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诡异故事 古庙奇闻 2024-10-05 21:54:58 0 0 深山古庙可怕吗? 一般人认为深山古庙是神佛仙圣居住的场所,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 深山里的古庙远离尘世的喧嚣,除木鱼声和开斋的钟声给人以静得可怕的感觉。 古庙里的佛像特别是那些护法神像,面日狰狞,让人肃然起敬或毛骨悚然。 传说中或影视作品中很多古庙中的奇闻异事,造成恐布心想。 玛雅人为什么一夜间消失在地球上了? 美洲的玛雅人曾在佩藤雨林这片大地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他们在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着极其惊人的建树,然而如此辉煌的玛雅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衰落消失了,只留下有着无数谜团的历史遗迹在向世人证明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并称为美洲三大文明,虽然三者并列,但后两者在文明创造上显然与玛雅文明不可同日而语。它从兴起就是一个城邦联盟形式存在的一种丛林文明,虽然它是一种奴隶制社会形态,但其创造出的天文历法等有着高度超越其文明的特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伟大文明。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玛雅文明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但又谜一样的衰亡和消失,成为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者至今扔在研究的课题。 那么为何如日中天的玛雅文明,会在一夜之间衰落消失呢? 其实准确的说,玛雅文明并不是一夜之间消失的,而是在种种条件下逐渐消亡的,消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多离不开气候、战乱、疾病,这几乎是所有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导致的饥荒,以致玛雅文化的没落。2007年,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对玛雅出土文物的研究得出结论,该地区在九世纪曾爆发过连年大旱,使玛雅人饿殍遍地,为了生存,玛雅人不得不向尤卡坦半岛地区转移,从而放弃了他们祖先经营了两千年之久的雨林地区。 德国科学家同时认为,气候的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密切关系,当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水域温度上升,导致大气环流受到大规模破坏,那么传统意义上的雨林地区就会变为干旱地区。因而,干旱绝对是玛雅文明消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传染性疾病所致。正如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一样,在热带地区总有大规模的流行疾病困扰着当地人民。而科学家曾对玛雅文明地区出土的干尸进行解剖化验,证实诸多尸体死于一种性病的变种病毒。而侵略者西班牙人也曾记录,该地区有着严重的疟疾、性病等,而梅毒这种性病就是从这个地区传染到世界各地的。 同时,对该地区的尸体进行解剖也表明,相当数量的玛雅人居然在长时间服用毒品,这就给玛雅人带来各种不可想象的变种病毒,这或许也是玛雅文明消亡的一个原因吧。 但从古至今,从未听过哪个文明因疾病导致衰落的,因而这个只能作参考。 三、城邦的纷争与外敌的入侵也是其文明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玛雅人遗留下来的石碑记载显示,九世纪,由于气候变化,玛雅各城邦陷入了干旱之中,为了抢夺水资源和必须的食物,引发了玛雅人长达百年的战乱,伴随着战乱各个城邦在逐渐消亡,仗越打越多,人越打越少,部分玛雅人为了寻找水源和粮食逐渐迁移至墨西哥高原南部一带,玛雅文明也就逐渐衰落。 另外,游牧民族的阿兹克特人长期对玛雅人发动的战争也是其文明衰落一个重要原因。阿兹克特人崇尚力量和血性,尤其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以后,他们对玛雅人部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而温和的玛雅人远远不是阿兹克特人的对手。 四、听从巫师预言进行的大迁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玛雅人更是坚定的服从预言。对于玛雅人而言,存在与灭亡,自有其发展规律,勉强的挣扎毫无意义。 十五世纪初,欧洲殖民者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当西方人派遣神父来劝降时,玛雅部落的领袖跟神父说:“根据历法上的预言,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没到,请四个月后再来,到时我们将自动离开。”就这样,四个月后这个部落果然全体迁移,殖民者不废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个地方。可见玛雅人对预言的服从性。而玛雅文明逐渐消失的九世纪,也正是预言中显示的玛雅人的迁移时间,或许这也是一个真相。 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如外星人的说法,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未知领域,我们就不一一做出解释了。 但就我个人认为,干旱是外因,战争是内因,这二者的结合,使得玛雅文明才会迅速消亡,人首先注重的是生存,其次才会是创造文明,因而在此期间玛雅人寻求的仅仅是生存之路,放弃了他们所创建的文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缅甸果敢族是属于华人华侨吗? 是! 要了解“果敢族”的来历,必须首先了解果敢地区的历史演变。 缅甸果敢地区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和耿马两县交界。这一地区在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 》签订之前,一直归属中国云南版图。 果敢又名麻栗坝。关于“果敢”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果敢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英文名称叫“Kokang”,来源于科干山的音译;“果敢”二字系由掸语变音而来,“果”是掸语的九,“敢”是户口,意思是这个地区由九户人家组成。明末以前,果敢地区为不毛之地,只有少数“老葫人 ”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 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 ,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缅甸,在缅人和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夹击与围剿下,其部分随从及军士逃入科干山深处隐匿避难。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民不聊生,边境居民遂徒步迁往科干地区开荒谋生,或依籍贯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相属。 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的汉人杨高学,明末迁居大理,后娶顺宁 (凤庆)一商人之女为妻,生子杨映,明末清初迁至科干落籍,落脚火烧寨,归属“兴达户”部落。“兴达户”部落在各部落中发展最快,势力渐大,成为后来果敢的发展基地。1730年,杨映之子杨猷才被推选为首领。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 ,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乾隆六十年 (1795年) ,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随着辖区范围的扩大,邻近部落纷纷请求保护,杨有根即将“兴达户”改为“果敢”。道光二十年 (1840年) ,在杨有根之子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 ”,并颁发封印。 同治十三年 (1874年) ,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汞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从清朝初期开始,果敢地区汉族逐渐增多。杨姓最终成为地方势力,并采取邻近土司的做法,统治了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 雍正八年 (1730年) ,杨猷才即以“诰封奉正大夫 ”之名行使职权。道光年间,杨氏正式受封“世袭果敢县令 ”,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果敢地区的独立性由此形成。原镇康傣族土司既不放弃这块一直隶属于自己的领地,但实际上又管束不了果敢新崛起的杨姓汉族土司。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锡袍王被英帝国主义者放逐印度西海岸。次年 1月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被划为印度的一个省。1887年,英军北上木邦 (登尼) ,木邦土司降英,英国以缅北的摆夷地区归其管辖,其治下共设 48个茅扎 (小土司 ) ,辖境几乎包括整个北掸邦,果敢亦被列入木邦治内。虽然英国委任果敢土司为“世袭果敢训政布司 ”,但果敢土司仍坚持自己的独立自治性。 1890年,英军进逼佧佤山,顺道进入果敢,密探边境,拟向镇康、耿马推进,企图占领中国边境领土。英国殖民者利用木邦土司与果敢土司交好的关系,唆使木邦土司困桑董红拉拢果敢土司投向英国。据光绪十七年 (1891年)随英国暗探队至果敢的张成瑜在其所著的《侦探记》中说:“麻栗坝 (果敢)亦是一个土司,因木邦土司与之交好,洋人使之叫来投。兼之 ……凡相连之土司都被木邦土司说来投降。故洋人不费半分彩礼,安享麻栗坝地方。” 在光绪二十年 (1894年)签订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 》中,果敢及北丹尼划归中国。后因中国清政府将勐乌和乌德割与法国,英国即借口清政府违约,力翻前议,威逼清政府重议边界条款。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 ,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并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 》,又将果敢和北丹尼划入英属缅甸版图。至此,世属中国云南省镇康而在清后期曾一度独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为英属缅甸的一部分,以汉族为主体的、风俗文化与镇康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变成了英属缅甸国民。 1948年 1月 4日,缅甸获得独立,当时的果敢土司杨振材被选为缅甸首届上议员兼掸邦财政部长,杨振声任果敢地区下议员。二杨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在缅甸首届国会中提出“果敢系缅甸领土,果敢人民应当享受缅甸的合法公民权益”的议案。此议案经国会通过,被载入缅甸宪法。1962年 2月,中、缅两国划界,果敢被正式划入缅甸版图 66年果敢进入其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反政府武装日渐增多。1965年,先前被政府军打败逃往泰国的杨振业率部回到果敢,与彭家声联合反抗缅甸政府。拥有 150多名武装人员、亲政府的罗星汉则与政府军联合,围剿杨、彭二部。于是,果敢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1967年初,杨振勋也率原土司部分武装从泰国返回果敢,加入彭家声的反政府行列。与此同时,杨振业则率部向政府军投降,反戈一击,同政府军围攻杨振勋和彭家声。结果杨振勋败走,彭家声则被迫率部退入中国境内,接受缅共领导。其部队经过训练,改编为缅共人民军果敢一支队,彭家声任支队长。从此,果敢进入了新时期,转而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果敢县。此后,彭家声的部队成为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的主力之一,彭家声的官也越做越大, 20世纪 80年代初已官至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 20世纪 80年代末期,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下,缅共及其所领导的武装斗争也走到了尽头。 1989年 3月 11日,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伙同彭家富、杨茂良、刘国喜、赵启源、李忠祥等东北军区高级军官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 (简称果敢同盟军 )。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杨茂良任副司令兼参谋长。3月 31日,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和解,成为 1988年以来第一支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其辖区被中央政府划为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特区政府主席。为巩固和发展军事力量、维持生存,该部大力发展毒品产销, 20世纪 90年代末期,罂粟种植面积近 20万亩,年产鸦片约 200吨,先后发现海洛因加工厂达 1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毒、贩毒武装。 1992年 10月,果敢同盟军发生内讧,杨茂良兄弟打败彭家声兄弟,杨茂良出任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兼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声率残部 600余人投奔其女婿林明贤。1995年 10月 22日,彭家声在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支持下,对因内部分裂、力量大大削弱了的杨茂良部发动突袭成功,重新入主果敢。经过缅甸政府的协调,果敢被一分为三,彭家声、杨茂良、孟萨拉三家各霸一方。彭家声控制老街坝区和清水河一线,重新出任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和民族和平民主阵线主席;彭家富任果敢同盟军司令。 经过两次彭杨内战和一次果敢与江西 (杨茂良与孟萨拉)的争斗,现在的第一特区仅存有果敢地区,位于中缅边境南段 92—145号界碑之间,与我国的边境线长 172. 063公里,平均纵深 40公里,面积 2700平方公里,人口约 18万。该地区以汉族为主体民族 (占该地区总人口的80%以上) ,其余民族有缅、掸、崩龙、傈僳、佤、苗等。该地区的居民绝大多数人操汉语云南方言,仍然保留着“云南人 ”的风俗习惯,并于 1983年被缅甸政府正式定名为“果敢族”。 综上所述,笔者有了两点结论性的认识:第一,所谓“果敢族”,就是现今生活在缅甸果敢地区的汉族;第二,更进一步地讲,所谓“果敢族”,事实上就是缅甸华侨、华人中的“云南帮” (五)文化教育情况 现今的果敢地区,在文化生活上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之邦,各种文化的影响都可以在这里大行其道。在广播方面,整个果敢地区可以收听美国……音、亚洲……电台、台北国际之声、英国 BBC以及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地方电台的节目。 在电视方面, 1999年,果敢地区先后出现了果敢特区电视台和老街电视台,均属私人办台。果敢特区电视台建在老街澳洲娱乐城,该台除经营老街有线电视网外,还有两个频道的节目采用无线发射,功率分别为 100瓦和 50瓦,台标为果敢同盟军军旗 7个连环加中文“果敢特区电视台 ”字样;老街电视台分别建在老街双凤城和南天门山,双凤城以 100瓦发射机发送节目,台标为果敢同盟军军旗 7个连环加中文“老街电视台 ”字样,南天门山建有 50瓦和 10瓦发射机,转播老街台信号和香港卫视中文台节目。 由缅甸政府主办的缅语电视台建在老街东城,功率为 100瓦,主要转播缅甸政府办的缅语节目。老街电视台和果敢特区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是特区的政策法规、奇闻轶事、开业庆典、婚丧嫁娶以及港澳台故事片。 在果敢地区老街市,可以较为清晰地收看 2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除上述果敢特区台、老街电视台、缅甸政府办的缅语电视台外,还可以收看掸邦电视台、果敢电视台、香港卫视中文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 1台、湖南卫视、四川卫视、福建东南台、山东卫视、上海卫视等 。 果敢属全民信教的地区,绝大多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少数民族中也有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目前,整个果敢地区共有主要佛塔、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 8处 一特区和果敢县政府办有《果敢特区报 》、《果敢民族报 》、《果敢法制报 》、《果敢画报》等政府报刊,均采用中文。办报的主要技术人员许多系从我国特别是镇康、耿马等县的退休人员中招聘。 第一特区政府鼓励私人办文化,发展文化市场。近年来文化娱乐市场发展迅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管理自由化,黄、赌盛行。现有百家乐、歌舞厅、卡拉 OK厅、印刷厂、电子网吧、按摩厅、书店、音像店等上百家。 果敢现有各类学校 130多所,在校学生近 2万人。所有学校均由特区政府牵头发动地方商人和民众捐资开办,属民办教育。教育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费 (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最高的为每学年 700元人民币,最低的为每学年 150元)、摊派、捐赠等。教师工资有薪给制和食物加现金制两种,经济发达地区以薪给制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以食物加现金制为主。 教师有近 95%以上从我国 (主要是临沧地区)招聘。被聘教师中有退休教师,有近几年自费毕业的师范类学生,还有部分是来自我国的打工者中有一定学识的人员。教学用语和教材文种基本上为汉语和中文。果敢曾一度使用过南洋版和台湾版中文教材,现基本上使用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制教材,只是从中国聘请了几位较有经验和学识的退休教师进行简单修编,再重新印制发给各学校使用。 近一两年来,果敢已开始直接从我国引进教材。学校课程设置为: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尺牍、体育、音乐、美术等。各中、小学还特别重视文艺宣传教育 果敢地区的汉族主要系由六次大的移民浪潮所带来: 一是追随南明皇帝朱由榔逃缅并流落该地的明末官兵的后裔 二是因留恋这片土地而落地生根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些马帮商贾 三是明末迁居大理,清初又由大理迁居果敢并成为果敢第一代土司的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人杨高学的后裔 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民党远征军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中被打散而流落此地定居的国民党老兵 五是在缅共统治时期入缅参加缅共的中国知青及其他人员 六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此地的中国移民。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汉人按籍贯来讲比较复杂,就老一代移民来讲,除人数居多的云南人外,还有来自四川、贵州、江苏、湖南、湖北、辽宁、浙江、江西等地的人。例如,生长在果敢并在果敢发迹的一代大毒枭罗星汉的祖籍就是江苏南京,到罗星汉正好是第十代 “果敢族”(或“果敢人 ”)与毗邻的我国镇康、耿马两县山水相连,双方边民同居一座山,同饮一江水,同奉一尊佛,形成了婚姻互通、教民同堂、朝夕相伴的人际关系。 其中,镇康县有2镇 (南伞、勐堆)、1乡 (勐棒)、12个村 (办)、88个自然村与果敢相连,有 9个民族跨界而居,国境线长 96. 358公里;耿马县有 2个乡镇与果敢接壤,国境线长 47. 35公里,共有 68个村民小组 11204人生活在边境沿线,仅河外乡,姊妹各居一国的,就涉及 400余户 3800多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果敢人深受中国历史、政治、经济、传统和现、当代文化的深刻影响。 果敢地区与我国毗邻的边境地区有着特殊的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里,缅甸主流社会的影响远不及中国的影响。中国人身处果敢,很少有身在异国他乡的感觉。这种关系只要你身临其境、在作为果敢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老街城内走上一遭,就会深有感触:绝大多数人的长相是中国人的长相,讲的是汉话云南方言,用的货币是人民币,看的主要是中国电视台的节目,书店里卖的是中国出版的中文书籍 (其他文种的书倒成了奇货) ,店铺的招牌绝大部分是用中文书写的,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出版的中文教材,甚至其财政的预算和结算也用人民币。总之,其与中国的联系远胜于其与缅甸的联系。可以说,与我国的关系决定着果敢的兴衰成败 缅甸政府将生活在果敢地区的华人定为“果敢族”,这就赋予了其民族学的意义,使其名正言顺地成了缅甸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缅甸政府此举意欲何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虽难以揣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将特殊地理区域内的这一特殊群体与缅甸其他地区的人数约达 60万之众的华侨、华人区别开来,使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失去对母国的依赖以及寻求母国保护的可能,以利于对他们实施管理。 因为他们与缅甸其他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一样,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地理、历史、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与中国有着天然的、斩不断的密切联系,既是反政府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又与种毒、制毒、贩毒有关,不但常常给政府制造麻烦,而且因其贩毒活动,也影响了缅甸的国际声誉,除去其华侨、华人身份,显然便于对其实施管理和治理。 但是,这却在民族学上引起了混乱,使学术界对其民族识别和民族分类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事实上,他们与生活在缅甸其他地区的众多华侨、华人一样,都是汉族,而将原本是同一个民族的人划分成两个民族 (即“华侨、华人 ”和“果敢族”) ,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公认的人种学和民族学的原理。事实上,所谓“果敢族”,只是华侨、华人中的一个按籍贯划分的帮派,如潮州帮、广肇帮、福建帮、海南帮等。因此,可以称他们为缅甸华侨、华人中的“云南帮 ”(他们中绝大多数属云南籍) 引自 《缅甸的“果敢族”:族称、来历 、状况及跨国互动》 王士录,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昆明 本文系笔者在临沧地区 (已于 2003年 1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地级临沧市 ———编者注)、耿马县、耿马县孟定镇、镇康县、镇康县南伞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赴缅甸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在此,谨对为本次考察提供了直接和间接帮助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