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百科知识_淡水鱼养殖百科知识大全

淡水鱼多久喂一次?

一天喂食

一般来说,养殖的成鱼可以一天喂一到两次,观赏鱼的喂养次数可以少一些,一天也可以喂一到两次,因为观赏鱼在半饥饿状态下消化较快,也会比较活跃,所以观赏鱼不需要吃得过饱。鱼进食后会被冲走,所以不要经常喂鱼,否则会导致鱼群崩溃。

热带淡水鱼养殖技巧?

首先,饲养淡水热带鱼的水族箱要足够大,而且饲养鱼儿的数量要合理,饲养的密度要适当,要保证鱼儿有足够的生活运动空间。一般来说,饲养淡水热带鱼的密度要相对小一些,而且每公升水养1厘米的鱼。

  饲养淡水鱼的水族箱要设备齐全,加热棒、过滤器等等都应该具备。因为一个良好的的过滤系统,可以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利用这种循环系统来改善水文环境。

  在饲养水族的过程中,饲养者都要定期的给鱼儿换水。坚持每三到七天换水四分之一。一般来说,旧水是养好鱼的关键,但是新水对鱼及水草的新陈代谢的刺激作用却也是必不可少的。

  饲养者除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每天给鱼儿喂食。饲养者可以选择专业的鱼食,当然也可以为鱼儿准备一些鲜活的小虫等食物。例如丝蚯蚓、面包虫等等。在为鱼儿喂食这类鲜活的食物前,应该先给食物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鱼儿患寄生虫病,或者受到细菌伤害的危险。

淡水鱼的养殖温度多少合适?

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鱼类有鲤、鲢、鳙、鲫,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4±4℃,产卵适宜水温18℃~30℃,最适温度为25±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可以加快鱼类的代谢强度,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加快生长。上述鱼类在水温低于15℃和高于32℃时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时,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5℃停止摄食。

世界楼房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1、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①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②单养、混养和套养。

③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④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淡水鱼养殖百科知识_淡水鱼养殖百科知识大全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①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②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流水高密度养殖淡水鱼有哪几种养殖方式呢?

流水高密度养殖淡水鱼依据水源和用水过程处理方法的不同,养殖方式有以下3种:

(1)自然流水养殖

利用江湖、山泉、水库等天然水源的自然落差,根据地形建池或采用网围、网拦等方式进行养殖。自然流水养殖不需要动力提水,水不断自流,鱼池或网围、网拦结构简单,所需配套设施很少,成本最低。

(2)温流水养殖

利用工厂排出的废热水、温泉水,经过简单处理,如降温、增氧后再入池,用过的水一般不再重复使用,这类水源是养殖淡水鱼最理想的水条件。生产不受季节限制,温度可以控制,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目前我国许多热水充足的工厂、温泉区都在养殖。温流水养殖设施简单,管理方便,但需要有充足的温泉水或废热水。

(3)开放式循环水养殖

利用池塘、水库,通过动力提水,使水反复循环使用。因为整个流水养鱼系统与外源水相连,所以称为开放式循环水养殖。因为要动力保持水体运转,只适合小规模生产。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