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奇闻故事(杂谈 成都金牛区的“金牛”来源不一般!)

一、杜甫的奇闻异事

杜甫的故事

家风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对杜甫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还经常给他说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坛佳话

杜甫二十岁那年,也和李白一样,去周游祖国各地。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杜甫呢,在诗坛才初露头角。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

“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杜甫谦虚地说。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秋天,他们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遇,于是三个人一起寻访古迹,谈论时事,打猎游玩。

过了几天,高适到南方去了。杜甫和李白到了齐州(在现在山东省济南),随后又先后来到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因此,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传为我国诗坛上的佳话。

困居长安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儿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四十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个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千古名句

经过多年的奔走和努力,杜甫终于在四十四岁那年,被朝廷任命为一个管理军械器材的小官。在接受这个职务以后,他决定先到奉先(在现在陕西省蒲城)去看望一下久别的妻子儿女。

这一天半夜时分,杜甫从长安出发了。当时正是冬天,寒风凛冽,百草凋零,杜甫骑着驴慢慢走着,手指都冻僵了。忽然,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下去一看,原来是个冻饿而死的穷人。

杜甫同情地摇了摇头,又接着上路了。天亮的时候他经过骊山,隐约听见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抬头一看,朱红色的华清宫门掩映在一片松柏丛中。杜甫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天都要来这里避寒,这时候他们正在宫中享乐呢。

杜甫想:长安城里,大官们穿着皮衣裳,吃的是山珍海味,举行歌舞饮宴,尽情享乐,家里的财物多得数不清,酒肉吃不了都放臭了。可是,多少穷人却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被活活饿死或冻死在荒郊。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世道啊!

到了家里,杜甫才知道自己的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立刻又想起路上见到的情景。后来,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这样不朽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事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安史乱中

在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中,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同老百姓一起逃难。白天他们采野果充饥,晚上露宿荒村,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到?州(在现在陕西省),在城北的羌村安了家。

有一天,杜甫对妻子说:

“听说老皇上到蜀地去了,太子登了基,我打算到他那儿去为国效力。”

第二天凌晨,杜甫上路了。没走多远,就被叛军抓住。叛军把他押到长安,见他是个头发斑白的读书人,盘问了一番,又把他放了,但是又不让他离开长安。

杜甫只能在长安流浪。不过几个月,这座雄伟的京城已经完全变了样。过去皇帝的宫殿和王侯的住所,有的成了一堆破砖碎瓦,有的住满了叛军。街上横七竖八地倒着尸体,不时还有一队队叛军的骑兵耀武扬威地通过,扬起漫天尘雾。

杜甫亲眼看到这悲惨景象,为国家前途担忧。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春望》就是其中一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天深夜,杜甫趁叛军不注意,偷偷地逃出了长安城。他穿密林,爬陡崖,专拣荒僻小路走,好不容易才到达当时唐朝政府所在地凤翔(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北)。新皇帝唐肃宗见他面容憔悴,衣衫破烂,脚上穿着麻鞋,被他的忠诚感动了,就委任他为“左拾遗”。这是个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官职。但是没过多久,唐肃宗就觉得杜甫的话不中听,降了他的官,让他到华州(在现在陕西省)去做一名小官。

“三吏”与“三别”

杜甫在华州的时候,唐军在外族的帮助下,击败了叛军的主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局势有所好转,但是叛军残部仍在各地作乱,战争仍然不断。相州(在现在河南省)一战,唐军被打得大败。为了补充军队,地方官吏派人乱抓壮丁,敲诈勒索,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

有一天,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来到新安县(在现在河南)的时候,正遇见官府在征兵,抓来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少年,他们的母亲正在一旁哭得死去活来。

“怎么要这些孩子去当兵呢?”杜甫问官吏。

“我们县小,壮丁早抽完了。上头还催着要兵,没办法啊!”县吏说。

杜甫听了,难过地直摇头。过了新安往西,杜甫到了石壕村,在一个穷苦人家投宿。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原来是官吏来抓壮丁。这家的老大爷知道来抓人,连忙跳墙逃走了,老奶奶出去开的门。

“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官吏喝问道。

“我的三个儿子都上前方去打仗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啦。”老奶奶哭着说。

“那该你家出的人怎么办?”官吏毫不留情地问。

“要是非出不可的话,就让我去吧!我老婆子虽说年老力衰,还能做饭。”老奶奶狠狠心说。

听了老奶奶的话,官吏们发了火,可他们看家中确实没有人可抓了,就真的把老奶奶带走了。

一路上,杜甫还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一对青年夫妇刚结婚,男的就被抓去当兵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孙子都战死了,他也被抓去当兵。老伴知道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伤心地趴在路边上哭。一个打了败仗逃回来的士兵,回到村里的时候,只见房子周围长满了草,家里空荡荡的,亲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荒凉景象。当他拿起锄头要去耕种荒地的时候,县吏又派差人把他抓去打仗了。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浣花溪畔

杜甫对朝廷越来越感到失望,终于在四十八岁那年,放弃了官职。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他到了那时候比较安定的蜀中(在现在四川省)谋生。

到成都以后,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在城郊浣花溪旁找了一块荒地,在那儿盖了几间茅屋。茅屋挺简陋,屋内也没多少摆设,但是杜甫很高兴,因为他过了多年东奔西走的穷困生活,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浣花溪有三丈多宽,长年流水,春夏季节还可以划船。溪边长着许多树木和一丛丛翠竹,树丛中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风景十分优美。杜甫喜欢这里,写了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诗。

八月的一天傍晚,天边忽然出现了几片乌云,乌云渐渐扩大,不久遮住了半个天空,接着刮起一阵阵狂风。杜甫茅屋上的草被风吹得四散飞开,有的给吹到树上挂着,有的落到浣花溪里去了。风刚停,瓢泼似的大雨又落下来,直到天黑也没住。茅屋滴滴答答地到处漏雨,床上的被子也淋湿了。杜甫躺在床上,觉得被子冷得像铁似的,他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受苦的老百姓,心中充满悲愤,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他在诗中沉痛地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怎么才能得到成千上万间大屋子,全都遮盖住天底下的穷人,使他们不怕风雨的侵袭而欢欢喜喜的呢?什么时候如果我眼前耸立起这样的屋子,即使我的住房破了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几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拆篱笆

过了一段时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更困难了。他只能在五月里,带领家人离开草堂,坐船沿长江东下。到了夔州,杜甫得到朋友的帮助,筑了一所草堂住了下来。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就果实累累。有一天中午,杜甫听见有人轻声打枣,就推开屋门去看。树下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手里拿着竹竿,惊慌地看着他。

杜甫见她骨瘦如柴,衣衫破烂,心里就明白了,忙安慰老妇人说:

“尽管打吧,这树上的枣多。”

“谢谢大人了。”老妇人感动地说。

老妇人又打了一会儿枣,就住了手。杜甫关心地说:

“坐下歇一会儿吧,你的家在哪里?”

“就在西边不远。”

“家中还有什么人呢?”

“儿子去打仗战死了,老伴病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家里实在没吃的了。要不,我哪会到你家来打枣呢?”老妇人说完,忍不住哭起来。

杜甫只能同情地叹了一口气。老妇人临走的时候,再三地对杜甫表示感谢。

“以后只管放心来吧。”杜甫叮嘱说。

不久,为了照看田里的庄稼,杜甫临时住在东屯,把草堂借给了一位朋友。没过几天,他就听说那个朋友用篱笆围住了草堂。杜甫马上想起了那位老妇人,又是送信,又是送诗给朋友,告诉他拆了篱笆,好让那老妇人来打枣。朋友被杜甫的一片真情打动了,马上拆了篱笆。

几年以后,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他只好四处飘泊,甚至还坐船在江上飘流。这不安定的生活,加重了他的病情。到了公元770年的冬天,伟大的诗人杜甫就病死在船上。

杜甫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著名的诗人、民族英雄都从杜甫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和力量。所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内,就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题词。这是对诗人杜甫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杂谈 成都金牛区的“金牛”来源不一般!

秦汉时期,从汉中南下巴蜀主要有三条主路,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此三条道路都横跨秦岭,其中,金牛道直达蜀地核心成都,是最为便捷的一条;米仓道达今巴中;荔枝道达今重庆。

四川盆地向来有肥沃的土地,造就天府之国美誉,秦汉时期,秦国就有垂涎,于是秦国故作一机伎俩,成功地让蜀候吃了亡国大亏。

《括地志》记载:“昔秦欲代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遣蜀,蜀侯贪财,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壁山墁谷,至之成都。

大意是:秦国声称有五头会屙金的牛,想要送给蜀王,于是乎贪婪的蜀王中计,便谴五丁力士修了金牛道,然后惠文王遣司马错延金牛道南下灭蜀。

没想到吧,秦国送的牛,拉的屎也是金子,现在听起来很荒诞,但在那个时候,这算得上千古奇闻,蜀王上当也不奇怪吧。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据”《华阳国志》记载:“开明帝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乃作石牛五头,朝泻其后曰:‘牛变金’蜀人悦之,使之请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变金,怒!”。丁力士拖回石牛后,石牛又假又无用,蜀王一怒之下便弃之成都郊外——即今天的成都西门金牛坝这块地方。

石牛从秦国拖运到成都,要从今天的陕西省褒城县经四川的七盘关、广元、昭氏、剑阁、梓潼、绵阳、德阳、新都,所通过的地方,显然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以《史记)也载说这条古代成都通往中原的道叫“石牛道”,亦称“金牛道”。

南宋诗人陆游在成都西门登高望远时写的《张仪楼》一诗中有“龟书成城锦水滨,金牛路辟复通秦”之句,前者指成都城筑城由来的传说,后者便是指金牛坝上金牛由来的故事。

1983年《金牛区地名册》一书也用史志之说法,再次认定金牛由来应是如此。

金牛坝指停放石牛的地方,显然这坝不大,它仅指成都西门外低坝地带,为什么昔日偌大个成都市周围都冠以“金牛区”几字呢?

原来1960年5月,成都把周围的驷马、望江等几个区划成一个行政区,由于区委、区政府设在茶店子旁边的金牛坝上,故用金牛二字为区名。

再来谈谈金牛道,金牛道让蜀王吃了大亏,最后蜀国被秦国所灭,秦国将天府之国打造为粮仓,为后来争霸天下,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提起金牛道,不得不让人想起天下第一关——剑门关,剑门关作为金牛道的咽喉之地,是蜀地当之无愧的北方门户,那么现在这个剑门关到底在哪儿呢?

地理课没上好的小伙伴请在地图上搜一搜,剑门关大致位于广元市北端秦岭上。

古有“剑门关破、蜀地不存”,历来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

剑门关有诸葛亮下令修建,所在山脉为龙门山支脉剑门山,全长70公里,关外两侧剑门山奇险无比,剑门山中间出现断裂带,由72座似剑的山峰组成。

两山之间出现20米左右的豁口,其状入门,故曰剑门,剑门关就位于豁口处,扼守着狭窄的南北通道。

李白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国时蜀汉姜维率三万大军守剑门,抵挡魏国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

剑门关有一点比较特别,北高南低,北面险恶,南面舒缓,有居高临下之优势。

李特言:刘禅有此地,而面缚于人,此非庸才耶!

侧面说明剑门关的重要,可以说,剑门关以一关“守”中华气节,如今再唤中华文化重回巅峰。

三、李白成长的故事

1、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

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

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2、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扩展资料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