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故事秦木匠-奇闻故事秦木匠是谁 2024-10-21 17:00:31 0 0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简短3个? 书法家的故事 1个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欧阳询流连观碑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王羲之吃墨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习。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鬟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鬟没办法,就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看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