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故事之饥荒(饥荒时的故事)

玛雅人为什么一夜间消失在地球上了?

美洲的玛雅人曾在佩藤雨林这片大地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他们在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着极其惊人的建树,然而如此辉煌的玛雅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衰落消失了,只留下有着无数谜团的历史遗迹在向世人证明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并称为美洲三大文明,虽然三者并列,但后两者在文明创造上显然与玛雅文明不可同日而语。它从兴起就是一个城邦联盟形式存在的一种丛林文明,虽然它是一种奴隶制社会形态,但其创造出的天文历法等有着高度超越其文明的特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伟大文明。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玛雅文明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但又谜一样的衰亡和消失,成为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者至今扔在研究的课题。

那么为何如日中天的玛雅文明,会在一夜之间衰落消失呢?

其实准确的说,玛雅文明并不是一夜之间消失的,而是在种种条件下逐渐消亡的,消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多离不开气候、战乱、疾病,这几乎是所有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导致的饥荒,以致玛雅文化的没落。2007年,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对玛雅出土文物的研究得出结论,该地区在九世纪曾爆发过连年大旱,使玛雅人饿殍遍地,为了生存,玛雅人不得不向尤卡坦半岛地区转移,从而放弃了他们祖先经营了两千年之久的雨林地区。

德国科学家同时认为,气候的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密切关系,当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水域温度上升,导致大气环流受到大规模破坏,那么传统意义上的雨林地区就会变为干旱地区。因而,干旱绝对是玛雅文明消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传染性疾病所致。正如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一样,在热带地区总有大规模的流行疾病困扰着当地人民。而科学家曾对玛雅文明地区出土的干尸进行解剖化验,证实诸多尸体死于一种性病的变种病毒。而侵略者西班牙人也曾记录,该地区有着严重的疟疾、性病等,而梅毒这种性病就是从这个地区传染到世界各地的。

同时,对该地区的尸体进行解剖也表明,相当数量的玛雅人居然在长时间服用毒品,这就给玛雅人带来各种不可想象的变种病毒,这或许也是玛雅文明消亡的一个原因吧。

但从古至今,从未听过哪个文明因疾病导致衰落的,因而这个只能作参考。

三、城邦的纷争与外敌的入侵也是其文明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玛雅人遗留下来的石碑记载显示,九世纪,由于气候变化,玛雅各城邦陷入了干旱之中,为了抢夺水资源和必须的食物,引发了玛雅人长达百年的战乱,伴随着战乱各个城邦在逐渐消亡,仗越打越多,人越打越少,部分玛雅人为了寻找水源和粮食逐渐迁移至墨西哥高原南部一带,玛雅文明也就逐渐衰落。

另外,游牧民族的阿兹克特人长期对玛雅人发动的战争也是其文明衰落一个重要原因。阿兹克特人崇尚力量和血性,尤其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以后,他们对玛雅人部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而温和的玛雅人远远不是阿兹克特人的对手。

四、听从巫师预言进行的大迁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玛雅人更是坚定的服从预言。对于玛雅人而言,存在与灭亡,自有其发展规律,勉强的挣扎毫无意义。

十五世纪初,欧洲殖民者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当西方人派遣神父来劝降时,玛雅部落的领袖跟神父说:“根据历法上的预言,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没到,请四个月后再来,到时我们将自动离开。”就这样,四个月后这个部落果然全体迁移,殖民者不废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个地方。可见玛雅人对预言的服从性。而玛雅文明逐渐消失的九世纪,也正是预言中显示的玛雅人的迁移时间,或许这也是一个真相。

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如外星人的说法,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未知领域,我们就不一一做出解释了。

但就我个人认为,干旱是外因,战争是内因,这二者的结合,使得玛雅文明才会迅速消亡,人首先注重的是生存,其次才会是创造文明,因而在此期间玛雅人寻求的仅仅是生存之路,放弃了他们所创建的文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流民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故事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元杂剧里出现了很多水浒故事,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定型于明代。

《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很多人武艺高强、有侠气,讲义气,比如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为朋友拼命的石秀。《水浒传》又是俗文学,所以往往被看成武侠小说。

但我觉得不能这么划分,因为《水浒传》的气质不是武侠精神。描述一个东西,要通过分辨它不是什么,轮廓才会清晰。

《水浒传》和梁山好汉的来历

《水浒传》的故事你大概知道,不需要我复述,我们大体回顾一下结构脉络就行:

《水浒传》的前70回可以分成8个连环故事,分头叙述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主角的经历,中间穿插着江州劫法场等群戏。

从第71回梁山泊排座次开始,好汉们结束了江湖漫游,汇聚到一起。

我们知道,金圣叹评点本是在这里结束的。后面的情节,是等待和接受招安,为朝廷四处征战,最后一众好汉风流云散。

梁山好汉有历史原型。真实的宋江一伙只有36人,虽然规模不大,但个个武艺高强,团队忠诚度很高,数万官军都奈何他们不得。

宋江等人纵横于河北山东,实际政治影响并不大,但在北方民间家喻户晓。小说里把梁山的规模扩大到了108条好汉,还有千万军马。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小说里,这些好汉都有一个固定身份,就是游民。

游民是古代社会里失去土地和职业、四处流动的人,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脱离正统社会秩序的“脱序者”。在历史上,凡是战乱饥荒,都会造成大量游民。

北宋比较特殊,即使社会稳定时期,仍然制造了大量游民。原因是当时人口激增,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开始流动。

同时,宋代城市发达,城市管理松弛,有很多没有房产的城市游民。小说里的所谓“八十万禁军”,也大多是流民出身。当时城市里的职业流氓,叫“泼皮破落户”,像刁难杨志的牛二、发迹以前的高俅都是。

宋代政府也很早就意识到这种不安定因素,把他们叫做“冗者”,也就是多余的人,严加管理。

《水浒传》小说里有个情节,官差追捕抢劫生辰纲的晁盖一伙,线索就是他们住店的登记簿,这就是当时控制流动人口的手段之一。

另外,和尚道士、医卜星相这些走江湖的人,也是官方的监控对象。梁山上就有不少真假和尚道士和医生术士。

游民的共同身份,让梁山好汉自有一套观念和行为,我们一会儿再详细分析。

《水浒传》的文本来源和人物原型都很复杂,这让它既有游民的草莽气,又有文人改造后的主流道德味道。

这两套话语经常冲突,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梁山上的好汉座次,和民间评价不大一样。

笔在文人手里,所以一般是主流道德取胜。比如,不大起眼的关胜,凭什么排位比林冲高?就是因为他是关羽的后代,拥有身份和名分。

燕青论功劳不太够名列天罡星,但他忠心于主人卢俊义。而卢俊义是招安重要的政治筹码。

但也有民间精神取胜的时候,最明显的是宋江。在《水浒传》的故事里,宋江没什么了不起,凭什么做山寨之主?

因为在最早的民间故事里,他是“勇悍狂侠”的狠辣领袖,言行像晁盖,身手像史进。他所统领的,是一个流民组成的精锐强盗团伙。

“水浒气”的缺陷

《水浒传》里有这么多武功高强的好汉,但我为什么还说这不是一部武侠小说呢?

我用关键字搜了一下:《水浒传》全书只有1个侠字,却有400多次提到好汉。但这并不是我说它不是武侠小说的原因。

而是我觉得梁山好汉的动机、目标、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跟我们定义的武侠精神,有本质的区别。

这也从另一个词语得到了印证,我们说起梁山,有个固定的词,叫做 “水浒气”,“水浒气”跟侠客精神,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我来做个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动机。侠客精神是义无反顾地主持和实现正义,是一种理想化的利他主义。

在梁山好汉中,只有鲁智深等几个人够这个标准。相比之下,“水浒气”的动机就很现实很功利了,可以分成小目标和大目标。

小目标很简单。游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只顾眼前利益。

比如说水浒中的义气非常世俗,并不是施恩不图报,而是利益交换。

宋江在小说里很有威望,英雄一见就“纳头便拜”。但他只做了一件事:对流浪汉管吃管喝,一视同仁。

这也不容易,柴进就有厚有薄,怠慢了武松,所以武松只忠于宋江。这种“及时雨”式的慷慨,虽然算不上完整的侠义精神,却是贫困的游民最向往的。

除了满足眼前利益,小目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遇到不满要立即发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方式是结伙实施暴力,发泄性报复。

《水浒传》里的故事往往是个人报复,而不是主持正义,比我们第一模块说的侠客境界低了很多。

他们大目标也很单纯,号召是替天行道,但多数人的算盘,是发泄报复完了,等着朝廷来谈判,实现“封妻荫子”的富贵。

在话本小说里,江湖好汉经过历险和奇遇,最后升官发财,甚至成为王侯将相,是一个固定故事类型,叫“发迹变泰”,泰是否极泰来的泰。这是老百姓最爱做的一种梦,但它不是侠客梦。

水浒气不是文学创造,而是社会真实。很多读者不喜欢《水浒传》里的招安情节。

但在历史记载里,宋江一伙就是接受了招安,这在当时是很受羡慕的前途。在南宋,这类被收编的流氓土匪,称作“忠义人”。

小说里的人物下场大多很惨,这也有历史背景:宋代以后,国家对游民起义者的镇压强硬了很多,招安也没什么好下场。施耐庵等明代作者,已经很清楚这点了。

说完目标,我们再看看侠客精神和“水浒气”的一些观念区别。

武侠精神的特点无视世俗名利,通过脱离社会来实现自由。

而“水浒气”的游民思想,虽然在立场上反社会,但极度渴望世俗的名利。自从脱离了宗法家族和人际网络,他们就失去了家庭,不被社会尊重。

在观念上和主流意识形态对立;行为上是既反抗社会秩序,又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另外,武侠不一定承认普遍的社会道德,但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为了这套观念,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而在梁山这个游民团伙里,多数人是只有“敌我”之分,没有恒定的自我和价值观。他们是以个人感情为道义,以小集团利益为对错的。

像武松醉打蒋门神,理由仅仅是和施恩是朋友。争夺快活林就是黑帮争产业,根本没什么正义。梁山在和曾头市、祝家庄大规模冲突中的表现,道德说服力也不强。

所以,游民好汉结成团伙以后,个人原则常常被义气裹挟,逐渐向下看齐。这种水浒气,在今天的生活中,恐怕也有痕迹。

比如,都说自己是“对事不对人”,但在世俗规则里,大多数是“对人不对事”的。同样一件事,采取什么立场,要看对方是不是自己人。相反,侠客精神是有坚定原则的。

武侠中的武字,其实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被不断赋予了文化意味。

比如,常说的止戈为武,来自《左传》,本意是停止,后来经常被解读为利用武力来实现中止灾难和不义。

而在水浒气里,武力的表现是漫无目的、粗糙的暴力崇拜,没有美学意味。

暴力崇拜就是“谁强谁有理”。游民遭遇不平只能靠武力解决,久而久之就只懂得暴力。比如李逵凭着武力,可以凌辱知县,到县里坐一天大堂。

漫无目的比较好理解,《水浒传》中有很多近乎变态的嗜杀,毫无必要性的暴力。梁山好汉进行的屠杀,常常是把别人“一门良贱”都杀光,手段很残酷。

这种杀人如麻,也是历史上游民作乱的真实场景,《水浒传》只是写实。

那么,我说暴力粗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举个例子:

在武侠小说里,侠客们是带宝剑的,有种高贵气质。在《水浒传》里,变成了简陋写实的农民武装。

宋代社会丧失了唐代的尚武精神,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武器。在宋明小说里,好汉的武器是朴刀和杆棒。

朴刀不容易被禁止,因为它本来是种农具,刀头可拆卸,安到长把上,就可以当武器。杆棒就是最普通最廉价的木棒。

而且,宋代军队式武器铠甲,也不能和唐代甚至汉代相比。

我说了这么多“水浒气”的问题,确实有一点批评的意思。但目的不是批评古人。这些气质封存在古代小说里无妨,只是最好不要进入现实生活。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