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闻传奇故事大全,天下奇闻传奇故事大全视频

千山万水奇闻异事文案?

在这世界之中,千山万水,无数奇闻异事隐藏在每一个角落。有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在深山老林中徘徊,有古老的神秘遗迹在遥远的荒漠中沉睡,还有不可思议的事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

在这个充满奇幻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探险家,去揭开那些神秘的面纱,探寻隐藏在千山万水之间的奇遇和秘密。也许在某个转角,你会遇见传说中的神灵,也许在某个瞬间,你会目睹奇迹的发生。

千山万水之间,历史的尘埃沉淀下来,传说的烟雨散去,唯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神秘的奥秘永远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跟随着这些奇闻异事的轨迹,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揭开隐藏在千山万水间的秘密。

李白有哪些奇闻异事?

找了听说的一些。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很慎重,直到儿子七岁,他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们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怎么样?‘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指着院中盛开的李树,脱口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觉得果然儿子有诗才,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正是自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于是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真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当时又被称为醉圣。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见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非常气势不凡。

十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1.拉格朗日年少的时候,想当个律师,但是一去上学,就被数学迷住了。本来他根本不指望自己能当个数学家的,因为他家里是经商的,而他又是长子,将来肯定要继承家业,没有机会和时间搞数学了。

这人后来回忆的时候说:“我家里破产了,那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之一。” 总之,他家里破产了,他可以自由自在的搞数学了。19岁的时候,这位年轻人就写信给欧拉,写了自己刚刚发现的几个数学成果。欧拉相当温柔地回信鼓励了他,但是顺便告诉他,他发现的那几个结果,早就被别人发现了。

他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对分析数学的发展产生全面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欧洲最大的数学家”。

2.罗尔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代数方面,专长于丢番图方程的研究。他所处的时代正当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诞生不久,由于这一新生事物不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从而遭受多方面的非议,其中也包括罗尔,并且他是反对派中最直言不讳的一员。

1700年,在法国科学院发生了一场有关无穷小方法是否真实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罗尔认为无穷小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将导致谬误,并说:“微积分是巧妙的谬论的汇集”。瓦里格农、索弗尔等人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论。约翰.贝努利还讽刺罗尔不懂微积分。由于罗尔对此问题表现得异常激动,致使科学院不得不屡次出面干预。

直到1706年秋天,罗尔才向瓦里格农、索弗尔等人承认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充分认识到无穷小分析新方法价值。 罗尔于1691年在题为《任意次方程的一个解法的证明》的论文中指出了:在多项式方程 的两个相邻的实根之间,方程 至少有一个根。一百多年后,即1846年,尤斯托.伯拉维提斯将这一定理推广到可微函数,并把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

3. 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4. 数学魔术家沙贡塔娜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5.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6. 21世纪七大数学难题 美国的克雷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宣布了众多数学家评选的结果:对七个“千禧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 “千年大奖问题”公布以来,在世界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基本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化产生巨大推动。认识和研究“千年大奖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界的热点。不少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攻关。可以预期,“千年大奖问题”将会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7. 卡儿,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Х⒄蛊鸬搅司薮蟮淖饔谩?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儿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8. 韦 达 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年青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 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同时还发现,这是π的第一个分析表达式。 主要著有《分析法入门》、《论方程的识别与修正》、《分析五章》、《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等,由于他贡献卓著,成为十六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

9.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10. 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1942年河南十大奇闻?

1942年,此时距离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已经过去了5个年头,长沙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然而对于国内而言,条件依然是艰苦无比,甚至更加恶化,日军封锁了绝大部分交通要道,资源始终短缺。

至于河南,早在1938年,就已经成为了抗战前线,黄河决堤这里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战争难民,还有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部队,再加河水改道,这使得河南辖区内的粮食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1941年河南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遭遇旱灾,之后又接连收到蝗灾,而当时的河南地方也有意瞒报,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根据统计,河南灾情最严重的39个县,受灾人数达到了1200万人,期间有150万死于饥饿和饥荒,另外有300万人,离开了河南谋求生路,而截止到今天,全国各地省份,都有着不少河南籍贯的家庭。

根据受灾地区偃师的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灾民19万,外逃及死者难以数计。这次灾荒为60年间所罕见。”

另外一处地区巩县,则饿死1.9万人,逃荒达到了8万人,“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而榆树皮和观音土的数量,同样也是十分有限,因此人命也变得十分廉价,在美国记者白修德前往当地采访的时候,他曾经亲眼、亲耳看见听见各种荒诞的奇闻,一个母亲把自己两岁的孩子煮了吃掉,有两家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孩子,于是决定交换、一个8岁的孩子,饿得实在受不了,找打了汤恩伯的部队,部队强迫一家农民收留孩子,后续却发现这个孩子失踪,人们竟然在农民房屋坛子当中发现了幼童的骨头...甚至还有易妻而食的传说。

上面的这一段故事,让接下来所要提到的人口贩卖,似乎也不再那么罪恶,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已经没有了说服力,粮食成为了最重要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记载,在部分灾区,一个年轻妇女的售价为10斤小米,而一个能够读书认字的女孩,能够被卖到15斤,一些妇女为了家庭的安危,甚至主动卖身来换取全家的活路,他们的命运也不能自己主宰,稍微好一点,用10斤小米娶一个老婆,或者是买到大户人家当女工,差点的,或许被卖到青楼。

而在刘震云写下纪实文学《温故一九四二》当中,一个9岁的男孩,可以卖400元,4岁的却只能卖200元,因为不好养活,一条人命,也就只能值得几个红薯,从这些老照片上不难看出,不少灾民的眼中,已经是虚弱绝望。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