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奇闻,怎么评价新闻栏目《传奇故事》

一、唐传奇里都有什么故事

1、《任氏传》

《任氏传》是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撰写的一篇传奇。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借狐仙写人、写现实生活的作品。

文章描写一个由狐狸幻化的女子任氏忠于爱情、不畏强暴的故事,一反以往狐妖鬼魅害人的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多情的狐精形象,具有反封建意义。

情节曲折生动,丰富完整;细节描写逼真传神,富于生活气息;烘托、映衬手法运用极为出色。

2、《柳毅传》

《柳毅传》是唐代文学家李朝威创作的一篇传奇。文章写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即令之与龙女成婚。

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几番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3、《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是唐代文学家蒋防创作的一篇传奇。这篇传奇描述的是陇西书生李益和长安名妓霍小玉凄楚动人的爱情悲剧。

长安名妓霍小玉,爱上了文人李益,与李益海誓山盟定情以后,李益中了进士,步入宦途。聪明有才的霍小玉明知她与李益的爱情结局不会圆满,向李益提出,请他给她一段时间,以尽毕生之爱,然后她遁空门,任凭李益另觅新欢。

可是李益这个负心汉连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她,另选富贵人家女,并避不见她。霍小玉绝望后恹恹成病,竟不起。后李益因小玉冤魂作祟,三娶皆不谐,终生不得安宁。

4、《李娃传》

《李娃传》是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所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成书于唐代,收录于《太平广记》。

作品中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其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其他传奇作品显得丰富既有承接又有变化。

5、《莺莺传》

《莺莺传》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

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他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

全文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充满了一种诗意美,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佳作。

二、怎么评价新闻栏目《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是江西卫视打造的一档关乎民生问题的新闻节目,自2005年开播以来,受到广大民众关注及欢迎,收视率一路飙升,也是迄今为止,播出时间最长的节目之一。《传奇故事》以讲故事口吻叙说真实民间新闻,不仅通俗易懂,事件真实度更具有说服力,因而极易与群众产生共鸣。节目主持人通过亲和口吻发出发,以及埋下层层包袱,刺激观众窥探事件后续发展,通过节目先后犀利准确评语结论,反应社会乱象,道出人生真理,从而传递社会正能量意识,是一挡实实在在讨论民生问题矛盾的良心节目。

民生问题向来都备受关注,有关于民生题材的节目自然容易受到追捧。节目对象定位在老百姓身上,百姓生活千姿百态,所面临问题矛盾颇多,这也保证了节目题材的丰富性,直视社会问题,节目内容多样化,包含各种我们所见或没有见过的,可谓是包罗万象。其中有社会光鲜亮丽之事,亦有社会黑暗事件、人性丑陋之嘴脸,从而保证了该节目的受众范围之广阔,上到老人,下到有思想认知青少年,都可成为节目忠实粉丝。

其实早在多年之前《传奇故事》原名为《传奇》,而后改名为《传奇故事》,节目名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深意,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社会群体亦会发生各种奇葩事件,更有解不开的谜团,每日上演着一个个传奇故事。先前节目主要以传奇为主,之后“故事”两字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一挡新闻类节目,节目新意在于讲故事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新闻故事化”。在许多人看来新闻或许是枯燥无趣的,但《传奇故事》却是例外,以缓慢节奏讲述每一个新闻,且每一期重点讲述个别新闻,在尊重事件真实度基础之上进行相对应改编,以故事形式播出,更易使人接受,久而久之,听故事成为一种习惯。

《传奇故事》讲故事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善于利用讲述与采访相关人士为主要切入点,在故事编排过程中,巧妙利用各种插叙、倒叙等手法,使节目看上去更加活泼。除此之外,讲故事的成功点还在于节目组为观众埋下的层层包袱,多次利用疑问句、反问句方式“诱惑”观众,激发人们得知真相欲望,这样的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深抓人心。

提及《传奇故事》便不得不说起主持人金飞了,着装朴素整洁,与新闻节目类型相契合,带着一副眼镜,看起来非常书气有涵养,重要的是他主持功底深厚,三观极正。金飞主持口吻亦强亦弱,善于在第一人称与故事当事人角度阐述故事,多种形态下他自由切换,有较高职业素养。

每一档节目都有其主旨,且表达中心大意方式各不相同,而《传奇故事》中表露主旨方式极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有看过节目的伙伴们会发现,节目开篇主持人通常会抛出有关事件的大概主旨,到节目期间,主持人金飞会根据案件发展做出相对应感慨,节目最后金飞会针对此事发表感言,也就是“评语”。其中有对当事人的惋惜叹息,也有大胆斥责,有同情有伤感有感恩等等,针对每一出事件做出总结,并告诫众多社会群体面对同样事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也顺势传播了满满的正能量。

总而言之,《传奇故事》能够在众多节目中屹立于不倒之地的因素有许多,能够脉络清晰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更值得观众支持,同时希望大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不只是听故事,而是可以从中悟出一定人生意义,避免一些不好事情发生。

三、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有什么

奇闻怪事是国内奇异类最大的分享平台。网页一直保持着简单、清爽、便利的风格,并从专业、规模、功能、视觉四大方面要求出发,以稳定、快速、丰富这些优点使得奇闻怪事在同类站中起到了引导和楷模作用,并通过良好的口碑在广大奇异爱好者中传阅。那么说到“奇闻怪事”,那就不得不谈谈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了。

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有什么

中国古代记录奇闻怪谈的小说多了去了,我在这里列举一二,仅供参考。(按年代排名)

《山海经》、《淮南子》、屈原的《楚辞》、列寇的《列子》、庄周的《庄子》、《绎史》、《诗经》……(先秦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是指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外国人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中国神话是很丰富的,但因为是口耳相传,许多已经失传。今天所见到的,多是以上文献里的零星资料。)

干宝的《搜神记》、东方朔(托名)的《神异经》和《十州记》、班固(托名)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曹丕(旧题)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陶潜(托名)的《搜神后记》、晋王嘉的《拾遗记》、宋东阳无疑的《齐谐记》、宋刘义的《幽冥录》、齐王琰的《冥祥记》、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可分志怪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数量很多,但大多已散佚,现存三十余种。它们记述神仙方术、鬼怪巫妖、殊方异物、佛教灵异等非现实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些野史轶闻和民间传说,充满着新奇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干将莫邪》、《宋定伯》、《李寄》等流传甚广的故事)

王度的《古镜记》、佚名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沈既济的《枕中记》和《任氏传》、陈玄佑的《离魂记》、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白行简的《三梦记》、薛调的《无双传》……(以上为隋唐时期作品。这个时期特别是唐代,由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发展出了传奇小说。大部分都是写奇闻怪事的,所以后世将这个时期的小说统称为“传奇”。)

宋慈《洗冤录》、李昉的《太平广记》……(此为宋朝话本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邓志谟的《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和《萨真人咒枣记》、余象斗的《南游记》和《北游记》、吴元泰的《东游记》、杨志和的《西游记》(区别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与以上三部游记合称《四游记》)、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沈孟柈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即《济公传》),董说的《西游补》……(以上为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继《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还有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曲)、凌蒙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上还是明代小说,不过是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神怪名作,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以上为清朝的小说。)

古代书籍的形态有哪几种

古代的书籍的形态主要有:简策、金刻、石刻、兽皮、缣帛、纸书(雕版与活字印刷)

首先介绍简册、金刻、石刻、缣帛

按出现的先后,先有简策,再有金刻、石刻,接着有了缣帛,最后有了纸张。这几种形态都有了书籍的特征和功能。

①简册:也称“简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简就是一个竹片,类似书籍一页,一般能写一行汉字,“策”是用线或牛皮将多片竹片编连起来成为一册,在甲骨文里,“册”的象形字,就是把许多竹片连接起来,,象今天的一本书。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纬编”,所以有个成语叫“纬编三绝”。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因为《尚书》里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文字记载,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考古发现予以证实。简策难以保存,所以,商代的简策未能传下来。简的尺寸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简的书写方法,初为漆书,即用漆在竹简上书写。以后改用石墨,后来秦国蒙恬发明了毛笔。秦以后有用毛笔书写简策的。简策书籍最大的缺点是量大笨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阅读公文150斤,这是因为简策所写的公文,一片竹片只能写几个字,大量竹片捆成一册,量大体重,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有一些大臣写公文要有两个大汉抬着入宫,可见简策作为文章作为载体很不方便。比如,汉武帝时,文人东方塑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三千竹片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了宫。

②金刻、石刻:金刻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从周代到汉代钟鼎等,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周代金文内容多为有关宣扬周王功绩、纪念祖先业绩、记载重要事件的,也就是说一般性的事情是不值得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周代的铭文最长的有500字,史料价值很高,战国以后的金刻内容多为督造者,铸工和年月等,很少有长扁巨制。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以碑文当作书籍是流传甚广的形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十块石鼓文。在十块石鼓形石头上,用大篆分刻着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记述秦国君的游猎情况。其时代是春秋时代秦国刻的。这十块石鼓文是唐初在陕西宝鸡出土的。历来都很推重其书法。现在其中一石已磨灭,其余九块也有残缺。这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以后历代都有石刻。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汉代王莽命甄丰摹古文《周易》《尚书》《左传》刻于石,开石经之先河。以后历代都有石经,都把经典著作刻于世上。石经的价值主要有:一是汉、魏、唐石经,因当时无雕版,所据古文赖以传后,所以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校订经典之依据。二是唐代发明传拓的方法,拓墨之后,便可将纸联成卷轴,成为当时通行的书籍。(字帖)历代石刻的精华珍品在西安碑林。《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博物馆。

③缣帛(jiānbó):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在发明纸以前,常在缣帛上写字,称帛书。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缣帛与竹片是同时并存的。竹简可以刮削修改,常作为书的初稿,而缣帛写字不易修改,所以往往作为书的定本。另外,皇帝的重要文书往往用缣帛,而臣民的一般文书往往用竹木。东汉以后,帛书广泛使用,以后历代往往用缣帛书写重要的文书,缣帛的优点是便于裁剪、轻便,缺点是太贵,造价高。

④纸书:根据考古的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人们开始用纸写字,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而且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到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还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史书记载,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后,时人多爱抄录,左思《三都赋》写就京,师豪贵竟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纸张、书籍的装订也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唐以前是卷轴,唐以后出现了折叠,后来才有了散页装订(竖排版),唐至清代,折叠制与散页装订制(线装)是主要装订形式,比如,你能见到的明清奏折(折叠)和线装本古书(积成册),明清的公文称奏折,是因为他们是折叠成卷的。

雕版与活字印刷

雕版又叫刻板,在木板或金属板上刻上文字或图形,使之成为印刷用的底版。再在底版上着墨印刷。这种技术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印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实物。唐至五代,雕版印刷极为盛行,形成了官刻、坊刻、民刻并行的盛况。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的毕升,他在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用火烧以后,便成了陶字。另在有铁框的铁板上,均匀的涂上油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按需要排列在铁板上,加热使黏合剂熔化,再用另一块平铁板把字压平。冷却后泥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施墨即可印刷。用火略烤,有可取下活字,以备后用。后来他又创造了木活字。活字印刷书在明代渐成规模,当时流行铜活字,也有铅活字,中国印刷书的发明和改进开创了书籍的历史纪元,以后传到世界各地。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