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奇闻的背景故事_晚清奇闻的背景故事有哪些 2024-10-04 05:39:55 0 0 清朝的文学家袁枚写得一部笔记小品,多讲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的,叫什么名字?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 猪变成人的故事? 从前,有个屠夫叫张德顺,张德顺今年30岁,他和妻子李梅一起服侍70多岁的老母亲。张德顺婚后,每天学着杀猪杀羊,成为一个有名的屠夫。 自从儿子做了屠夫,家里的就开始不愁肉吃,张德顺和妻子李梅,每天都给张母吃肉,张母的体重也开始增加。转眼,新年到了,在一个团圆的夜晚,张德顺邀请了自己的老丈人到家里过个团圆年。 吃完晚饭,张德顺拿出体重秤,要为母亲称一下体重,可张母似乎不太情愿,但儿子还是非要给母亲称体重。 晚间,张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出了房门,走到厢房里面传出儿媳妇和她父亲的声音。媳妇说“爸,我婆婆的体重越来越重了,再养几天就够份量了”张母听后觉得奇怪,就捅破窗纸往里看,一看吓的个半死。 原来有两只野猪躺在床上,嘴里在说话,张德顺跪在地上,手里拿着抹布,正在给两只猪擦蹄子。 张母偷偷来到附近的道观,找道士来降妖,张母领着道士回家后,见到两只野猪正在睡觉。 道士趁着两只猪妖睡觉之际,施法解决了两个猪妖,张德顺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原来 ,两只猪妖早就盯上了张德顺,猪妖为了报复人们吃他的肉,便把人变成了猪,并控制张德顺,让他成为屠夫,再把人肉给卖给更多的人。 床头婴的来历是什么?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凤城一带出现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客人来了,只需躺倒在一张木床上,由一个身高不到三尺的婴儿在床头一边用他柔嫩的双手抚摸客人头部,一边讲一些天下奇闻、官场风波。 这些婴儿被称为床头婴。他们虽然身材瘦小,手指酷似婴孩,但眼神和脸部却充满沧桑。街头的苦力、田间的劳力、民间的三教九流,都喜欢到这家床头婴按摩楼来,因为它的价格便宜。而无人知晓床头婴的幕后老板是谁,连当地官员也奈何不了。于是,这床头婴的名号更响了。 千里修书只为墙全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是说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与邻居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时任宰相的张英家里要盖房子,地界紧靠邻居叶秀才家。叶秀才提出让张家留出一条小路方便出入,可是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按着地契上打墙没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路,也应该是双方都后退共同把路让出来才行。当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家里的大小事务全凭老管家操办。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总管,而且依照地契建墙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算是恃强凌弱,就没有答理叶秀才,沿着叶家的墙根砌起了新墙。 叶秀才也是读书人,脾气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就一纸诉状讲张家告上了县衙,打起了官司。一个穷秀才和当朝宰相打起了官司,实力悬殊,而且理由也不是很充分,一时之间成了街头巷尾人们关注的焦点。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赶紧写了一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回信,信上什么也没有写,只有这四句诗。 管家一看就明白了主人意思,赶紧将墙拆除后退三尺重新修建了新墙,叶秀才一看也很感动就把自己的墙也拆除后退三尺修建了新墙。两家之前就留出了百米长的六尺宽巷子,被称为“六尺巷”,后来被桐城县当做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留至今。 张英,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他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看看这段小传,确实和上述拆墙礼让的事迹相吻合。 这段佳华也为当今为官者不要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高高在上,而是要和邻睦里,仁爱低调待人处事,他的为官之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并发扬光大的。 拜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