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奇闻故事梗概_民间故事奇闻故事梗概50字 2024-10-04 19:06:21 0 0 花妖主要内容? "花妖"是《聊斋志异》中的第三十一章。 1,因为《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妖怪、鬼魂等奇闻异事为故事背景的小说集,其中的每一章都是独立的故事。 2,"花妖"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的花妖与人类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与妖之间的纠缠和情感冲突。 3,花妖是一位以花为身体的女妖,她的故事在书中被单独划分为第三十一章。 在这一章中,读者可以欣赏到作者林则徐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梗概? 瑞典有个叫尼尔斯的小男孩,他调皮捣蛋,经常捉弄小动物,因此受到了惩罚。他被小精灵变成一个小人儿。为了把自己变回原状,他骑着大白鹅跟着雁群游遍了瑞典。在这个过程中,他历尽艰辛,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还有见到了许多奇闻趣事,使他变得懂事了,最后他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从三国演义了解历史? 一、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题材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萌芽: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出现志人志怪两大小说类型的雏形。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已拥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所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寓言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它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形成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代表作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人)、干宝的《搜神记》(志怪)等。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成熟 :唐代 唐代则是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白话小说形成:宋代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这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此时期的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蓬勃发展:明代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有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 明代开始出现“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 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高潮时期:清代 清代将长篇小说创作推向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呈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