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头发的奇闻故事,洗头发的奇闻故事有哪些 2024-10-14 06:41:17 0 0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什么奇闻趣事?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 1、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好汉呢!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尔后象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传说,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担任杭州钱塘县郡官职的施耐庵,不愿巴结权贵,更不愿搜刮百姓,毅然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回到老家苏州隐居。他一面设立私塾教书谋生,一面便着手创作《水浒传》。 2、一天,有个姓罗的商人,因仰慕施耐庵的情操和才学,特地从家乡山西太原将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教。施耐庵有一个怪脾气,他接收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决不是有钱就来者不拒。对每个要求入学的少年儿童,他总要考查一番,以定取舍。 且说施耐庵打量了一下罗贯中,见他约有十四岁模样,生得眉清目秀,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已有三分欢喜。可心里思忖着,不知他肚里有没有货色,便口吟一首词,作为考题,叫他回答:“云落不因夫雨,吹残岂藉东风。结成一朵自然红,费尽功夫怎种?有蕊难藏粉蝶,生花不惹游蜂。夜阑人静画堂中,曾伴玉人春梦。” ?? 罗贯中听罢,微微一笑,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此词的词意岂能不知? 他本想迳直说出这是首咏物词,但又怕施老先生怪他过于锋芒外露,话到嘴边又回喉咙,拱拱手,转口笑道:“尊敬的老师,学生也献上一两句诗,就以此作为答案,望先生裁决。”说完,朗声吟咏道:“白蛇游过清水塘,一朵莲岸上。” 施耐庵听,连连喝彩:“好好好,孺子不可欺,孺子大可教!” 他俩这么诗来词往,说话十分投机,倒把那位冷落在一旁的罗父搞得呆若木鸡,他惊疑地询问儿子:“中儿,你们在搞什么名堂啊?” 罗贯中只得答道:“施先生考我一个词谜,叫我说出谜底。” “什么谜底呢?” “我作了两句诗,暗指了那东西。” 罗贯中朝画堂书案上那盏搁放着白色灯芯草的油碟一指。 “油灯?”罗父更为惊疑了。 施耐庵朗声大笑,连声说:“令郎聪颖非凡,灵巧绝伦,我决定收下他作我的徒弟。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罗贯中也成了一位文坛大家,像他的老师写出《水浒传》一样,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三国演义》。 奇闻趣事野史秘闻? 奇闻趣事:通常是指惊奇动听的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人们对奇怪的事或有趣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理。 野史秘闻:一般是指流传在民间的传闻,其中不乏有真实的历史事实,但也有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虚伪的传闻。 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奇闻趣事有什么? 答: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 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 在此期间,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云林洗梧的典故? 说起洗桐故事,大家一定会想起“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倪瓒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人称“倪高士”。加之个性迂 阔,怪癖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逸闻、 趣闻。洁癖,就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大癖,“洗桐”故事即由其洁癖而来。 倪瓒(1301年至1374年)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折带皴技法,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有《水竹居图》《幽涧寒松图》《怪石丛篁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据明王锜《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说:一次有客人畅谈忘返,不得已在倪瓒家留宿,倪瓒很不情愿,担心客人弄脏客房,所以辗转反侧,难以酣睡。由于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猜想客人必定吐痰,所以天一亮立马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遍各个角落也没有找到痰迹,又担心主人打骂,于是谎说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倪瓒就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由于反复擦洗,以致于后来把树皮也洗烂了,树木也因此枯死。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