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奇闻故事,王羲之写字的故事有哪些

一、王羲之写字的故事

一、墨池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二、入木三分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写字换鹅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黄庭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四、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羲之

二、揭露王羲之与书法美女老师魏夫人的一段友情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位美丽的女书法家,更少有人知道她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这位女书法家名叫韦硕,毛易,河东安邑人,是晋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当时魏朔是汝银,李矩之妻,安徽阜阳太守,今称魏夫人。魏家祖祖辈辈都在打工,魏硕夫妻也擅长隶书。魏夫人师从钟繇,传承其教。王羲之小时候跟他学过书法,魏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据说魏夫人留下了许多书法趣闻。例如,在苏庄村东头,有一个十亩的泊塘,叫魏夫人洗。讲的是魏老师学习汉字的几个小时,态度很认真。有时候要写几个小时。她累了就会去门前的停车池洗笔砚。有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和砚放在一个桶里,放在一个泊水池里。泊池的水从此被染成了黑色,后人把这个泊池叫做“魏夫人洗”。

再比如“墨雨”的轶事。据说有一年夏天,魏夫人学会了写汉字,山周围几乎所有的石头、树皮、能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字。突然下雨,石头和树皮全被冲刷,雨水和墨水混合成黑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奇闻,人们说“山上下雨,然后就像“给鹅送秋波”。

魏夫人最传奇的“摸鹅”故事。有一次,王羲之画一只鹅,什么都画,眼睛却不能左右。他一直觉得自己画的不好。于是,我让魏老师的夫人给鹅一个眼神。魏夫人接了笔,点了一下。谁知,那只鹅轻轻一弹就飞了。

在这里,我们言归正传,讲一讲魏夫人教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习书法。魏夫人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她不仅致力于教王羲之写字,还爱用前人练字的故事来启发和鼓励王羲之。

有一次,王羲之问魏夫人:“老师,怎样才能尽快练成字?”魏夫人看到王羲之焦急的样子,又可爱又可笑,就说:“孩子,你不要太着急。让我先给你讲一个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东汉时期,当时有个叫张芝的人。为了练就一手好字,他每天都泡在自家门前池塘的水里磨墨练字。他从太阳下出来,一直练到太阳落山。写完后,他把池塘里的墨水和砚台洗了一遍,洗出来的墨水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来他的字越来越好,草书写得活泼流畅。

王羲之一边听魏夫人讲张芝的故事,一边心想:为了练好书法,用来洗笔砚的水,居然把池塘都染黑了。他工作多努力啊!如果我像张志一样努力,我就能把汉字练好。此后,在魏夫人的具体指导下,王羲之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他和张志一样,每天练字后都在家门口的池塘里洗笔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清澈如镜的池塘变成了墨池。后来王羲之每次搬家,都要在门前的池子里洗笔砚。据说他留下的墨池比张芝还多。

北宋文学家曾巩,钦佩王羲之的勤劳精神,专门写了一篇0755至79000的颂词献给王羲之。魏夫人教王羲之书法,教他有超越的天地,不可骄傲懒惰。所以王羲之后来又研究了张芝的草书和钟繇的楷书,还是觉得不够。他决心广泛阅读,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后来王羲之长大后,在武昌、九江等地做官。

王羲之走到哪里,总会记着魏夫人的教诲,看着前人留下的碑文。他总是小心翼翼的临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仔细琢磨其中的特点,用心体会其中的道理。王羲之看了书法之后,迷上了练字。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坐下来,他都不忘揣摩框架结构、气势和写法。他一边想着,一边用手指横着竖着挠自己。时间长了,连他的裙子都剪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问他为什么。他对儿子说:“你以后要破处了!”王羲之不断努力,手腕变得很有力,笔也很有力。他常常想:按照魏夫人的教导,只有综合百家之长,获得千变万化的神,才能实现创新。

魏氏中有墨池记和名姬帖代传。她曾经写过关于草书的诗,为朝廷写过卫氏和南帖。它的字形由仲游的扁边变成了长方形,几行字细腻、温婉、飘逸、美观,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普遍。宋代学者陈思急就章引唐代书评,说她的书法“似插花舞女,低靡之美;又如舞台上的美人,仙蛾做影,红莲倒影水,蓝沼浮云。”它不应该是一句赞美的话。

魏夫人的祖韦集、丛伯伟官、丛雄魏衡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魏夫人自幼受家庭熏陶,成为书法大师。后来成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魏夫人的启蒙教育,就没有后来的圣人王羲之。许多书法史书都记载了魏夫人的书法成就、书法特点以及她与王羲之的关系。这里仅举两个例子:辛,书小史岁:“晋中李崇穆魏之妻,善钟法。王是的老师。”

唐代学者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魏夫人名陀,名茂夷。魏湛的媳妇,恒奴姑娘,还有汝阴,李矩之妻,太守。隶书特别好,规矩是仲宫。云:破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似香树,似清风。右翼军队不经常分裂。永和五年死,七十八。子是中书郎,也作书。”其中“右军师少”一句,指的是右军前将军王羲之少年时曾随魏夫人学习书法。

这些记载都提到魏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魏夫人在钟繇学过书法。它的书法的特点是魅力和清晰。魏夫人除了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者,也可能是王羲之的姑姑。主要依据是书断和陶衍极都说过“魏、为中表”。王国栋修订的书史会要甚至在之父匡条下标注“裴_氏”。

魏夫人的夫人,江夏的李,也是书法世家。魏夫人的儿子,李冲的哥哥,李逊等。都有标题。特别是东晋初期,施立的书法成就可与当时的书法权威王魁和宇易相媲美。到了唐代,江夏的李实际上是以李咏这样的书法家出现的。江夏的李,东晋以前,没见过以书法出名的人。东晋以后李书法的繁荣与魏夫人嫁入李家有关。魏夫人虽然只比大两岁,但如果魏夫人18岁就嫁到李家,那么也不过是个16岁的少年。

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了魏夫人的教导,李家才得以登上书法的巅峰。张怀_王氏宗谱在介绍施立时说,施立的“推他姑姑”就是明证。好的古代书法痕迹不容易看到,笔法保密,不易传承。一旦你有了正确的笔法,看到了高水平的书籍,你就具备了成为著名艺术家的重要条件。

三、王羲之写字的故事有哪些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x0d\x0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他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他偶然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父亲责问他说:“这是我特地秘藏的书籍,你为什么要拿出来看?”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不准他看,只是怕他年纪小会无意中泄露出去,于是就对他说:“等你长大以后,我再传给你。”羲之恳求说:“孩儿如果现在不能开窍,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父亲听羲之说得有理,当场就把书给了他。羲之高兴极了,从此便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并且按照书中讲的方法去运笔练字。不到一个月,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铄(音朔)看了羲之的字后,对太常(掌祭祀礼乐的官员)王策说:“这孩子一定见到过什么用笔的秘诀,他写的字,觉得非常苍劲老练。今后他的名声,一定会盖过我的。”羲之长大后,努力向前代书法家张芝、钟繇等学习,博采众长。他非常强调勤奋苦练,曾经对人说:“张芝临池学书,连池水都写黑了。如果别人也能这样做,就不会落在他后面。”\x0d\x0a随着时间的推移,羲之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名声也与日俱增。许多人想方设法请他写字,到处收集他的墨迹,珍藏起来引以为荣。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不大肯轻易为人题字了。由于朝廷公卿们的推荐,羲之曾经出任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王右军。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家里过着清闲恬淡的生活。\x0d\x0a一天,羲之看见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拿着十来把扇子在叫卖。羲之看她贫困可怜,问她多少钱一把。老妇人答道:“二十钱。”羲之就叫人拿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老妇着急地说:“你写了字叫我怎么还卖得出去呢?”羲之笑着说:“没关系,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保你每把可卖一百钱!”老妇拿过扇子,半信半疑地走了。她把扇子拿到市场上,照着羲之的话对人一讲,人们马上争着前来购买,十几把扇子一下子就卖光了。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几十把扇子来请羲之写字。羲之这次只是朝她笑了一笑,没有再答应她。一个人成名以后,人们总喜欢编造些奇闻异事附会在他身上,对于羲之也不例外。据说有一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祝词请羲之书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需要修改,工人们受命把它刮掉。谁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陷入木中三分,好像刀刻的一样,不由非常惊奇,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有\x0d\x0a些夸张,但用来形容羲之笔力的强劲,还是不难理解的。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