大多都是战乱时期死去的人,因为年生久远,乱葬岗就一直闲置在哪里,也没人管理,因为这片地方草林茂密,诸多野坟,让村民们觉得晦气。

崔道长一听,也猜到了七七八八,当即就去了堰塘。

附近村子的村民看崔道士要收精怪了,全都跟着崔道长一路过去,崔道长来到堰塘,一声冷笑道:“原来藏在这里。”

原来老鬼精利用环境优势,布下大雾,利用水蒸气,让崔道士看不到他的原型所在,也因为这老鬼精受过日月精华,天地灵气,有了点道行,也知道有人要收拾他,这才布下雾。

崔道长说了,老鬼精就在这口堰塘下面,于是对着堰塘大喊:“老鬼精,我看见你了,你给我出来。”

哪知老鬼精在下面沉得住气,就是不说话,也让崔道士生气了,就让人下堰塘打捞,哪知这人一下去,没有找到老鬼精,还差点淹死,周围的村民也害怕起来了。

要知道老鬼精和一般精怪不同,因为他们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就连请下阴兵阴将也拿他没有办法,总之这种邪怪,就是有这么牛。

不过崔道士是祖传的道法,并不曾怕过老鬼精,于是用家传的一套掌法,来推算出老鬼精具体位置。

这套掌法,是专门推算邪魔妖怪的,所以用水碗无法显示,就用掌法来确定。

然而,民间出高人是道理的,这套掌法不仅可以算方向,还可以算远近高低,在配合观米法看距离,一颗米两里路,以此类推,掌决的法相绝对和水碗观米法方向一致。

当然关于观米法,这就涉及了“三十七门米法玄术”,这又是一门学问,其中又有不少故事,关于这点,夏夏以后在给大家讲。

崔道长找准了确定方向后,十分有把握,便让人用上工具打捞,这还别说,还真的把一个骷髅头给打捞出来,而这个骷髅头正好就是老鬼精的原型。

骷髅头打捞起来后,崔道士扯下几根丝毛草,穿过骷髅头空洞的双眼,直接就提回去了。

这里是丝毛草,属于草本植物,说简单点,就是狗尾草,大家应该知道吧。

崔道长把骷髅头提回大坝后,就要浇上桐油烧,老鬼精一听就害怕了,求饶道:“道长饶命啊,道长饶命啊!”

“你这个老鬼精害人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结果。”

(一般来说,精怪害死三个人以上,就比较难对付,像什么电影里面说,害死七七四十九个人,就成了气候,那都是唬人的,害死这么多人,天下还不大乱。)

崔道长不管老鬼精的求饶,浇上桐油,在配合五雷掌直接就把老鬼精烧成一把灰,老鬼精除掉后,妇人第二天就利索起床了,还能下地,进厨房做饭。

总之,是病就要医,是邪就要找道士,若是病邪撞在一起了,那就先驱除邪,在治病,所以这人啊,生于天地间,行于万事之中,凡是都有它的道理的。

粉丝@FLIN.投稿讲述真实经历:

这是老一辈人说的一个事情了,也不知道是真事还是假的,总之我是从我爷爷口中得知的。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也不止爷爷。

我老家是农村的,那种很偏远的农村,在农村很多人都比较迷信。我们当地的巫师(我那儿也叫毕摩或苏尼),我们村有个日火阿通(日火爷爷,日火是姓),有一天他去给隔壁村做法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

走在一条回家的必经之路,坟场,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路旁那坟上的有什么东西,黑乎乎的站在那儿看着他,由于是做这行的,他也走惯了夜路,说难听点,他们就是与死人打交道的,还能怕谁啊!

然后就捡起了石头,砸了过去,喊道:“什么东西也敢跟老子开玩笑!”

这一砸过去,那东西也不见了,日火阿通看见跑了就也回家了,晚上做梦梦见那个人给他说他的一好兄弟从悬崖上掉下来摔死了,请求日火阿通去帮他好兄弟的尸体给安葬了!

后来日火阿通就去了,还真找到了一具尸体,后来他就把这具尸体给安葬了。

原本说到这我也是半信半疑的,毕竟我不太相信这些东西的,不过老一辈说后山上那坟就是最好的证剧。结果还真有那么一个坟在我们村的后山上,更奇怪的是那个坟好像一直在长大!我好几年没回家了,也是看到你们这个平台上发这些东西我才突然想起这件事的,反正我没遇到过。

粉丝@Amazing.投稿讲述真实经历

我上学时坐在我后面的男生是住在农村的,他说他经历过很多灵异的事情,平时也听他说了几个,下面这个就是听他讲的。

他说他以前家住平房的时候,是和很多人家住在一起的,应该是个院子之类的吧!院子里有个傻子,大伙都叫他傻二,他平时也总乐呵呵的,虽然头脑有问题,但大家也都挺喜欢他。

有一年傻二不慎掉到附近的河里淹死了,就在傻二去世一个月后的一个中午,我这个同学的妈妈和同院子的大婶一起洗菜,他妈妈猛一抬头就看傻二从大门走进来。

他妈妈当时也没反映过来,就冲傻二问“二傻子大中午的跑哪去了,怎么才回家。”

刚喊完就被一起洗菜的大婶打了一下,小声说“瞎说什么,傻二早死了”。

他妈妈这才反映过来,再抬头看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大门是开着的。

这件事他妈谁也没敢说,就一直埋葬在了心里,也就只有他跟自己的老爸知道。反正是听他说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故事二:

这是听我朋友说过一件怪事,他们家那边的风俗是死了人之后要守灵三天。

我朋友的外婆去世了,头一天的晚上他们一家人都很伤心围着那位婆婆哭,到了凌晨的时候,有一只黑猫跳了上棺材上怪叫了一声,那位婆婆居然突然睁开了眼睛整个人坐了起来,把他们家人都吓坏了,都有些猫脸老太太灵异事件的感觉。

当时守灵的还有一位道士,他念念了几句拿着一张黄符贴在棺材上面,那位婆婆就躺会下去了,但是眼睛没有闭上怪吓人的。

那位道士说你们家这位婆婆还留恋着你们不舍得离去,我要提前把她入葬才行明天就开始,他们一家子听了道士说的又都哭了,但是怕出什么意外所以就听从道士的。

第二天就开始入葬,当时很多人都来看葬礼,那位道士又贴了几道符在棺材上面,后来下葬的时候那位婆婆的眼角留下了眼泪,道士对着婆婆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在想念家人了。

说完洒了一些水在棺材前面,这时婆婆居然闭上了眼睛,后来就入葬了。其实人死了还是真有灵魂一说的,只是灵魂也是一种元素,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其实他们一直都在!

粉丝@Crazy_陈大饼投稿讲述真实经历

2002年弟弟3岁,那一年我11岁,老家是云南偏远乡村,那会旅游还没现在那么发达,谁家赶集要是有个牛车马车都觉得好奢侈。

那会我家也刚有一辆马车,父亲买的时候花了一年的积蓄才买的,上山种地挖红薯,掰玉米什么的就不用人挑,也省了好多人力别人也会来我家借车,就这样过了差不多1年,我记得那会刚过端午节,还下着雨阴冷阴冷的能哈出热气来,需要穿毛衣的天气,因为下雨不好干活,父亲在屋里睡觉,母亲和我坐在天井旁边,我在做作业。

母亲在旁边打毛衣边看着弟弟不让他玩水,弟弟从小身体本就羸弱,加之一年去医院住个3.4次院是很正常的。刚出院没几天,他不知什么时候跑到马车旁边玩,马车有两根平行的承杆,用来套马的马鞍什么的,那会为了为了节约空间,父亲把承杆抬起来,用跟木棍撑着,马车兜朝后仰,每次都这样弄完父亲还有自己用手使劲推几下木棍,试试会不会倒才放心,旁边放了喂猪的食盆(铁做的很重),弟弟在那玩玩就去动那个木棍,母亲看到连忙喊他不要动。

就在弟弟转身的时候那根木棍应声而倒,撑杆失去重心重重的砸在猪食盆上,弟弟转过身半天才回过神,隔了好几秒才哭出来,母亲抱着哄了大半天都没哄乖,父亲听到声音赶紧跑出来检查,被砸的猪食盆边上有一条10多公分的缝,嘴里一直说不可能啊,明明检查了几遍,今早还看了没事的啊……

木根竟然把铁盆给咂裂开了一条缝,这是木棍能做到的吗?还是被什么东西拿着使劲敲打下来的?!

后来弟弟就一直不乖,没办法后来母亲抱着弟弟去找了神婆,神婆说弟弟被人打了,但是没打着弟弟,铁神替他挡了灾,但是借了他的魂。

要烧纸钱泼3天水饭,这才算过去。

后来想想那会要是弟弟不转身……那后果不敢想,可能弟弟就会...

又过了两年,我们家在村子的另一边新盖了房子搬了出来。

家住昆明很少联系的一个亲戚家娶亲,眼瞅着就快去做客了,家里养的几头猪突然得了猪瘟,都已经100来斤了。家里也没什么钱,比较拮据,父母为此也不敢掉以轻心,日日守着。

后来几家人一起凑钱奢侈的租了辆面包车去昆明,父亲就拿了钱让我带弟弟一起跟亲戚去了昆明,本来是晚上吃饭,我们因为第一次去,想早点吃了去市里转转开开眼界。

在吃过午饭后我们一行人决定去公园看看,就在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弟弟本来有二娘拉着的,不知什么时候跑过来找我,而我在前面压根没看到他。

没一会听到了嘭的一声响,我猛然回头一看弟弟竟然倒在了地上,嘴唇污清半边脸都是血。旁边有辆摩托车倒在地上,还躺了2个人。

弟弟被撞倒了,但是送去医院检查了之后也没什么事,只是受到了惊吓而已。

第二天我们回到家,家里最大的那头猪死了,没过几天猪瘟就过去了。

但是跟着很不太平,家里的家禽都死了!我母亲比较迷信,就去神婆看看,神婆一看就对我母亲说你家娃娃之前遇到了车祸,但幸运的是没伤到要害,其实是你家有头猪替他档了祸,我家刚搬到新家要顺顺财门(进财门,农村比较常见的仪式,搬新家了之后必须举行的仪式,但是当时我家愣是没做,就发生了那么多事)……

后来长大了,回想起来这些事都太不正常了。我说出来别人都不信,都说是巧合,但我不认为这是巧合,我受过高等教育,也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有一点无法否定,可以没有信仰,但心存敬畏之心!

以上几位朋友的讲述都非常精彩真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我们再不经意之中,细细的琢磨之后就会发现身边发生的事太不寻常了。或许正是给你留下的某种预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得遵从的。

接下来呢喃为大家说一个吧!这件事是在师傅那里听说的。

事情呢是这样的,那天有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来找师傅,手里还提着些东西,尽管他让自己变得很精神了,但是怎么也掩盖不住双眼的空洞。

来到师傅家里,中年男子诉说了自己的苦楚,他说自己是个开货车的司机。以前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最近他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前两天自己拉货跑远路,那天已经是深夜了,自己开着车路过一条偏僻的乡村路。那是条近道,自己过那地方也不下十次了,一个月都要有一两次。

这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在他开车路过一个弯道的时候,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头母猪,带着一群小猪从路中间走过。他立即踩住了刹车,目瞪口呆的望着眼前摇头摆尾的母猪跟身后那十几个小猪仔。

那地方方圆十几里可都没有人家户,要说谁家的猪跑出来了,也不可能跑那么远的。当时又是深夜十二点多(很多货车司机都是夜间赶路的),他一个人坐在车里面,瞬间就觉得阴森森的。

开货车是有禁忌的,大家都说见到母猪拦路跟蛇挡道,那是必须停车让道的。见到前者的人要倒大霉,据说猪拦路在民间都有这样的说法,一头母猪带着一群小猪仔拦的车几乎都是灵车,一般见到这种情况都是要倒大霉的,要不就代表死亡将至!后者比较常见。

当时他也不知道,等母猪过了路之后就开着车继续走了。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那时候应该是深夜三点多了,本来前面还有宽敞的大路,但是道路逐渐变得狭窄起来。紧接着,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堵墙,没路了。

当时可就把他吓蒙了,大晚上的,又是一个人,想想那个画面我都有点毛骨悚然。他扭头四处去看,就在右手边出现了一条很平坦的大道。

当时不可能停着的,于是他打着方向盘,准备往那条大道上走去。但是正准备走进去那条路的时候,有个人还是什么的东西猛然扯了一下他的衣物。

他猛然想起之前这里根本就没路的,于是他紧紧的踩死了刹车。

说到这里他就问师傅自己遇到了什么,听完之后师傅沉默了一会后给他算了一卦。看完之后他对这个男子说,你在来的路上压到了一件衣裳,红色的衣裳,那是别人丢在地上套人(跟水鬼抓替死鬼差不多)的。要是那天你走那条路,可能就不在了,他想要你的命,这个也是你平时孝顺了,家里面祖宗都护着你,要不是你祖宗扯你那一把,估计还真就出问题了。

好了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社会灵异的事情那?如果有欢迎在留言区域评论分享给其他网友。

二、小说为什么叫《头发的故事》呢

小说创作背景: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这篇小说即取材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

原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赏析:

1、内容上:第一部分第一层的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描绘了江南小镇乡村的风貌特点:盛夏傍晚时分,人们在家门口的土场上照常吃着晚饭(估计此时家里光线更暗,农家为节省而不点灯)。

2、形式上:交代小说三元素之一“环境”,指出环境特点:不是繁荣、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一个小乡村。同时奠定了小说故事的环境基调——炎热、晦暗、滞闷、落后、闭塞。这段自然场景写得既有节制(白描),又有声有色,先后出现的土场、乌桕树、烟突(烟囱)碗筷、酒船,都有鲜明的绍兴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为后文人物出场提供了场所和背景,读者似乎还能闻到绍兴特产梅干菜的香味。而接着描写的一个文人诗兴大发则是富有讽刺意味,精巧地揭示了“文人”的诗兴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在动荡腐朽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所谓的文人既不关心社会民生,也不关心民族危亡,而是坐着酒船悠闲赋诗。所以,他们的作品必然是矫情而浮夸的,没有任何现时价值,社会价值。“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的感叹与下文的“辫子风波”形成鲜明对照。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应该是孙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赏析:

1、内容上:第一部分第二层:小说故事里主要人物“七斤”一家陆续出场,此段主要写七斤家中太婆和孙媳之间晚饭前的寻常口角(此为小风波)。

2、形式上:运用传神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人物,辅之以特定的“道具“,”“九斤老”这个保守的农村老太太形象,以及她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已成为一句通用的俗语名言。

一些评论普遍认为:九斤老太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鲁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借九斤老太的口反复宣讲,也表现了作者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我对此观点有部分认同,比如下文里九斤老太说的,“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这里仅仅用九斤老太对“长毛”一词的理解和絮叨(把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志士等同于太平天国时期的闹长毛,长毛杀人用缎子裹头就是比闹共和革命的剪除辫子不知礼来得强),就把当时愚昧落后的农村中老一代的妇女的面貌,刻画得非常逼真;辛亥革命的脱离底层百姓,不为百姓理解的不彻底性和失败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迅哥儿本人是信奉“进化论”的,青年时期的他,在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后,便把进化论作为武器,向封建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是进化论使他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大声“呐喊”;是进化论使他坚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是进化论使他号召鼓励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正因如此,了解了这种情况,我们便会理解鲁迅之所以心甘情愿为那个并不太熟悉的青年补靴子,就是因为他相信进化论,相信“青年人必胜于老年人”;就是因为他认为只要为青年人办事就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实际行动。国粹家的陈腐气、保守性,正是作家要批判的。

除此之外,我想谈点新看法:我认为,九斤老太的不平,更主要的是因为她生活艰难,才造就斤斤计较的性格。众所周知,1917年的中国,在清廷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濒临破产。七斤一家人就靠他撑航船的收入度日,经济的不宽裕,一贯节俭的习惯,使得老太太看不惯六斤在快吃饭了时还在吃炒豆子。除此之外,老人牙不好,怕热,喜爱回忆和对比唠叨,也是中老年人的常态。迅哥儿正是借她的絮叨,表现底层百姓骨子里的的耿直和节俭,骨子里的愚昧和无知。这样的一个人物,才是立体的,真实可感的。

“六斤”和七斤嫂陆续出场:此处可见作家在人物命名上的用心:江浙一带旧俗,婴儿落地便用秤称重,分量即为小孩的名字,反映平民低下的社会地位。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有记“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如朱元璋原名就是朱重八,其父名朱五四。迅哥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多,以这个命名方式反映平民阶层地位的低下、无足轻重,可谓绝妙。

面对老太太听着实在烦人的唠叨,小孩子六斤的反应是藏在乌桕树后面,又探出头来,骂了一声:“这老不死的!”问题似乎有些严重了:一个曾孙女开口骂自己的曾祖母,这不是大逆不道么?但若念及六斤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那严重性就减轻许多。在乡下,像六斤的母亲七斤嫂这样没有文化而又性格泼辣的儿媳,背后骂太婆婆句“老不死”,也不算稀奇。估计六斤是听惯母亲这句骂,此时是鹦鹉学舌,对长辈表示一点反抗。至于七斤嫂,是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妇女(父权夫权十分强大)。对话描写,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她是家中主要操持家务的劳动力,伶牙俐齿善于讲理,性格泼辣直爽。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赏析:

1、内容上:第一部分第三层:写七斤和七斤嫂听说皇帝又要坐龙庭,因为没有辫子而苦恼。(风波起)

2、形式上:通过对话描写,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性格,介绍故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首先是“辫子”的重要性: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臣服于清廷,甘为奴才)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剪辫子,意味着清朝的统治结束,也意味着封建愚昧的思想将要革除,这在思想邻域掀起了很大的风暴)。小说里最有意味的情节之一,应该是“七斤”被减掉辫子后的焦虑——这是普通百姓在皇权下没有基本生命权的无助和可怜;村里有辫子的男人做稳了奴隶的安全感,辫子盘上去又放下来的赵七爷的狡猾投机。迅哥儿想告诉读者的是,这辫子,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奴役百姓的精神枷锁,革命者剪掉了有形的辫子,却剪不掉无形的精神枷锁。“辫子风波”牵出的历史背景:是指张勋复辟。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七月十二日即告失败。

其次是“七斤”的形象:说明农民是底层百姓里最苦的,能“三代不捏锄头柄”,就相当于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了。就因为撑航船可以去城里,知道一些奇闻怪事,就算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读者足以想见当地农民的愚昧、迷信,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封闭性。

他听到皇帝坐龙庭(张勋复辟)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对咸亨酒店里听到的消息的信服,都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极其无知,是当时不觉悟农民的典型。

七斤嫂的形象:七斤嫂埋怨七斤不该不听她劝阻,导致丢了辫子,由于七斤知道妻子是替他担心、为他好,加之他本人这时也感懊悔、感到理屈,所以仍不还嘴。七斤嫂怕丈夫为忧虑而吃不下饭,就马上装好一碗饭,“搡”到丈夫面前,劝他赶紧吃饭,不必哭丧着脸。说明碰到事情还是女人更镇定,或者善于强作镇定一点;但是七斤嫂虽然伶牙俐齿,也善于从有利的一方去考虑问题,但实际上也与丈夫七斤一样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极其无知。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

三、农村里有哪些奇人奇事

我的高祖父是四川人,本姓何。大约清朝末年,川中灾荒战乱频繁。为了求生,年方二十多岁的高祖父扛一把锄头,背一个竹背篓(背篓里有一方石质砚台,至今仍收藏在我家),沿途或打零工、或采摘野果、或乞讨,从四川某地(具体地点已不可查考)一路北上。到达家乡(甘肃某乡村)时,当地有一个家道较殷实的熊姓人家相中高祖父精壮能干,又兼自己无子,遂招赘高祖为婿。高祖遂更名,后生育子女分为两支,一支随熊姓,一支随何姓。高祖勤劳节俭,持家有道,逐渐成为家族中坚,虽在战乱之时,也以己之能,团结族人耕地种田,家中颇有余粮,使族人不至于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高祖心肠慈善,性情豪爽,又常以粮食接济亲邻,哪知这一善行引起了邻县土匪的觊觎。当时匪患频发,为了防止土匪劫掠,高祖在庄中建一堡子,令全族三四十口人聚集居住。据祖父回忆,堡子夯土为墙,房舍环绕,只留一小门供出入。某次,一伙十多人土匪来袭,面对手持刀斧的土匪,高祖以68岁高龄,使用一三节棍,独力据守堡子口,打翻土匪6人,自己也身中7刀,俱伤在头、胸、腹等要害之处。土匪伤亡惨重,收拾伤亡者逃遁。也因此战之威,后来土匪再未侵犯。土匪走后,族人见高祖身负重伤,且年岁已高,救治条件也奇差,以为不能活,遂简单包扎后并准备后事。谁知高祖一息不绝,初仅可饮粥,后渐能正常饮食,半年之后,竟然全然复原,后寿至75岁殁。祖父每言及此事,无不感叹高祖勇力之强、性命之韧,我也以此为奇。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