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知识百科_防疫知识百科全书 2025-01-07 23:26:47 0 0 有关防疫的知识?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勤剪指甲。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正确洗手方法:一湿,用流水湿手,擦肥皂(洗手液);二搓,搓手20秒;三冲,用流水冲洗干净;四捧,捧水冲洗水龙头,关水;五擦,用干净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凉干。 3、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4、学校、宿舍或家中应经常保持室内整洁干净,及时清理垃圾及腐蚀变质物品,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5、每天晚间要认真刷牙(一般不少于3分钟),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仰头含漱能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1、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2、注意环境卫生。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3、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 2、不吃生刨冰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吃零食。 3、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物喝水。 4、不喝生水,最好是喝白开水。 四、做好防护 1、尽量避免与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的接触。 2、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内应戴口罩。 3、如出现发热、咳嗽、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防疫知识宣传资料? 不麻痹,不松懈,不大意,,坚持做好防护,戴口罩要坚持,勤洗手,讲卫生遵循七步洗手法,常通风不可少,最主要的是少出门,非必要不出门,少聚会。打疫苗更重要! 防疫知识培训的重点内容? 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并且正确佩戴口罩。 2.保持社交安全距离。要做到有序排队等候,避免人员拥挤。 3.保持良好个人卫生。要勤洗手,用香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 4.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居室和办公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避免空气污浊。 了解防疫知识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普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普致力于加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科技惠民,不仅具有重要知识价值、社会价值,还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科普工作者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既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又避免出现恐慌情绪。因此,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科普工作,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防护知识、解读疫情最新进展、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提供“定心丸”。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号“健康中国”及时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连续刊发“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满足了公众获取疫情防治科普知识的需求,取得较好效果。应动员更多科普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及时站出来,普及防护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让理性之光照亮疫情防控之路。 抓住疫情防控中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有效发挥科普作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科研与科普有效连接。科普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需要根据科技发展与时俱进,使科普知识迅速体现最新科研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机构着力进行病原鉴定、病毒溯源、有效药物及疫苗研发等工作,为一线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些科研成果既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又能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打造智能科普。在疫情防控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更好开展科普工作,也要善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科普。在传播载体上,应通过短视频、动漫、3D可视化等载体和手段提升科学的趣味性,进而提升公众科学防护意识和能力。三是让权威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许多权威科学家不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还为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发声。权威科学家就新冠肺炎疫情解疑释惑,起到了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应继续发挥权威科学家的作用,做好相关科普工作。 让“科普之翼”更加有力。这次疫情防控充分说明,加强科普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断为加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科普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科普人才还不充足,科普宣传与新媒体的结合还不紧密,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科普工作的推进。发达国家通常采取“费用分担”的资助方式,以“种子资金”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普事业,推动科普投入多样化,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培养科普人才,应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培养与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在职与退休相结合,创新培养机制,构建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此外,还要注重构建“互联网 科普”模式,推出更多有知、有用、有趣的科普作品。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