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闻故事-中医奇闻故事大全

世界上最长寿的李青云活多少岁?

历史上留有文字记述的年寿最高者,当数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

  李庆远是位传奇人物,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于民国24年(1935年),终年257岁。因为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生术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在200多岁的高龄时,其言行举止仍如同壮年,所以被人们誉为“神仙”。

  李庆远原籍云南省,又名李青云,90多岁到四川开县定居,一生娶过24任妻子,膝下子孙满堂。

  民国十六年(1927),李青云应四川军阀杨森的邀请去万县传授养身之道。杨森对李敬若上宾,为李特制全身新衣,请照相馆照相放大陈列在橱窗里,标明“开县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肖相,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一时之间省内各报竞相作为奇闻报道,轰动全川。因李讲不出养身奥秘,不久即送返开县。民国二十年(1931)《万州日报》九月十五日又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已于前晚由陈家场到万,住李家花园。老人系应王师长之邀到万的……”

  在李庆远250岁那年,他的同乡、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先生专程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李庆远兴致勃勃,引经据内典,对养生术作了长篇宏论,既谈个人的养生实践,又论古今养生有道与无道的经验与教训,被刘成勋先生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为《自述》一文,留存后世,至今仍为养生名著。

  刘成勋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在《自述》一文中,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上、中、下焦)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李庆远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他还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一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他根据古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

  李庆远在讲到自己的养生经验时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生的准则和关键。”

  他还讲到生活细节的注意事项。他提出,凡细小之事,人们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伤身。他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至极,即可亡身。所以,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吸;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刘继兴)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长寿的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

何首乌的藤和籽(开花后结的籽)有没有药用功效?

何首乌的块根是滋补良药。据说,长成人形的块根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但世间人形何首乌常有,长生不老之人却一个也未见。人形何首乌是植物器官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现象。这种首乌的块根形似一个小人儿,有头脸,有手脚,还有的长有“乳房”和“生殖器”,更为奇妙的是,有时一挖就是一男一女的一对人形块根。这样的块根在各地不断被发现,常当成奇闻刊登在报刊、杂志上。有人说,人形何首乌的成因是在块根幼嫩时用人形的模子罩住,再种入地下,经若干年的生长,块根遂长成人形。但也有人说,人形首乌大多体态自然,块根表面生有不少细根,不像是人为所致。因此,它的成因还有赖人们去进一步研究。 关于何首乌的传说还有很多,其名字的来历就有好几种说法,但大多与服用后能使人乌发驻颜有关。中医说“发为血之余”,又说“肾其华在发”,指的都是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血液的濡润和肾中精气的充养有关。何首乌经炮制后,药性微温,味甘涩,既补肝肾,又益精血,且不寒不燥,实为乌发之良品。著名方剂“七宝美髯丹”就是以何首乌为主药,配伍枸杞、菟丝子、当归、茯苓、牛膝、补骨脂六味中药,不仅对血虚精亏引起的须发早白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还能治疗肾虚引起的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及遗精滑泄等证,至今仍然沿用。 未经炮制的生首乌能解毒、润肠。用生首乌20克煎水内服可治疗便秘,外洗可治疗瘰疬、疖子、疔疮肿毒、皮肤瘙痒等外科疾病。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