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奇闻故事 在中国被人称为“扬州十八怪”的是哪十八怪 2024-08-31 04:54:02 0 0 一、关于杏花的传说故事相传,杏花村很早以前叫杏花坞。每年初春,村里村外到处开着一树又一树的杏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红云飘落人间,甚是好看。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臂力过人,常年以打猎为生。初夏的一个傍晚,在村后子夏山(因孔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学而得名)射猎归来的石狄,正走过杏林,忽听得一丝低微的抽泣声从杏林深处传来。他寻声过去,发现一女子依树而泣,很是悲切。心地善良的猎人忙问情由,姑娘含泪诉说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灾,父母遇难,孤身投亲,谁知,亲戚也亡,故无处安身,在此哭泣。石狄看着姑娘那张杏花带雨般的清纯面容,顿生怜悯之心,领其回村安置邻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点。数日后,经乡亲们说合,俩人结为夫妻。婚后,你恩我爱,夫唱妻随,日子过得很甜美。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正当满树满枝的青杏透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雨过天晴,毒花花的日头晒得本来被雨淋得涨涨地裂了水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都落在地上,没出一天功夫,满筐的黄杏发热发酵,眼看就要烂掉。乡亲们急得没有法子,脸上布满了愁云。夜幕降临,忽然有一股异香在村中幽幽飘荡。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石狄闻着异香推开家门。只见媳妇笑嘻嘻地舀了一碗水送到丈夫跟前,石狄正饥渴之际,猛喝一口,顿觉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这时媳妇才说:这叫酒,不是水;是用发酵的杏子酿出来的,快请乡亲们尝尝。原来姑娘是王母娘娘瑶池的杏花仙子,因不甘王母责罚,才偷偷飘落下凡。今见乡亲们遇到困难,故用发酵的杏子酿出美酒,解了众人之急。由于她酿造的美酒香飘天庭,使王母馋涎欲滴。急命雷公电母寻迹捉拿,为上界神仙们酿酒。一个盛夏的午后,探得踪迹的王母亲自捉拿杏花仙子来了,她站在云端厉声喝道:大胆杏花仙子,竟敢冒犯天规,偷下凡尘,罪在不赦!念你此番在人间酿酒辛苦,快将美酒带回天庭供仙人饮用,如若不然,化尔为云,身心俱亡。杏花仙子听罢,不但不害怕,反而据理力争,王母娘娘恼羞成怒,一声炸雷闪电劈下,待炸雷闪电过后,杏花仙子已不见身影。从此,杏花坞一辈辈流传着杏花仙子酿酒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据说,那是仙女们在天上思念亲人的泪水。关于琼花的故事传说琼花简介琼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牛耳抱珠。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聚伞花序生于枝端,周边八朵为萼片发育成的不孕花,中间为两性小花。琼花以叶茂花繁、洁白无瑕名扬天下。欧阳修曾作诗赞颂琼花: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此诗不但赞扬琼花的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1998年,琼花被选为扬州的市花。琼花传说相传,琼花本为隋炀帝杨广之胞妹,于深宫之中长成绝色丽人。十五岁时,盛夏沐浴于禁苑玉池。禽兽不如的隋炀帝竟不顾天伦羞耻,将胞妹衣裤收起,赤条条恶狼般扑向琼花。琼花玉洁冰清,性情刚烈,誓死不从。隋炀帝强暴未逞。可怜琼花玉魄惊魂,羞愧难当。自此水米不沾,卧榻不起。母后命太医疗治进药,但琼花闭口不呷,病势日沉。母后无奈,领琼花至洛神庙求神佑庇。琼花趁人不备,投身洛水自尽。玉陨魂销之时,乌云陡起,大雨滂沱,滔滔洪波将其秀骨玉身推向黄河、大运河,一直漂泊到江南扬州,止于后土庙旁的河滩之上。后土庙僧人慈悲为怀,收殓玉灵,安葬于庙后,坟土散香,突生无名奇树,刹那间枝繁叶茂,花蕾迸绽,硕大奇特的花朵洁白晶莹,如霜似雪。尤其是那冲天的香气荡漾开来,笼罩了整个扬州城!一时惊动全城百姓官家齐往观赏,皆惊叹不已。后土庙的香火自亦空前旺盛。此乃琼花在天之灵对后土庙僧人慈悲善行之恩报也!扬州地方官员得此奇闻,亟报隋炀帝。隋炀帝急命百工赶造画舫,带着嫔妃佳丽,追波逐流,日夜兼程,前往扬州看花。岂料禽兽炀帝一到后土庙琼花坟前,那满树奇花猝然凋谢,阴森冷气直入骨髓,朦胧中只见琼花立于阴云之上,怒目而视,隋炀帝自知罪孽深重,顿时魂飞魄散,下意识地连声大叫:琼花!琼花!琼花之名,即由此而来。当时隋炀帝二目生花,双瞳出血,成了瞎子,随后很快就死在扬州。其后,金人曾劫掠琼花,植于御园,然始终枯而不发,形同槁木。而扬州后土庙劫后残根,却在一夜雷雨之后,灵苗勃发,死而复生,仍旧花繁叶茂,奇香如故。宋仁宗也曾移后土庙琼花树植于禁苑,也是不到一年即枯槁如柴。载还扬州,立即复活!凡此种种,皆可见琼花天生丽质,一身傲骨,不屑权贵,玉洁冰清!关于密蒙花的花语和传说故事在生活中,对于那些玫瑰、百合等花卉,我们都有着很熟悉的了解。对于密蒙花实属陌生,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密蒙花和其它花一样有一定的寓意,更甚至是有一定的用途呢。密蒙花的花语:幸福到来密蒙花,又名:蒙花、小锦花、黄饭花、疙瘩皮树花、鸡骨头花、羊耳朵、蒙花树、米汤花、染饭花、黄花树,拉丁文名: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马钱科、醉鱼草属灌木。而密蒙花的花语是寓意着幸福的到来,生海拔200-2800米向阳山坡、河边、村旁的灌木丛中或林缘。适应性较强,石灰岩山地亦能生长小枝略呈四棱形,灰褐色;小枝、叶下面、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叶对生,叶片纸质,狭椭圆形、长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果皮被星状毛,基部有宿存花被;种子多颗,狭椭圆形,两端具翅。花期3-4月,果期5-8月。全株供药用,花有清热利湿、明目退翳之功效。根可清热解毒。密蒙花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两丈高的蜜蒙花树。这家的阳台上。一侧淘米、洗菜。在蜜蒙花盛开的某一天,她把泡着糯米的瓦盆摆在树下的阳台上。夜里,刮了一阵大风,蜜蒙花枝、花朵被风吹落了不少,有一枝蜜蒙花正好落在瓦盆里。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时,把盆里的花枝捡出来,但米中仍剩有不少的蜜蒙花。她把米放在木甑蒸起。米饭蒸熟以后,飘出一阵阵特殊的香气。女主人揭开木甑盖一看,惊呆了,发现平时的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而且气味也比平时的清香得多。一家人喜出望外,吃过以后,个个赞不绝口。从此,这户人家便用蜜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以后,当地人都知道了蜜蒙花可以作糯米饭的染料,染饭花还是傣家儿女用来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腊梅的故事传说腊梅别称蜡梅、腊梅黄梅花、雪里花、蜡木、蜡花、巴豆花、冬梅、雪梅、寒梅、金钟梅、黄梅、干枝梅、早梅域等,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蜡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腊梅花的花语是什么吧!腊梅花的花语慈爱之心,高尚的心灵,忠实,独立,坚毅,忠贞,刚强,坚贞,高洁,高风亮节,傲气凌人,澄澈的心,浩然正气,独立创新。腊梅和梅花的区别蜡梅并非梅类,两者亲缘甚远,在植物分类学上,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而梅花则是蔷薇科植物,由于它们相继在寒冬腊月或早春时节开花,而且花形、花香相近似,所以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同种。蜡梅的花单生于枝条两侧,花被多数,内层较小,色紫红,中层较大,色黄,略有光泽,似蜡质,最外层由细小鳞片组成,萼片与花瓣相似。腊梅的故事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汴京城里刮了一场罕见的狂风,那风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汴梁城里店铺关门,百姓壁虎。大风所过之处,树断墙摧,连紫禁城中皇帝寝宫门前的影壁墙也刮倒了,这一来,皇帝和他的妃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被过往的行人看的清清楚楚,皇帝觉得太不雅致,想马上偷天换日这影墙,可他又是个很迷信的人,以为狂风来自天上,是天帝发怒所为。它既把旧墙摧毁,就是此地不宜修墙,这是天意,如就地重修,恐有不测,如若不在此处修复影壁,更是有伤皇家体面国。皇帝考虑再三,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位在群臣面前说一不二的一国之主束手无策。次日早朝,百官参拜之后,未及奏议,皇帝就把影壁墙一事告诉群臣,请大家商量万全之策,满朝文武左右相顾,面面相觑。过了半个时辰,左班丞相出列,笑吟吟地对皇帝说:“启奏吾主万岁,微臣不才,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否称吾皇心意。”皇帝正为皮犯愁,忽闻左丞相有计,急忙点头准备。丞相接旨,说道:“启奏吾主万岁,寝宫影壁损毁,乃慰后宫不幸,重修硬币更是不可,如若将鄢陵腊梅移来一侏,栽植寝宫门口,一则平日可遮人耳目,二则夏可避荫,冬可赏花,三则腊梅花开正值新年,色黄如金,更是皇家吉祥之兆,此一举三得,望陛下三思。”皇帝听完,愁眉舒展,连声称妙,即刻准奏。一面传旨后苑为丞相摆下筵,一面船出省治,钦差立刻赶赴鄢陵,诏鄢陵县令速贡腊梅入京。一百六十里,钦差不日来到鄢陵县衙,鄢陵县令接到圣旨,不敢怠慢,立即亲自出马,选定了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腊梅和一名擅长腊梅捏型的花匠,一同送网汴京交旨。蜡梅运至宫中,栽植寝宫门前,花匠觉得丛枝疏离,不太美观,就挥动手中刀剪,在腊梅枝条上下左右摆弄了一阵,捏成了高近丈,宽八尺,正好与原来的影壁大小一样的屏风模样。到了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万木甘枯,一场大雪过后,那株腊梅便在皑皑白雪中欣然张开了金黄色地蓓蕾,向着雪后的太阳,吐出蜂蜡似的花瓣。这天皇帝早朝已毕,无精打采地来找妃子们寻欢作乐。但他人好未到寝宫,已有一股浓郁的馨香扑鼻而来,直沁心脾,皇帝来到寝宫定神一看,盛开的腊梅花象一串串倒吊的金铃,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晃动,与白雪交相辉映,放射出灿烂金光。顿觉心旷神怡,不禁大声惊呼:“真乃国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这时,一只不知名的长尾巴鸟飞来,轻轻地落在腊梅顶枝,弹落了枝头地几点雪花,皇帝一见,画兴大发,立即让宫人取来文房四宝,展纸磨墨,亲手画了一幅<腊梅飞鸟图>。并传出圣旨,在御花园中建起梅山,移栽腊梅万株,供皇族游赏。这样一来,腊梅花的身价倍增,王宫大臣豪族富绅都争相种植腊梅,并将腊梅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鄢陵腊梅也因次而名扬天下。二、在中国被人称为“扬州十八怪”的是哪十八怪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2.高其佩其花鸟扇面是用指头创作的。高其佩的指画扇面,两只鸟的形态落拓潇洒,而牡丹花上的题诗说,“也类胭脂画牡丹,画时日出已三竿。原来花自扶桑国,不许人家花月看”,诗写得颇有情趣。让人惊奇的是,画面突然呈现艳极的牡丹,美到极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后的自暴自弃、以及不忍卒看的凋败气息。开到荼蘼的牡丹,春风里散发着颓废之美。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韦三,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先辈自山东迁至辽宁铁岭,隶汉军镶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为“扬州八怪”罗聘之师。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画,他开创的“指画”成为绘画中一个重要流派。高其佩晚年,指画声誉远播朝鲜,但他依然绘画“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应诏圆明园如意馆作画3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画。高秉《指头画说》记载,高其佩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写真,画一立像,高与真人相齐。画成后,卢舜徒欢喜若狂道:“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3.金农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4.李鱓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黄慎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有《蛟湖诗集》存世。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他的人物画最具特色,有《丝纶图》、《群乞图》、《渔父图》等。 6.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7.汪士慎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8.罗聘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家。字大,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洲渔父、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後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在场州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作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後,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後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三、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唐寅,字伯虎,别号居士、桃花庵法师、鲁、出家道士,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绘画与沈的、齐名,史称“明四家”。屈赋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为江南四才之首。朱允明,明代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希哲,他的名字叫山治。他右手多了一根手指,他是从编号的分支中诞生的。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七世为官的奎儒世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初名毕,后名郑中,名止云,谥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人。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时,50岁做官,在翰林院受圣旨,故称文代昭。徐祯卿,字昌谷,又名郭昶。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明代作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以绝句“江左有玉,烟月扬州有树”而闻名。他在明代被封为“四大才子”或“江南四大才子”。一个是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和周文斌。另一方面,唐伯虎、文徵明、朱运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他们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精通诗文,样样精通。江南四大才子实际上是“吴中四才”的演变,吴中四才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讲述了四大才子是苏州、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斌。唐、朱、文、周前三人在历史上确实有各自的故事。而周文斌乃至“王老虎抢亲戚”的故事,也是后来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朱、文、徐,徐是,徐是明代文学家。他和李梦阳等人被列为“前七子”。他诗风明朗,但不懂书画,性格与其他三位不同。大概是这个原因,后来文人发明了一个美丽的周文斌来弥补。周文斌之所以取代徐祯卿,是因为徐祯卿长得丑,所以一开始没有被世人注意到。美丽的周文斌取代了徐祯卿。可见民间传说就是传说,并不靠谱。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依靠这些传说甚至传闻来认识和发现古人,欣赏艺术,在唐伯虎的历史上,在老学者中,唐伯虎的知名度很高,他的趣闻轶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人们津津乐道。说到唐伯虎,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浪漫的才子,尤其是他的“三笑”和“唐伯虎点秋香”的恋情,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佳话。老字号《四杰传》,民间喜闻乐见,评弹“三笑婚”遍布大江南北的茶馆酒楼。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播形成了唐伯虎浪漫而荒诞的形象。实际上,历史上的唐伯虎根本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唐伯虎,私生活严肃,没有那么多老婆,而是奉行一夫一妻制。唐伯虎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并没有像《史记》中描述的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出生在明朝成化年间的苏州长门,这里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唐朝像所有的学者一样,唐伯虎早年也曾热衷于成名。他精通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少年时,初入高中成为第一案主,被誉为“同治状元”。唐伯虎成了整个城市的中心人物。之后,他去了南京,在那里他获得了高中第一名。这是他一生中名利双收的最高峰。然而,后来,很不幸。一个是他审错了案,被诬告考场作弊,锒铛入狱。第二次相遇,是在南昌宁王朱的驿站下,他去了宁宫。他曾希望能在仕途上东山再起,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施展才华,但非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差点被谋反牵连。幸运的是,他装疯骗过了宁,躲过了这场大灾难。经过这两次打击,唐伯虎精神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抱希望了。但他毕竟有才华,有抱负,又不想一辈子,所以心情沉重痛苦。在历史上,唐伯虎确实有一些放荡不羁的行为,比如酗酒、嫖妓、倨傲、玩世不恭。他的自暴自弃其实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像徐文长的故事被曲解为“疯狂的人生”,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才,是人格上的过敏反应。事实上,在学者中有不止两个这样的例子,唐伯虎和徐文长,但唐伯虎更集中,典型地有这些性格材料。这些素材恰好为通俗小说所用,并加以渲染和附加,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有很多迎合民间口味的低俗东西。几百年来,唐伯虎都是以这样一种浪迹山河、悠然于浪漫风光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出现,极大地扭曲了唐伯虎的真实形象。在历史上,唐伯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尽管他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但他愤世嫉俗和傲慢的个性不适合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55岁时终于在贫困中死去。唐伯虎的悲剧,其实是封建社会有志士不甘被贬的共同悲剧。真正的唐寅,本名伯虎,又号,有居士、桃花庵法师、鲁的、脱禅道士等六个别称。并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美称。他是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绘画与沈的、齐名,史称“明四家”。屈赋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为江南四才之首。唐寅的曾祖父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高桥开了一家酒楼。唐寅从小就天资聪颖。他读过《红楼梦》,广泛阅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史书。我喜欢绘画。长大后,拜著名画家周琛为师,并在沈阳师从文徵明。16岁参加少儿考试,通过县考、府考、大专考,都得了高中第一名。弘治十一年,乡试后赴南靖,中了谢园第一名。次年,唐寅进京试奏,因程涉嫌受贿案,被贬浙江为吏。唐寅以做官为耻,回国后沉湎于酒忧之中,骄横不羁。31岁时,唐寅开始“行万里路”,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七省。贫困之下,我靠卖画为生。唐寅擅长画山水和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画,笔触细腻、细致、飘逸。《唐画》是后世画家的作品。传世作品有《昭明文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等。有《山路松声图》首诗。明郑德四年,唐寅在苏州北部宋代张庄废弃的竹园遗址上修建了桃花坞,包括雪圃堂、梦墨亭、竹溪亭、仕女画因其典雅、豪放,加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被后人误解,流传下来许多风流传奇,如“唐伯虎三分秋色”等。事实上,他一生坎坷,贫穷而悲惨。可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才无道报国的典型。风趣洒脱的祝枝山人朱允明,明代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希哲,他的名字叫山治。他的右手多了一根手指,他也从有编号的树枝上指向它。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七世为官的奎儒世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当他5岁的时候,他可以写一尺见方的字,当他9岁的时候,他可以写诗。他被称为“神童”。10岁就已经博览群书,文章气势磅礴,智力非凡。7岁中学秀才,32岁举人。曾任兴宁县令、应天府判官。因其失性,不满官员险胜,于是辞官回苏,广交朋友,邀客豪饮,烧酒解忧,以泄心头之气。祝枝山是吴门书派“明中三杰”之一,集各家书家之长,引领一代风骚。他的书法吸收了唐禹石南和元赵孟_的书神,推动了金代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的潮流。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独特的草书,被誉为“明代第一”。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唐伯虎的画和祝枝山的人物”。杜草书诗、古诗十九首、唐人草书诗、韩草书诗,都是传世的水墨佳作。朱运明虽然没有名画,但也会画画,但很少写字,传世作品就更少了。祝枝山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喜欢游山玩水,不拘小节。由于朱云明有着数不清的奇闻轶事,是一个非常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经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在《六如居上全集》、《三笑》等众多戏曲作品中。祝枝山传世的书还有《王老虎抢亲》,《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卒于嘉靖五年,享年67岁。死后,祝枝山被葬在苏州郊区衡山朱的祖坟,但坟墓已被铲平。书画大家,原名毕,本名,后名钟正,号止云,别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人。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时,50岁做官,在翰林院受圣旨,故称文代昭。我出生在文徵明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作家。但是文徵明年轻时并不聪明。再久一点,我在吴宽学文学,在李映真学书,在沈阳学画,终于大器晚成了。文徵明擅长山水、花卉和人物。早期画风工笔,中年粗放,老年逐渐醇厚。有《苏材小纂》,《怀星堂集》,《兴宁县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文徵明工行草书,尤其擅长小楷,篆书、隶书、隶书、草书无所不能。书中的四个大字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与朱允明、王充并称为明代书法“三大家”。他的16岁带《虎丘图》,即吴中知名。但是,早些年,我尝试过很多次。我读了《天平纪游图》,写了《灵岩山图》。弘治十四年,《洞庭西山图》。明弘治十六年,与文徵明编《拙政园图》,明弘治十八年,闻鞑靼入侵,因抗战不力,官兵大败,写长诗《醉翁事记》。同年入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使。明郑德五年,他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在徐祯卿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众多,被誉为“文学英雄”。此后,他与明代作家李梦阳和何敬明成了好朋友。他后悔放弃工作,主张复古。他们与、何敬明、边贡、康海、王、并称为“前七子”。《股王阁序》,只论汉魏,六朝之后,革除,阐述复古论。他的诗格调高雅,畅行于汉唐之间。虽然刻意复古,但在吴中还是有一种浪漫的感觉。徐祯卿信仰道教,晚年研究养生。明第六年死于京城,时年33岁。他的墓在虎丘山以西万店桥余家浜北端。徐惠卿的作品有《赤壁赋》,《新倩集》,《离骚》等。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