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奇闻故事_佛教的奇闻故事有哪些

巴米扬石窟的奇闻故事?

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为一宗教、哲学、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时,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这里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被毁的大佛

大佛被毁之前,石洞中终年居住着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僧侣,最多时可达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在多年的战乱中,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到90年代后期已是千疮百孔,佛像的头部也不复存在。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是怎样惨遭灭族的?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汉臣,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说的崔浩。他出身于北方的高门士族,以才学闻名于世。不过他有一点很特别,就是经常用天道来解释时事。所以每当国家出现异常的现象,君主们就要询问他原因,然后找解决方法。除此之外,皇帝还经常请他讲经书,讨论国事。虽说这个汉臣有些另类,但他对北魏的发展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浩其人

崔浩是现在的山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七世祖是曹魏时期的司空,曾祖是后赵的司徒右长史,祖父是后燕的黄门侍郎,父亲曾是神童,后来也一直在升官。崔浩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和学术,差不多所有的经史书籍他都看过。除此之外他还很精通玄象阴阳之术,也精通易理,毫不夸张的说他的才学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前途肯定不用担心。

崔浩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直郎,后来又转为了其他官职,因为他有真才实学,并且会很多其他人不会的东西,所以他在北魏皇帝心里的地位越来越高。不过崔浩也有不擅长和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说他不喜欢老子,因为他认为孔子曾向老子学过礼数,但老子的书籍好像一点都不重视礼数。另外他还很不信佛,不过这些对他的仕途都没什么影响,可以忽略掉。

侍奉三位皇帝

崔浩经历的第一个皇帝是拓跋珪,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变得非常多疑,精神也有些不正常。因为怕被惩罚,所以很多官员都不敢往拓跋珪身边靠,只有崔浩对他很恭敬,不敢有丝毫懈怠。不过崔浩虽然恭敬,但他不会像宦官那样去献媚取宠,所以很多人都很佩服他。拓跋珪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心里非常感慨,还下令赐粥给他喝。

因为崔浩的才华以及他的诸多表现,使得拓跋珪之后的明元、太武两位皇帝也很喜欢他。明元帝经常让崔浩给他讲授经书,还让崔浩给他讲解阴阳术数,崔浩用天道来解释时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太武帝是个多谋善断的人,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还有崔浩的一些功劳,因为是崔浩建议明元帝立他做的太子。太武帝很看重崔浩,但他身边的人却不喜欢崔浩。

崔浩的结局

虽然崔浩很厉害,但北魏政权毕竟是鲜卑贵族的政权,他们是不允许汉臣来分享权力的,所以他们会联合起来排挤汉臣。因为皇帝很喜欢崔浩,所以崔浩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打击对象。在拓跋珪时期,北魏的政权还不是很稳定,拓跋珪的性格也有些阴晴不定,崔浩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大的决策中,所以贵族们只是羡慕他,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显露出来。

到了明元帝时期,崔浩开始参与国事,那时候的崔浩可以说是崭露头脚,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到了太武帝时期,北魏的国家大事崔浩没有不参与的,皇帝对他也特别信任,后来他成了汉臣里面地位最高的人。崔浩这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隐瞒一些想法,但他的这种做法却让他得罪了不少贵族,最后终于为他招来了灾祸。

结语

崔浩最终死在了国史事件中,下令杀他的人正是太武帝,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正直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其实崔浩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个很谨慎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本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加上还有北魏贵族在中间推波助澜。崔浩作为三朝老臣,参与了北魏的很多重大决策,对于汉臣来讲这是很少见的,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他对北魏是有大贡献的。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