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10奇闻亩良田-古代良田百亩 2024-10-16 05:08:43 0 0 定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定州主要有以下几个好玩的地方,非常的迷人,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定州市,它是河北省辖县级市,由保定市代管。 定州贡院 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重修,为科举取士场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发现的石碑为大理石材质,宽80厘米,高200厘米,厚25厘米,碑文《重修贡院碑记》1030余字,由道光十八年定州知州王仲槐楷书撰写。 定州塔 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 原名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从京广铁路乘坐火车,或从京石高速公路乘坐汽车,都可遥看它那高耸入云的雄姿。据史料记载,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开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1年,隋朝开皇16年将七帝寺改为正解寺,到唐代天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为开元寺。河北民间将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也有华北四宝之说指的是:“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定州文庙 坐落在河北省定州市刀枪街,是河北省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定州文庙后存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北面有东、中、西三个相邻的院落,其主要建筑包括中院的大成殿、东庑、西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东院的崇圣祠、魁星阁,西院的明伦堂、大门、仪门,南院为节孝祠,建筑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 定州古城 位于保定西南50公里处,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商周以来,定州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定州八景 是指开元寺塔、众春园庶、雪浪寒斋、中山后圃、平山胜迹、西溪玩月、唐水秋风、续阅古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遗迹、风光景物、奇闻轶事、神话传说。“八景”名称文雅,富有诗意,而几经锤炼,约定俗成,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定州八景系清代康熙年间,知州黄开运根据定州实际所罗列,并载入定州旧志。 定州中山公园 位于定州市城区中心偏南方,北临中山中路,东起明月南街,南至中兴路,西延中兴棉纺厂。以绿地为主,突出水体特征;综合考虑生态、景观、功能、文化四大要素;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自然式风景园。整体风格简约、精练,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以植物造景为主。 定州市博物馆 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国家一级风险单位。定州市博物馆于1959年11月建馆,馆址在文庙。博物馆前院为定瓷专题展室,共分8个展厅,资料、窑具、壶、碗、枕、盘及新定瓷展厅等。陈列文物300余件,以实物、资料系统的展示了定瓷烧造及发展演变过程。新定瓷展厅内的新定瓷为河北工艺美术瓷厂仿制烧造,形态逼真,代表了新定瓷的最高水平。 南宋的婚姻制度?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 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 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 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 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 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 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 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 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 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 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 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 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 婚姻乱伦,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 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 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 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 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 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 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 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 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 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 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 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 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 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 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 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 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许,在这一点上唐朝与宋朝是有很大 的区别的. (三),废止收继婚 宋代社会重伦理,还有一点重要的表现是"废止收继婚".收继婚指的是儿子在 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妾,弟弟在哥哥死后娶寡嫂为妻,哥哥在弟弟死后娶弟媳为妻. 当然,这是原始社会群婚习俗的残留,有着防止家庭财产不分散,劳力不外流的用 意.这种风俗风行于某些地区,与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可以节省一笔嫁 娶费用等情况有关.然这一婚姻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遭到了人们了指责,被轻蔑 的称为"蒸报",并采取了"叔嫂不通问"[11]一类的防范措施.到了汉代,法律明 文禁止收继婚,倘若违犯,便属于"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12]魏晋南 北朝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经"不书禁国人不听报嫂".[13]可是在实际生活 中,收继婚未见其止.就汉代而论,燕王刘定国,江都王刘建,南利侯刘宝无不与 其父亲"争妻".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最负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炀帝.当隋 文帝弥留之际,"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陈氏"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 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从心,文帝 死的当天晚上,陈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后,"容仪婉嫕"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 炀帝所蒸".[14] 禁止收继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经相当严密.但是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法 律的有关规定相差很远.最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继了 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尽人皆知的武则天14岁时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 宗在其父死后,居然把武则天封为昭仪,最后武则天还坐了皇后的位置.可在宋代, 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虽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社会舆论之强 烈,绝非唐代可比.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妻则娶不正".抨 击唐太宗"其恶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证据之一,并由此发出浩叹:"唐 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15] 与前代情况不同,宋代最高统治者绝无收继婚后母,寡嫂之例.皇亲国戚并不 享有突破这一婚姻禁忌的特权.如仁宗时,洪州别架王蒙正"与其父婢霍私通", 尽管他是真宗刘后的哥哥刘美的亲家,而霍氏又并非他父亲的妻妾,仅仅是侍婢而 已.可是,朝廷发现此事,立即作为要案,进行严肃处理.不仅王蒙正本人被"除 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而且他的女儿和亲属也受到株连.又如,孝宋时, 徽宋郑后的侄子,保信军节度使郑藻"娶嫂".[16]这一奇闻一经传出,满朝大臣莫 不惊诧,纷纷上书弹劾.因此,在宋朝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 一股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而正是这样,宋代社会才会出现了"事继母孝","事 寡嫂谨"的美德. 上述种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响,对后世的婚姻习俗也都产生了不忽视的影 响.在今天,汉族居住的地区,异辈婚早已成为历史,而收继婚也仅局部地存在于 某些边远地区,并被看成是"奇俗".我想,这些改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的话,大 多与宋朝的严格禁止有很到的关系吧! (四),寡妇再嫁问题 在本文刚开头时,曾说过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讲 的是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样的 情况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认为不守妇道.而每 当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时.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 不可再嫁.虽然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由来已久.从总体上说,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已 无疑是封建礼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不过,礼教束缚毕竟有个由松而紧的发展过 程,贞节观念终究有着从宽到严的前后演变.问题在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何在 人们通常把它确定在唐宋之际:认为唐代礼教束缚不严,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而其 主要依据是:唐代妇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极少;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宋代不许; 唐代社会舆论并不谴责妇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贞节.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 进一步的推敲. (五),榜下择婿 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来就认为,只有习武之人 才能威胁到赵家天下,而习文之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他大量重 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担任,就连武官也用文人担任.这样可以说宋朝是文人的 天下,是读书人得志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宋代社会文人辈出的原因.而宋代婚 姻的"榜下择婿"就与这些文人有关. 以上说过,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 以说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前代更 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过了科考便可平步青云.而宋代所谓的"贤才","良婿", 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举的进士,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 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 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 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十分抢手.有时, . (六),婚嫁失时 宋代出现了结婚年龄增大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多 多少少对其有些影响.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使读书人都把考中科举作为自己 的目标.读书人都讲"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只有考中了进士,便什么都有了. 即如宋真宗写的这首诗一样:"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 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 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就造成了许多男子"壮年未 娶".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