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人相关的奇闻故事,和名人相关的奇闻故事有哪些 2024-10-16 07:32:38 0 0 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奇闻趣事有什么? 答: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 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 在此期间,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有哪些有趣的历史野史? 史分正史与野史。 正史叙千古历尘,王朝兴衰,往来得失。 野史为史之余,或对事件戏说,或者传闻名人逸事,让民众喜闻乐见,饭后茶余,添一乐事。 王侯将相,达官贵人载于史册,百世留名。然而人生际遇与人之性情又与我们贩夫走卒何异。传些逸事趣闻,走入寻常百姓家,贴近生活,老百姓也乐于信这些。其中穿插些风云际会,因果报应,也是劳苦大众的一种寄托所在。 看看三言二拍里面就有很多有趣的说法,还有散落民间,全国各地的野史传闻数不胜数,都与当地名人有关。在当今旅游兴旺的时候,在加上些穿凿附会,倒也成了一桩桩悬案。 盛于宋元明的词话杂剧,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已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俗语流传不衰,头条上热传的寒窑赋,道出人生世情,也为众多网友喜爱。 个人喜爱增广贤文,其中谚语颇值玩味,可以看看,每一条谚语背后都有段动人故事。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年间,作者是当时的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许多大师级的人物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先生也把《世说新语》当作“中国人的风流宝鉴”,而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他在写给傅聪的信里说:“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 故事一 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文: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解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故事二 原文:王戎为待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译文:王戎作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笺布(一种质地细密、价格昂贵的上等布料),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还是给他写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 解读:拒绝对方不见得就要让两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你完全能够以一个宽厚包容的姿态对别人说“不”,这就是交往的艺术。生活中的利诱很多,但你要清楚哪些是你该坚守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为一时的所得付出高昂的代价。王戎拒绝了刘肇的笺布,到刘肇日后东窗事发时,他也因此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 故事三 原文: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译文: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解读: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故事四 原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翼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干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译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上任职,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被他构陷,唯独庾子嵩(庾敳)超然世外,因此没有把柄可供刘庆孙利用。后来因为他生性节俭而家中富裕,于是有人劝说太傅,让他向庾子嵩借一千万钱,希望庾子嵩能够因为吝惜钱财而拒绝他们,这样就可以乘机构陷。太傅于是趁众人在座时,向庾子嵩借钱。庾子嵩当时已经喝醉,浑身无力,头巾掉在桌子上。庾子嵩一边将头靠近头巾,一边缓缓地回答说:“我家里确实有两三千万,随便你拿。” 刘庆孙听完,心服口服。后来有人跟庾子嵩提起这件事,庾顫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解读:用卑劣的想法去揣度正人君子,刘庆孙的做法实在可笑。而我们也不得不说,在一个构陷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千万不要予人把柄。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愧于心,堂堂正正做人,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五 原文: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译文:王导的主簿想要检查幕僚的办公情况,王导对主簿说:“如果我想和你交往,没必要知道你桌子上都有什么文书。” 解读:为人处事都讲究一个度,予人空间,对你我都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建立互信的基本原则之一,两个人如果连互信都没有,何谈交情? 故事六 原文:许侍中、顾司空惧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哈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眠处。” 译文:许璪(即许侍中)和顾和(即顾司空)都是王导府上的从事,当时已经很受器重和赏识,受到王导相同的礼遇。两人曾经在夜里前往丞相府参加宴会作乐嬉戏,欢畅之极。夜深了,丞相让两人到自己的帐中睡觉过夜。顾和辗转难眠,直到清晨也没有睡着,许璪却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丞相对诸位宾客说:“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解读:从故事看来,顾和还是比不上许璪,顾和依旧有所惦记,因为他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但他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东西多于他想要的一切。而许璪呢,了无所求,活得痛快潇洒。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放得开,反而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故事七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解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谢安的“量”,可以镇住一船人的躁动,使他们不至因慌乱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可以镇住风浪的。朝野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于巨浪酣风,尽管虚实之间有所区别,但谢安的镇定自若却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变,足以应对万千的变化。 故事八 原文: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译文:戴逵(即戴公)从会稽赶往京都,谢安前往探望他,谢安本来看不起戴逵,因此只和他讨论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戴逵竟然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谈论琴艺书法,见解精妙,谢安一下子就知道了戴逵的气量。 解读:自己无疑是最清楚自己的人,别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至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但不得不说,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动摇对自己的想法,这种人很难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自己;如果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坦然面对别人的品头论足,那你就是一个有气量的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人。 故事九 原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默然无语,慢慢地转向棋局,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手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解读:淮上之战,指的就是淝水之战,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东晋以区区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书写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佳话,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谢安却从容淡定,继续若无其事地与人下棋,这种器量和气度,一般人还真是难以做到。 故事十 原文: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中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译文: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解读:王劭优于王荟,不只体现在对事对物的坦然和镇定上,也体现在敢于担当上。王荟害怕抄收牵扯到自己,所以急于躲避,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但如果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停留在服从本能的层面,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克制力,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站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和逃跑。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