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闻故事欧洲,想了解欧洲史需要读什么书

一、想了解欧洲史需要读什么书

欧洲史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又称古典时代),基督教或中世纪时代,近现代阶段(从文艺复兴或地理大发现至两次世界大战,或1500-1914/1945),当代欧洲阶段(两次世界大战至今)。

(1)入门书籍:大多选篇幅适当的通史类,包括各种名为世界史实为欧洲史(最多是欧美史)的各种世界史。个人推荐下面几套: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打破欧洲中心论的视野,正确看待欧洲史在世界史中的位置。但是对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大事件叙述上,不清晰明确。

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标准的西方文明史叙述,以大事件和文明变迁为主。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你不要看名字是世界文明史,其实内在就是欧洲文明史。杜兰特的书介于流行读物和专业书籍之间,本来作为感兴趣者的入门书籍极佳(对政治军事、文化科学、宗教都有涉及,事件和人物并立,体例上也比一般的章节体更容易吸引人注意。)。只是这套书只写到了1815年(拿破仑失败之时),19世纪和20世纪的只能另找。但是此书册数多(除去第一册,欧洲史的部分就有11册,还是点需要耐心),从文艺复兴开始细节臃肿,大部分人可能也不会有兴趣坚持下去。但是仅仅对欧洲史上的那些奇闻逸事有兴趣者,却不欲神探,此书却是不错。

此外就是戴维斯的两卷本《欧洲史》,这本书最大特点就是面面具到,及作者的私货(作者是波兰裔的英国人)。J·m·罗伯茨的《欧洲史(上下)》也相当不错,这套欧洲史不以事实详尽、而是观点独特见长。如果想深入了解欧洲,也是必须的。

如果仅仅是初略了解,《全球通史》和《西方文明史》足以。

(2)进阶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以断代史和国别史为主。即便是通史也是多卷本的为主。

通史类,最值得推荐的是未出完的《企鹅欧洲史(九卷本)》。这套欧洲史虽然庞大,但是写于本世纪(对象是欧洲人),也不以事实详尽、脉络清晰见长,而是以观点新颖独特、学术前沿见长!

断代史方面:1,古典时代的历史线索单一(不像中世纪和近现代那样处于多个国家、民族并立的时代),很容易找到适合的书籍的。可以自行看看希腊罗马史的推荐书目,找一两套《希腊史》《罗马史》。2,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国家、民族繁多,还夹杂着教会历史和宗教冲突,要理清头绪不容易。《西欧中世纪史》、《欧洲中世纪史》两书都是教科书题材的,目录分明、提纲挈领,适合初步了解后深度学习起步。(个人建议阅读第一本,因为作者是研究教会问题的。)有空可以看看三卷本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近现代通史方面推荐帕尔默的《世界近现代史》(其实内在也是欧洲近现代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80年代根据第六版翻译的书名叫《近现代世界史》三卷本(止于1970年代),2008年根据第十版翻译的书名叫《现代世界史》两卷本(至于2001年的911事件)。这本书的开头可以接上《欧洲中世纪史》和《西欧中世纪史》。4,20世纪的欧洲史,在通史方面推荐休斯的《欧洲现代史1914-1980》,1945年之后的欧洲史,首选是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

专题史: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了解,不能局限在政治军事史方面,也应该看看政治史之外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例如兰德斯的《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对近现代经济史的介绍。在思想史方面,在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摆脱欧洲思想的影响,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和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可以让你大致了解欧洲的思想史历程。最后在推荐本巴赞的《西方文化衰落500年》,里面对欧洲文化历程的叙述还是相当清晰的。

国别通史:欧洲和中国不一样,从罗马帝国灭亡至今,诸国诸民族林立,仅仅是通史是不足以了解其内部的种种变迁和关系的。因此,国别史就重要了。欧洲历史上发挥作用比较大的国家有,英、法、德、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重要,美国为其边缘。从各种版本的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国(欧洲主要国家)国别史,选出一种自己喜好的单卷或上下册本的版本看看。(每个国家历史其实都可以单独出一个推荐书目了)。个人推荐的有牛津版的《英国史》,梁赞诺夫的《俄国史》,世界历史文库两卷本的《英国史》、三卷本的《法国史》(而《西班牙史》、《意大利史》、《德国史》,相对较差,但是其他单卷本的好书很少》。这样横向纵向的认识框架就树立起来了。

(3)深入阶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欧洲历史,或者说你对欧洲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想进一步了解欧洲的内在历史进程,就需要阅读更专业的书籍。如“时代、人物、事件、专题”,就优先了。

这里,备受推荐的剑桥三史(古代史、中世纪史、现代史),就登场了。其中,古代史、中世纪史尚在翻译之中,未出版。《新编剑桥现代史》(又叫近代史),除了第4册外,其余11册都翻译出来了,大力推荐!和企鹅版的9卷本《欧洲史》一样,搬回家屯着最好。

剑桥经济史或欧洲经济史,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等经济史也是应该阅读的。

所谓时代史,相当于中国的朝代史。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旧制度(绝对主义王权),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苏联,战后欧洲等等。每个阶段就和中国每个朝代一样,作为专业或学科被研究,各个领域涌现了数不清的经典名著。如果想要深入,看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了,再专门去寻找。

个人推荐的有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罗代尔的《菲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英国革命史》,勒菲尔的《法国革命史》和《拿破仑时代》(两书加起来就是1789至1815年的法国史》,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

得力于近三十年的翻译,这类书籍其实很多(如商务出版社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历史类),根本列举不完。一般人也兴趣不大,不大会全部读完,其实到了这个阶段,你已经具备自主建立阅读书单的境界了,一般推荐意义不大,可以看看专业的推荐书目。

人物方面,如果感兴趣,主要就是传记。包括了黎塞留、腓特烈、拿破仑、俾斯麦、希特勒,很多都有,如果对某个人物感兴趣,另外搜寻吧。如果有自传(如俾斯麦的《思考与回忆》,也可以看看。

事件方面,欧洲发生了数不清的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很多我们都听说过,却不一定了解。(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百年战争、玫瑰战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哈布斯堡霸权、30年战争、抵抗奥斯曼的战争、奥斯曼与俄国的几次战争、法国路易十四、英国革命、英法第二次百年争夺世界霸权的几次战争、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的霸权、1848年革命、德国统一、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扩张、一战、俄国革命、纳粹兴起、慕尼黑会议、二战、冷战、柏林危机等等),每个事件就和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一样,作为专业被研究,各个领域涌现了数不清的经典名著。一本史学史专著都不一定能够例举完,看自己的兴趣在那方面,个人能力限制就不推荐了,自己搜寻吧。知乎上有很多这类书单

这个时候,你可能并不是对欧洲每个阶段或每个国家都有兴趣了,而是有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或阅读需求。多卷本的国别史,也可能是你需要的。如国内编纂的六卷本的《英国史》、五卷本的德国史。有空另一书单吧。

(4)研究阶段:即便民间史学或军迷,也必须以一手史料起家加上专业研究著作相参,而非二手研究著作为本。个人不是历史专业的,很多书都只问其名,未曾见过,就不做误人子弟的推荐了。

二、千古奇闻:第一个用文字描述欧洲的中国人是谁

千古奇闻第一个用文字描述欧洲的中国人是谁

第一个用文字描述比西域更远更西的西方的中国人,既不是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也不是后于张骞二百多年出使西域的班超,而是公元八世纪的一个唐朝人。这个中国人到达了亚洲西境,并第一次留下了有关比西亚更西边的那个欧洲世界平实可靠的文字记录。这个人名叫杜环,他去西亚,既非官派,也非自愿,而是作为一名战俘被押解去的。故事还得通过时光隧道,退回到一千二百六十年前的大唐天宝年间。

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朝廷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之。石国请降,高仙芝允诺。可是没过多久,高仙芝便违背承诺,不但攻占了石国城池,俘虏了石国国王,还抢掠财物,掳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天宝十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献俘于玄宗面前。高仙芝因功授予右羽林大将军,而石国国王等人却遭斩首。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援。正当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的安西四镇时,高仙芝闻讯,决定先发制人,于是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大唐联军经长途奔袭,深入大食境内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唐军攻城五日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展开了决战。值此关键时刻,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势不妙,突然叛变,顿时造成唐军阵脚大乱。阿拉伯联军趁势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阿拉伯军队的内外夹击下,终致全线溃败,而高仙芝则在夜幕的掩护下单骑逃脱。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三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千余人得以生还。阵亡与被俘的人数各自近半,而杜环正是其近半的俘虏之一。

这一战,不仅是唐朝在西域开始丧失影响力的转折点,也是唐朝国运开始走向下坡的转折点。战后四年,安禄山叛乱。

怛罗斯之战后,唐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俘虏中的一员来到了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且成为第一个到达北非并有著作的中国人。作为战俘,杜环流落大食十二年。其间,他遍游了黑衣大食全境,并用文字描述了大食以及比大食更西的大秦(即欧洲或称东罗马),此书名曰:《经行记》。可惜的是,《经行记》大部早己亡佚,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杜环的叔叔杜佑(唐朝政治家,著有《通典》)在自己的著作中,保留的《经行记》片段。

杜环在《经行记》中记载,在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纺织工匠)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陵、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看到的摩邻国人是肤色黝黑,以椰枣为主食的厄立特里亚沿海居民。当他来到埃及时,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基督教医生最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许多病都有预防的办法;而脑外科手术尤其惊人。杜环称他们为大秦医生,他在《经行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其大秦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这也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医生有着高超的医术。

杜环在《经行记》中,对阿拉伯人信仰的伊斯兰教是这样记载的:“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於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升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真主安拉)而己。”以上文字生动地描述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要义。而“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更是真实地记述了阿拉伯世界的标志性风情。

阿拉伯的繁荣经济也给杜环留下了深刻印象:“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秀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琉璃器皿,瑜石瓶钵,盖不可数算。粳米白面不异中华。”

杜环的这些记载,己经脱离了传闻,没有虚幻的成份,完全是他亲自所见。值得指出的是:史籍记载,大食使者来唐有三十六次,而唐朝却没有派使者到过大食。真正身历这个当时的阿拉伯大国并且留下文字记录的唐人,恐怕就只有这个怛罗斯之战的俘虏了。

杜环在《经行记》中,是这样描述拂菻国(即东罗马)的:“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文中如实记载了欧洲的东罗马人肤色白里透红,男人穿素色衣服,妇人着锦衣珠饰。喜欢喝酒,主食为面包,有每七日放一天假的习俗,假日里,不做买卖,不结算帐目,只是饮酒娱乐。

《经行记》还翔实地记载了拔汗那国、康国、师子国、波斯国、碎叶、石国、大食等国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土产风物、生活习俗、宗教、节日娱乐等诸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譬如,碎叶城(即在今之吉尔吉斯斯坦)在西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唐朝曾在此设碎叶镇,为安西四镇之一。据杜环记载(在高仙芝部队做随军书记官时),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碎叶城屡遭战火摧毁,邑居零落,但在原来交河公主居止之处所建大云寺犹存,这也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唐朝对碎叶城的管辖与经营。

《经行记》是中国记载伊斯兰教的最早汉文典籍,它客观准确地记录了伊斯兰教的信仰、礼拜、斋戒、禁忌、饮食、衣饰以及行为规范等教义、教法。《经行记》也记载了袄教、基督教以及佛教的情况,这对研究世界宗教的演变、发展、传播、交流提供了重要史料。

《经行记》还记载了唐朝被俘士兵中有不少身怀绝技的金银匠、画匠、纺织匠、造纸匠等,他们将中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造纸术带到了当地。譬如,他们首先在撒马尔罕开办了第一个造纸作坊,利用当地的桑树皮和亚麻等原料造纸。尔后,造纸作坊逐渐扩展到了大马士革、开罗、摩洛哥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平滑柔和的中国纸,很快取代了当地此前己广泛使用的埃及草纸、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杜环的经历在当时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经行记》的散佚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人们对远西的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一些志怪传说。譬如,北宋的《太平御览》曰:“拂菻(即杜环书中拂菻)海中有岛,岛西北有坑,盆坳深千余尺,以肉投之,有鸟衔宝出,大者五斤。”

杜环在阿拉伯帝国过了十二年的战俘生活,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夏天,他终于被放回国了。他从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返回到波斯湾,然后搭上大唐的商船,并随商船在广州登岸。经历了颠沛流离艰苦生涯的杜环,终于回到他阔别了十二年的祖国。

三、清朝时期,民间有哪些奇闻怪见的历史故事

来说一个清朝雍正年间的故事吧。

在江苏淮安,有一户管还人家姓李,李家有个公子,年方十五。李公子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上去很斯文。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李公子热得不行,所以就到河里洗澡。

李公子来到了大运河,他先是脱掉了鞋子放在岸边,然后一跃而起,跳进了河水中。这时候,有一艘运粮的商船从他身边路过,转而停靠在了岸边。就在这船上,有一个少女,长得非常漂亮。这个少女看上去,约莫十四五岁的年纪,由于刚到岸边,她也觉得新奇,所以用手推开舱门向外张望。

这时候,这位少女一下子就看到了在河水中游泳的李家少爷了。少女一看李公子,那是英俊少年,放现在而言,就是小鲜肉一枚。少女心下喜欢,所以对李公子招手,示意他上船,与自己聊天玩乐。

后来,船突然起航,李公子还没下船,可少女又不想自己与李公子在一起被父母发现,所以就索性把李公子藏在了船上的暗舱中。

久而久之之下,女孩的父母还是发现了藏在船上的李公子。此时,女孩的父母非常气愤,毕竟自己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年纪轻轻,就与一个陌生男子,在船上偷偷私会,这件事是非常不光彩的。因为,在清朝人们思想还是很封闭。

为了不让这件事传扬出去,影响到女儿的名声,所以女孩的父母就决定将李公子给杀掉。李公子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他慌忙跪地求饶。此时对李公子心仪已久的少女,也慌忙代李公子对父母求情称,若李公子一死,她也就不想独活下去了。

女孩的父母一看,心里一下就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女儿喜欢上人家了。且他们看李公子也是正人君子,且他长得也比较帅气,所以他们在得知了李公子的家境以后,也同意了女儿与李公子到底亲事。

当然了,女孩的父母也是没有办法,毕竟李公子死不足惜,但是他们可爱的女儿就不一样了。如果因为李公子的死,搭上女儿一命,那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他们脸上也更加无光,还不如直接同意女儿与李公子这门亲事。这也算是将一门坏事,变成了一门喜事,何乐而不为呢?

女孩的父母商定以后,开始乘船原路返回,到了岸边他们发现有两个人,正在岸上边哭边烧纸钱。李公子听到是熟悉的声音,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原来岸上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母。

原来,李公子下河洗澡一直未归,他们都以为李公子遭遇不测,所以痛失爱子的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悼念他们死去的儿子。哪成想,当儿子的船靠岸以后,他们才知道儿子并没有死。后来的事让他们感到更加高兴,儿子不仅没死,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儿媳妇,真是皆大欢喜!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