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奇闻小故事(中国古代名人的奇闻轶事) 2024-09-03 08:03:50 0 0 一、慈禧为什么要立溥俊为大阿哥 慈禧在帝国非常时期一个人走上前台,固然是敢做敢为的担当,但不可能长期这样下去。于是,她他就选了另一个与她关系比较近的皇室成员作法定接班人。此人名叫溥俊,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载漪与光绪一样,是老太太的侄女姑爷。也就是说,载漪的正室太太与光绪的皇后是亲姐妹。 称为“大阿哥”的法定接班人溥俊,在皇室辈份上跟光绪叫堂叔,在外戚辈份上跟光绪叫姨父。不管辈份或亲戚方面叫什么,反正都是老太太的重要关系人。老太太安排的非常精巧,等于舍了光绪这个“儿”,要了溥俊这个“孙”。她宣布:溥俊过继给她的独生子,也即已死的同治皇帝。 载漪很高兴,他用不着像醇亲王那样吓晕了,因为老太太年事已高,不再像“年轻的老寡妇”时代那么凶恶了。还有,他端王本身也有过硬的政治资本,对得起自己这个分支出皇帝的荣耀。载猗的生身父亲是奕誴,乃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被过继给?淄趺噔T剽⒆魑日p的儿子,他又被过继给瑞亲王奕志。 简单地说:名义上载漪是道光第四子、第一代瑞亲王绵忻的孙子,但本质还是道光皇帝的孙子。既与光绪同为道光一爷之孙,其支系当然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光绪二十年(1894),载漪袭封瑞郡王时还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儿:念诏书的大臣把“瑞”字给念成“端”了,或者说诏书起草时“瑞”字就误写成了“端”,因于诏书乃皇帝金口玉言,瑞郡王也就成了端郡王。 后来,人们就简称载漪为“端王”。不过,他以后没能得到由郡王升为亲王的机会。端王的儿子被立为法定接班人是变法失败后第二年(1899)的事情,十六岁的溥俊被接入皇宫大内学习,并由尚书、公爵崇绮与大学士徐桐当老师,辅导学习与观摩政务。一、有人要砍光绪的脑袋溥俊得益于“法律上的奶奶”兼亲姑姥姥的关系,当上帝国储君,引来了反对意见。 消息刚一公布,以商界巨子身份任官方候补知府的经元善就联系一千多名支持变法的人士和新派商人,在上海给中央政府发电报,要求收回确立溥俊为接班人的成命,为光绪皇帝确立后嗣即选定过继的儿子。联名上书的人中有蔡元培与黄炎培,此二人在民国时代成为顶尖级名人。 经元善的电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慈禧不得不利用政变抓人与杀人的余威,来对付首倡者经元善。她下诏要求“严捕”经元善并抄了他的家产。经元善如康梁二位一样,远走他乡。没有外国兵舰接应,经元善一个人逃到葡萄牙治下的澳门去了。帝国通过外交途径屡次与澳葡当局交涉,对方置之不理。 加上此前康有为借英兵舰避走日本,慈禧对外国人的不满越来越大。而后一个细节终于使矛盾激化。载漪不太关心外国人对康有为与经元善的保护,损害了帝国威严的事实,他反倒希望借助外国人的力量,让儿子接班的事情得到国际上的合法性。因此,他就派人到各国驻清使馆去游说,让大使们前来祝贺,祝贺帝国有了接班人。 但是,西方各国对慈禧消灭变法、擅立储君的决策并不认同,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性意见。这让载漪愤怒无比。正巧赶上民间有一种叫“义和拳”的组织大为兴盛,他们的目标是反对洋人在帝国的存在,声称:光绪皇帝效法外国人搞变法,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载漪把情况向老太太做了汇报,老太太决定利用这支民间力量来打击外国人。 这一决策得到了朝廷重臣赵舒翘、刚毅、徐桐等人的支持,因此义和拳组织很快获得了合法化地位。义和拳得到了朝廷重臣的大力支持,也就放胆公布他们的对内政策,说是“要砍下一龙二虎的脑袋”。一龙,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奕?梁屠詈枵隆:罅饺私砸蛑靼煅笪穸涣腥肓丝惩返哪勘辍5比唬遣豢赡芸沉斯庑鞯哪源暇顾故堑酃迳系淖罡咄持握摺2还庖挥秀V泄忱穹ǖ拿锸泳醯男形∈枪庑鞅浞ㄊ彼档乃胧裆形垂低ǖ那榭龅淖詈蠓从场?朝廷为是否主动与外国人开战即包围外国使馆、杀掉公使之策,进行过两次激烈的辩论。 载漪、赵舒翘、刚毅、徐桐等人主战,光绪皇帝作为参加会议的一员打破了被幽禁以来的沉默,他说:“挑起事端,很可能招致亡国。”他的建议很快被反对的声浪所淹没。主战派调门很高,但也很难压服主和派。连原来反对光绪变法的大臣王文韶也发表意见说:“我国财力不济,打不过人家,请太后三思而行。 ”那么滑的老油子都主张尽量不战,说明这场争论已事关国家命运。立山,那位让慈禧一打一拉而笼络住的内务府大臣,一直被老太太认为是关键时候会和她站在一条线上的人。她希望立山发言,支持载漪,但立山一反常态,说:“义和拳的成员并不像主和大臣们所说的那样是匪徒,但是他们的法术多不奏效。 ”话很软,但软钉子有弹性,把载漪弄得十分尴尬,一气急下,无凭无据地指责立山与洋人暗中勾结,背叛国家。就是因为载漪这一指责,立山很快丢了命,几位主和大臣被砍了头。被砍头的大臣中有一位叫许景澄的,他的官级是从二品,曾以礼部侍郎之职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 朝廷大论战时,他是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与全国的管学大臣(相当于教育部的正部长)。他和光绪两人相对而泣,场面感人,几乎不像名义上的君臣而是一对遭难的好朋友。光绪对拳民要砍他的头传言很悲伤,这种悲伤并不是出于恐惧,他拉着许景澄的手说:“我一个死人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国家将走向何方?人民将面临什么?我不敢想呀!”许景澄拉着光绪的衣襟放声大哭,说不出话来。慈禧高声喝斥:“你许景澄还知道君臣之间的礼节不?!”二、儿子骗老子上吊众所周知,慈禧太后的主战政策遭到了严重失败。她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出逃,也即国内的政治避难。 当时,战胜者八国联军还传出话来,要追究她老人家的责任。她老人家虽然是仓皇出逃,但一稳住神来处理国政,照旧有手腕。她决定往主战的大臣身上推责任。徐桐在慈禧推卸责任追究主战派官员的责任时,被判了“弃市”之刑——砍了头,尸体扔在市面上。但是,老家伙已经死了,这个刑罚就没法执行。 他是怎么死的呢?让儿子徐承煜骗死的。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慈禧逃跑没带他,再说,他已八十二岁高龄也跑不动了。或者说,即使跑出北京,或许连太原都到不了,就得死在半路上。面对惊慌失措的老爹,徐承煜说:“爹呀,你支持义和拳,洋鬼子来了必然杀你。 你自杀殉国吧,儿子我跟你一起走。”老家伙听了儿子的话,上吊死了。而徐承煜个坏蛋见老爹中计,一个人溜了。但是,他没跑多远,就让日本人给抓住了。按照国际公约,八国联军没权杀中国大臣,就把他交给北京的顺天府。被本国政府羁押后,他就干等判决了。第二年(1901)正月,判决下来了,死刑。 砍头。与他一同被砍头的还有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启秀。在发生重大变故之前,准确地说,是在他与启秀一同被日军抓获,并交顺天府羁押,得到朝廷将他俩同时革职命令之前,他还是从二品的侍郎。现在曾任从一品尚书与从二品侍郎的两位大员,都得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付出代价。 启秀是位不得了的人物,很受徐桐重视。要不是发生了庚子困难,他接替徐桐出任帝国宰相是没问题的,因为徐桐已经向太后建议,说自己年岁已高,保举启秀来接替自己的职务。两人的死刑执行也是一项外交活动:判决书由中国方面出,行刑则由日本方面具体负责。 日本人很规矩按,中国的传统给两位将押赴刑场的死刑犯备酒菜。喝完断头酒,启秀神色自如,他也感谢皇太后判决他的死刑。并称:“过来发生的事确实令人后悔,但我还是愿担责任。”日本人对他二人很客气,给备了轿子,不似中国处决犯罪高官那样,把他们装在木笼囚车里面押赴刑场。 徐承煜的有现则完全相反,大呼冤枉,说自己不该死,又大骂洋人害了他。在坐轿前住刑场的路上,他已经吓得昏死过去,而后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下被砍了头。启秀呢,从容面对,使得监刑的日军军官对他非常尊重,到了刑场,亲自给他打起轿帘,请他出来……观刑的北京人见了徐承煜的熊样子,无不讥笑他胆小如鼠,更讥他骗死老爹,自己也没落到好下场。 人们也难以忘记:仅仅在五个月前,正是身为刑部侍郎的徐承煜亲自监刑,看着主和派许景澄与袁昶被砍了头。在行刑之前,徐承煜还耍了一把威风,大声呵斥:“你俩,脱了官衣、摘了官帽!”许景澄顶了他几句:“我俩是奉旨被处死,但没奉旨被免职。更何况,犯罪官员就刑,按规定得让穿戴整齐。 你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官,连这点都不知道?!”徐承煜听罢此言,满脸通红。袁昶有些不服:“我俩死就死了。但是,我们究竟犯了什么罪,受如此的刑罚?”徐承煜又来精神儿了,反驳说:“这是什么地方?是刑场!还容得你辩解?你犯了什么罪,自己心里明白,还用我告诉你?!”袁昶并不是怕死,而是借此机会教训一下徐承煜,他说:“姓徐的,你不必装腔作势。 我俩死了,身后自有公论。一旦战争发生,洋人攻进京城,你和你爹绝没活路。我在地下等你爷儿俩!”不幸言中,不幸言中!按迷信说法,也许在徐承煜被砍头前,魂儿就让袁昶给勾走了,以至于弄得那么丢人现眼。徐桐父子都是心狠的人。徐桐在得到许景澄与袁昶已被执行死刑的消息后,还愤愤地说:“死有余辜!死有余辜”但是,老家伙一辈子也不会想到,他会被儿子骗得上了吊。 儿子骗老子上吊,确是大清帝国官场上的一段奇闻。三、张之洞的超级阴谋既然慈禧不惜拿主战派的性命来维持自己的地位,那么,他的侄女姑爷载漪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迫于外国人的压力,慈禧三次加重对主战派的惩罚,每次都涉及到了载漪。第一次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已经被撤销行政职务、交宗人府看管的端郡王载漪,又被慈禧从西安发来的诏书宣布:开除公职,不再具有官员身份。 第二次,是同年十二月份,载漪被削去爵位,发配到新疆,永远监禁。第三次,是第二年(1901)正月,判处他死刑,择日执行。到了七月份,议和大局敲定,慈禧在回北京路上,于开封小住,他再发命令:把他从端王支系赶回奕誴的?踔担凰哟蟀⒏绲拿懦啡ィ泊油位实鄣闹悼鋈ィ厮盖滓鸦氐?踔怠?溥俊没被判刑,还能领到公爵级的工资。 老太太对他够仁慈的!然而,这一切都说明:老太太不过拿这爷儿俩当了棋子,作为过渡人物,他们的政治命运比光绪还惨。明眼人早就看透了:慈禧在大力提拔载漪的儿子同时,把光绪的亲弟弟载沣也提拔起来,让载沣到内廷行走,见习政务。载沣当时十八岁,比预计接班的堂侄溥俊大两岁。 这个微妙的差距意味着:可能的情况下,载沣的儿子有可能出来接任皇帝。在皇族关系上,载沣的优势比较明显:其一,他是亲王爵位,比大自己二十八岁的堂兄载漪的郡王爵位,高一个档次;其二,他是当今名义皇帝光绪的亲弟弟,自己的儿子给亲哥哥过继,更合乎情理。 也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让堂兄载漪很着急,犯了一个又一次的决策错误,比如说,派人游说外国使馆,实在是最臭的一招棋。在载漪父子俩倒了霉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之后的七年,载沣的儿子溥仪真地就继承了皇位。虽然说这位该跟慈禧叫姨奶奶的小家伙,在名义上是给堂大爷过继,但实质上是从亲大爷手里接过了江山。 他正式被慈禧任命为皇帝时,还附加了一条义务:他得给死去的亲大爷光绪的庙上供献祭。通俗地说:同治与光绪这对堂兄弟,有了载沣的儿子继承皇位,算是“一子两不绝”了。溥仪的姨奶奶当了一天的太皇太后就死了。载沣作醇亲王的继承人,与他父亲奕譞不同的是,他有摄政王的称号,名正言顺地监国。 换言之,当起了没有皇帝之名的实权皇帝。这样的日子维持三年,载沣的嫂子也即光绪的正妻隆裕皇太后宣布帝国统治的结束。在溥俊被废除大阿哥名号上,张之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时当慈禧西逃,第一步是笨往直隶的怀来县(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怀来知县吴永竭尽所能招待慈禧一行,使慈禧吃上了出京后的第一顿踏实饭。 于是,慈禧给了吴永一个新职务,称为“前路粮台会办”。县长嘛,就暂时别当了,职务留着,跟老太太一起上路吧!吴县长被重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家庭背景。他是帝国名臣曾国藩的孙女婿。慈禧走太原、奔西安,吴永一路随从,到了西安后,吴永就下到各省去给慈禧要粮饷。 是否还有其他人承担此差事,史料不详;吴永究竟去了几个省,亦未有相关史料可考。最明确的记载是他曾到武汉去,跟湖广总督张之洞要钱要粮的经过。张之洞给钱给粮自不待言,但他也提了一个条件:请老太太在适当的时机把“大阿哥”溥俊拿下来,哪有他爹引起国难,受了处分,他还有资格当储君的道理?接班,想也别想!张之洞以闲谈的方式让吴永在适当时机转述废掉大阿哥溥俊的意见,可谓机谋颇深。 如此大事当成闲话讲,对话过程中不提大阿哥之号与溥俊本名,只是最后给了老太太一个警告:“要是等外国人指出这事儿来,追究他的责任,恐怕我大清帝国面子没处搁。趁早动手才是。”两人一席话谈透了,张总督还加码了一个激将法:“吴会办呀!你回去,最好先跟太后说这个事儿。 说不说就看你的胆量了。”吴永深知利害关系,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事关国家命运,我回去后一定誓死进言。”但是,吴永回到西安后,并没直接向老太太进言,而是先找荣禄商量。四、“大阿哥”名号之出,实为荣禄缓兵计荣禄此时身为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另外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军权:其一是,总管兵部并节制北洋海陆各军;其二早,他任武卫军统帅,有前后左右四军听从指挥(袁世凯统领右军),而他自己以万人为中军驻扎北京南苑。 在庚难之初,他想劝阻慈禧开战的决策,结果遭到呵斥。老太太西逃,他打电报到太原请求跟随,又遭老太太拒绝。老太太到了西安稳定下来,改变了主意,一声令下:“让荣禄来吧。”毕竟这位权臣与老太太已经捆在一部战车上,破坏变法、牺牲改革构筑了他们共同的政治利益基础。 而且,在破坏变法与庚难发生之间,荣禄又与老太太合作一把,确立了帝国接班人的名号,以及最终程序。给溥俊大阿哥的称号,是荣禄出来的办法。当时,老太太有顾虑:一下子废除了光绪,让溥俊直接即位,外国人必然出来干预。荣禄说:不如让溥俊过渡一下,不叫太子就不违背不预立太子的祖制;给他个“大阿哥”的名号,说明他在宗室“溥”字辈中地位最高。 至此,当年吴可读豁命要明确的名头与光绪无生育能力的矛盾,也同时化解了。正是由于荣禄的高妙设计在先,吴永才找他第一个面谈。还有,荣禄对吴永比较欣赏,平时闲话也很投机,尽管两人官阶相差很大。吴永与荣禄交谈远没与张之洞交谈时那么轻松,而是很郑重地切入主题。 荣禄眯着眼、抽着烟,认真地听完吴永转述的张之洞的意见,猛吸了几口烟。家丁又给装上锅子,他慢慢地抽,就是不发言。这样,他又抽了三五锅子,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才慢条斯理地说:“这个事儿嘛,可以提。依你的身份来提比较好,我这个地位不允许我贸然而行。 你要小心,一定选好时机再说!”吴永耐等到老太太心情好的一天,小心翼翼地对老太太说:“我这回从湖北回来,听到了一些外界议论,人们对大阿哥颇有意见。”“外界议论,什么意思?目前的事情与他有什么关系?”老太太板起脸来。吴永立刻跪下,叩头,像背作文似地一口气讲完了意见:大阿哥在皇太后您左右,只是伺候您,当然与重大政治问题没牵涉,但外界一致认为这次大难是由大阿哥获得储君地位引起来的。 现在还让他在宫中居住,我帝国臣民与外国人都疑虑丛丛,从而使对外交涉上增加了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从现在起,把他遣送出宫,外国人必称颂皇太后您圣明,和约也容易签订。我在湖北时,张之洞与我谈论了此事,他命我在适当时机向皇太后您进言。他认为鉴于可能的决策过程很复杂,作为地方大员他不便多说。 还说,皇太后您实际上对此问题已经有所考虑,只是等待时机。听完吴永的一席话,老太太很简短地答复他说:“这个事儿你要绝对保密,回京途经汴梁时,我自有说法。”这一状告准了。绝对保密,是有可能,但荣禄与张之洞肯定能得到最快的秘报。荣禄那边的反应,无论笔记野史还是正史都无记载。 张之洞的迅速反应则是当时知情人士所共赏的一件大事,此事足以证明张之洞谋略之深沉、行动之迅捷。结语:慈禧一生做得唯一一件好事张之洞在吴永登上湖北至西安的回途后,立即上奏慈禧,保举一位叫梁鼎芬的学者,让他到西安见慈禧,寻求任职。慈禧给了知府之职,初任代理武昌知府,转而任汉阳候补知府。 在等待安排职务的期间,也即张之洞得知吴永已奏准废除大阿哥溥俊之后,梁鼎芬又大胆向慈禧建言,说:“臣下我从南方来,听说外国人在上海商定给我国提案,要杀端王,另有余款说追究他儿溥俊的责任。这事儿让外国人出来说,就不如我们自己先解决它。”老太太听罢,连连点头,似乎不再想保密。 梁鼎芬自己专向荣禄等重臣通报太后的表态情况,从而使问题半公开化了。回京车队由陕西到河南,在古都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市)暂停,稍事休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张之洞发出了一封私人密电,密电接受人是他的姐夫鹿传霖。鹿传霖时任军机大臣,正跟随在慈禧身边。 密电说:废除大阿哥的事情,我作为地方大员不便讲,但是,现在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朝廷(实指太后)有可能要问你们这些在中央任职的重臣。其中也可能问地方大员的反应,要是说我一点建议都没有,肯定说不过去。朝廷真的要问,你就说我主张废掉大阿哥;如果不问,就算了。 但是,你一定把这封电报的意思告诉宰相荣禄。这是一封关键时刻的关键电报,荣禄是否把内容向慈禧转述,无史料可考。但是,老太太确实在开封而不是回到北京发出了诏令,宣布废掉大阿哥,但给他公爵级的工资待遇。后来,溥俊跑到新疆去了,又与老爹一同逃出服刑地,到蒙古一个王公亲戚家躲了起来。 在那里,父子二人渡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一段荒唐的故事结束了,一堆大大政治泡沫破灭了。什么叫“事非成败转头空”?大阿哥泡沫,是在贴切的写照!。二、中国古代名人的奇闻轶事名人金口价百倍一千多年前,西汉唐蒙奉命出使南越。筵席上,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酱酒,大为赞赏。回朝时带几瓶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金口一尝,立即钦为贡酒。拘酱酒顿时身价百倍。清朝时王致和官运不通,就做起豆腐生意来。后来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后偶然尝到,慈喜一称赞,竟成了御品,王致和从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名特风味名人创“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忽必烈赐名“涮羊肉”。“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饮食癖好百千态在饮食上,名人各有癖好。明代戚继光喜吃出头,在他守戌关外时,为了过一过猪头瘾,不惜派快马手长驱北京的抄手胡同,专买那里的华家猪头。刘邦爱吃凉皮子。刘邦封汉王时在汉中吃当地的凉皮子就吃上了瘾。当了皇上后,还不忘记要吃汉中的凉皮。据说有人因给刘邦进贡凉皮还被升了官。咸丰皇帝爱吃凉粉。咸丰十年的一天。咸丰走出宫门在大街吃了二碗凉粉,觉得味道极佳,竟把卖凉粉的请到宫里住了一月,传授制作凉粉的技艺。还有,慈禧饮茶成癖,李鸿章爱吃咸菜;郑板桥爱吃狗肉;魏征爱吃芹菜。名菜沾了名人光“西施舌”是杭州名点,因美女西施而得名,形似西施姣小的舌头。皎洁清香甜润可口。“昭君皮子”是甘肃人夏日常食的酿皮子,据说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厨师遂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用淀粉制面条,昭君十分爱吃。“贵妃鸡”是上海川味名菜,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汉宫藏娇”原名“泥鳅钻豆腐”是江西名菜,以豆腐形容貂婵之纯,以泥鳅比作董卓奸滑。百代习俗怀念情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象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三、揭秘光绪帝死亡之谜:真是被慈禧所害吗传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被软禁的光绪帝“驾崩"于北京南海瀛台之涵元殿,不到二十小时,他的“母后”慈禧太后也撒手西归于南海的仪鸾殿内。这对母子冤家,不出一天双双死去,震惊全国,但人们不敢议论朝政。三年后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朝,光绪死因才渐渐揭开。有位叫屈桂庭的医生,公开发表文章,说他曾是光绪的医生,在光绪死前三天进宫为其看病时,发现本已好转的病情却突恹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三天后便猝然而逝。一文激起千层浪。是谁害死光绪,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怎么选中四岁的光绪接班呢,因为:一、光绪的父亲奕谓是咸丰的亲弟弟,母亲却是慈禧的亲妹妹,当初咸丰与肃顺谈话,曾提到要效仿“汉武帝立诏帝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的故事,不料此话被太监李莲英知道,并转告奕譞夫妇,奕譞夫妇立即给咸丰帝问安,谈笑中做了排解工作,故而才有咸丰帝死后同治接班而其母慈禧垂帘听政之事。二是光绪年龄小且多病,慈禧可以不交权,慈禧在幼时就强化训练内侄女,使之成为自己心腹,意欲使之为皇后,好监视光绪。慈禧放出风来,待光绪大婚后,即让其亲政。但是光绪从小就不喜欢这位狐假虎威的表姐,在选帝后(妃)时,他看中了德馨的长女,但慈禧不同意,强令他娶大表姐隆裕为后,娶礼部侍郎的两个女儿谨、珍为妃。光绪皇帝婚后疏远隆裕,却喜爱“才色并茂,且有胆识"的珍妃,慈禧竟将珍妃囚禁起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前夕,令太监将珍妃扔到井里去。光绪哀痛己极,跪下恳求,慈禧怒曰:起来,这不是讲情的时候,就让她死吧。中日甲午海战期间,慈禧将部分军费挪用,扩建颐和园。光绪要求停止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慈禧不但拒绝,还扬言道:“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海战失败后,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光绪决心变革图强,遂搞起戊戌变法,但慈禧极力反对,变法不到100天,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自己第三次垂帘听政。隆裕受慈禧委派做光绪的思想工作,光绪对隆裕讲的大道理很反感,盛怒之下,竟然亲手把她头上所佩戴的簪子摔碎,这个簪子是乾隆时候的遗物。隆裕向慈禧诉苦,慈禧令李莲英把光绪找来,左右开弓,打掉了光绪的二颗门牙。有个同情光绪的太监带着门牙到宫外请牙医镶配一下,但医生坚持要见到患者。于是太监就携牙医进宫,为光绪装了假牙,并付给牙医一个荷包和四两银子。后来这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就派李莲英将这个太监打死了。慈禧食量大,一次光绪去请安,正值太后吃汤圆,就赐给光绪一大碗汤圆,光绪吃得肚子发胀,不能再吃,只好往袖子里偷偷地吐,回去后袖里满是汤圆,弄脏了衣服。光绪命太监找衣衫来更换,但他的便服都给太后搜去了,只好穿太监的。光绪被太后虐待监禁后,不能同臣下交谈,他的父母亲兄弟也不能来看他。光绪寂寞难耐,就私下写信给亲弟弟醇亲王,想听“宫外奇闻",醇亲王回复一信,谈了些宫外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不料被太后发现,太后当着光绪的面,将回信撕了,并严令取缔通信。慈禧、光绪这对母子君臣,却是冤家对头,慈禧临死前气色不好,光绪闻知后面露喜色,慈禧得知后大怒道:“我不能先你死。"于是就叫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的仇敌袁世凯送一副药剂到宫中,光绪死前一日还好好的,服用后即呜乎哀哉。查《清史稿·德宗本纪》、《清通鉴·二十》,光绪帝系咸丰皇帝的弟弟奕及慈禧太后的妹妹的二子,生于北京宣武门内一太平湖东岸之醇亲王府。四岁入宫,被慈禧立为光绪皇帝,由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亲政,支持康梁变法,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继续垂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病逝于北京南海瀛台之涵元殿,享年三十七岁。谥日景皇帝,庙号德宗。《清史稿》由近人赵尔巽(1844一1927)主编,赵尔巽任清史馆馆长。依据材料十分丰富,有清代国史馆底本,《实录》、《圣训》、《东华录》、《大清会典》、《宣统政纪》以及清宫清官档。《清史稿》、《清通鉴》均属正史,正史未载光绪被害死,说慈禧毒杀光绪,不能成立。据清宫医案记载:光绪自幼多病、体质很弱,病情复杂,他多次亲自书写的症状也称“耳鸣脑响,梦遗滑泄,虚火上冒,下部痿冷"。十六七岁便患遗精症,以至“昼间一闻锣声,自觉心动而自泄"。戊戌政变遭囚后,因精神极度忧郁恼恨,更加重了病情。至死前数日,已呈必死之象,不仅御医无可奈何,连应召入京,想治好帝疾以博取功名的各地名医也束手无策。光绪帝终因五脏俱病、六腑皆损、阳散阴涸、阴阳离决而死,卒年虚三十八岁。而慈禧太后,则是死于年老贺疾病。她早年就有月经不调之疾,以后又患过喘咳、痔疮、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到了七十岁后身体更加衰弱,疾病不断,长期患有慢性肠胃病,但这些均未能影响她的生活起居和整日从事政务活动。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以后,她的病势才稍有加重,多日腹泻不止,又新增“周周疼痛,面目发浮之病象,但其政务活动仍很频繁。十月十日是其寿辰,她又接连忙了几天。在光绪死亡的当天,她的病势仍无危险迹象,神志也非常清醒,如颁旨醇亲王为摄政王,立其幼子溥仪为皇帝,一切大政要经过隆裕皇后,第二天又召集多人谈话。至午时,她才用饭,不料突然晕去,及至醒时,左右皆谓因前数日感触劳乏,以致旧病复发。御医诊断其脉息先后称“脉息不匀,精神委顿,势甚危笃"后来就“六脉已绝"。可见慈禧患的是慢性病,直到光绪死前都未呈凶险症状,也没有频繁更换御医,更没有召用为光绪帝诊病的外地名医,她的病情突变而死,与她老、病、劳累过度,特别是与光绪帝之丧而又精神松懈有关。而光绪死前数日已呈必死之象,慈禧在光绪死前并不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也就没有必要杀害光绪。光绪死后,有人在整理崇陵地宫时取出光绪发辫进行化验,证实光绪非中毒而死,实乃病情过重而药力不达所致。以上可知,光绪是病死,而不是被慈禧等毒死。光绪之死,是否与慈禧没有一点关系呢?也不是。慈禧、李莲英等人长期对其百般迫害凌辱,也是导致光绪病重、早死的重要原因。一、从现有的清宫医案可看出:光绪亲政近十年间病情确有缓和,是在被囚后因政治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而病情明显加著。二、传说慈禧及亲信害死光绪,其消息来源均来自清宫内部。这些人中;有的是光绪的医生,如屈桂庭,有的是皇帝起居官和御吏,如恽毓鼎;有的是慈禧女官,如隆瀛;有的是老太监(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他曾亲听老太监说,光绪死前一日还好好的,只因服了袁世凯送的一剂药便坏了);有的是亲王家属,如醇亲王戴沣之女爱新觉罗·韫欢等。但是慈禧等是否在光绪帝死前直接谋害他,从现有资料看,证据还不足。正史没有记载,野史也无慈禧等密谋的记录。而且清宫内部的秘史、传言之作者,均不是当事人,他们是听说,有的虽然亲见,但均是表面现象,起不到举证作用。传说虽系清宫皇帝、大臣、宫女、太监等所见所闻,但矛盾重重,各执一词。如光绪被害,有的说凶手是慈禧太后,因为慈禧说光绪:“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但有的知情人说这句话是慈禧因下棋输给小太监而将其杀害,编造的杀人理由。光绪闻慈禧病了面有喜色,慈禧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原见于恽毓鼐《崇陵传信录》及徐珂所编《清稿类钞》,但无当事人佐证。有的说杀害珍妃的崔玉贵密令名叫宋小胖子的太监身怀利刀,伺机刺光绪,有的说李莲英、袁世凯下毒。众说纷纭,不能作为证据,只能作为怀疑线索,无充分事实根据,不能定案。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