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百科知识-心理语言学百科知识大全

为什么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语言学?

1. 心理语言学发展阶段及其理论辨析 心理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由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也大致以新理论的形成、修正为主要分水岭。

2.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互动性关系 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对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心理语言学通过构建语言习得、理解以及掌握的完整过程

3.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心理语言学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先天(生物)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因素,因此应该注重授课过程中外语环境的构建和营造,在外语教学过程

世界两大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关于语言学的讨论,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心理语言学百科知识-心理语言学百科知识大全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文化大发展,思想空前活跃。人们发现了大量现象以证明语言间的亲属关系,认为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并画出了语言“谱系”。在整个19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据统治地位,得到空前发展。

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学也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酝酿了一整套新的语言理论,创建了结构主义学说。他的学生根据很多同学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代表了他的语言学观点。索绪尔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其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影响了二十世纪各个语言学流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成立于1926年10月6日,在欧洲和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人物有Vilem Mathesius、Nikolai Trubetzkoy等。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phonology),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被称为结构——功能语法学派。该学派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国际性,与国外学者有密切的学术联系;二是其成员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三是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和《语言学与语文》。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自称为新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Copenhagen School)诞生于语言学传统悠久的丹麦,代表人物是Louis Hjemslev。他进一步确立了丹麦语言学研究在世界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语符学理论及其演绎描写方法。这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而且对兰姆的“层级语法”及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后哥本哈根语言学派”,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