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百科知识,道德教育百科知识大全

如何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生命与生活基础?

二)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2、依据:一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既要坚持以正面引导、启发自觉、说服教育为主,同时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从而确保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2、依据: 3、要求: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2)巧妙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

(4)建立健全学校必要的规章制度,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集体去影响学生个人,并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去影响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把教育集体与教育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2、依据: 3、要求:

(1)培养好学生集体,建构班级教育系统,重视良好集体意识和集体舆论的形成。

(2)要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应该从什么开始?

从小时候。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

在中国古代,自有学校始,在初入学阶段(即小学)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即以道德来教养贵族子弟,教会他们一些道德行为准则。到了孔子时期,德育被放在突出位置。具体表现在: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的还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道德教育有其过程,首先是提升道德认知水平。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德育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行为实践。他观察当时社会,感到“知德”的人很少,‘“好德”的人也少,能按道德信念去实践的人更少,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缺乏道德的状态,因此需要提倡道德教育。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一些道德修养应当遵行的基本要求,即德育原则。

立志,孔子认为,人不应该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他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确定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克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是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孔子主张应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仪与仁义的规范。一个人能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对私利的无限追求,不因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这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要求。

力行,道德教育要培养德行。德行就是道德体现于行为,其中有知的问题(团道德认识问题),也有行的问题(即道德实践问题)。孔子提倡“力行”,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他要求言行一致, 认为言行不一致的人, 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中庸。人的行为不一定都合乎道德准则,常有做得过分的时候,或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孔子认为强调“中庸”,做事最好是恰到好处。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持中道,勉不足,戒有余”,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他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内省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内省之后,如果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增强了道德行为的信心和勇气。内省的范围很广,各方面的行为都有必要依靠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改过、孔子认为,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难免也要犯错误。加强道德修养,正是为了减少错误。人不能杜绝一切小错误,但应力求不要犯大错误。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认为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首先是认识错误,不要掩盖错误。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有过不改,才是最大的过错,会妨碍自己的道德修养。综上可见,中国古代教育以德育为核心

什么是教育道德,它有什么特点?

教育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教育百科知识,道德教育百科知识大全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