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奇闻故事(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奇闻异事至今无法解开) 2024-09-03 09:53:39 0 0 一、朱元璋最早是白手起家 朱元璋为何能成功自古皇帝不是皇亲就是贵胄,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势造就的英雄成为王者,而朱元璋就是史上最后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白手起的家守住要很费心,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堪比雍正,在政治上建树了很多丰功伟绩,巩固了三百年的明朝基业,更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制度。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家族都是以农业为生。排行老四的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里欠债经常四处逃窜,读书对他也是不可能的事,天天在田里放牛,别人对他的期待就是吃饱床暖就行。然而富贵天注定,谁曾想这样一个小孩成了日后的明太祖。元末各地腐败更加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自然作为底层贫苦人物,四处讨饭,受尽了人间疾苦。而17岁到20岁这三年流浪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感受了地方各异的风俗人情和奇闻异事,开阔了世面和眼界,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1348年回到皇觉寺的他已经被生活打磨成一个坚强、油头,还有流氓习性的人,但这段生活铸就的性格,却成为他日后成为皇帝的助力,让他极为擅长跟各路豪杰结交。25岁的时候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在团队中朱元璋虽然对于文墨不太精通,但精明能干,打仗也不曾退缩,总是以身士卒,从小打磨的油滑性格让他很快跟大家处的非常愉快,称兄道弟。不管有什么赏赐和功劳都是与兄弟们一起分享,于是渐渐地这种好名声就传到了郭子兴的耳中。长时间观察后,郭子兴就把朱元璋当成了心腹,凡事重要事情都要与他先商量过在行事,极为推心置腹。而郭子兴膝下收养了死去好友马公的女儿,也是万分疼爱,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见朱元璋如此能成大器,就把这个养女嫁给了他。至此朱元璋的身份可就不一样了,也是这个时候改名的,估计也是想抛开过去,重新做自己。这段婚姻让他名声大噪,仕途一路顺畅,成为走向帝王之路的基垫。后期的朱元璋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跟追随的将领,成为吴王,但走到这步,人人都会有不满足的野心,朱元璋亦然。在陈友谅要杀小明王的时候成功救出,但这个小明王实际却已成为傀儡,人人想取而代之,朱元璋救他也是想取而代之。朱元璋在平江战役中重兵包围,为了小明王的安全,他让廖永忠到滁州把小明王接到应天,瓜州乘船渡江的时候暗中凿漏了船底,于是小明王不幸身亡于江中。虽然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所为,但奈何小明王没有能力,而朱元璋却越来越深得人心,因此除了小明王他才能有不一样的天地。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如果小明王没有身亡,皇帝之位名正言顺就是属于小明王的,根本轮不到他。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史书却无记载,火烧庆功楼之事。传言,朱元璋自从推翻元朝,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后,可能是自知皇帝之位得来不易,对于那些从前跟着他打拼的兄弟很是猜忌,不安,深怕他们谋反。于是建了庆功楼要了这些大臣庆祝,暗地里却下令等朱元璋一出来就放火烧了这座楼。虽然传言不能得以证实,但这个故事恰巧说明了朱元璋一路以来野心勃勃,也正是这份野心让他走到了这份高位之上。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更是对得起他这份担当,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开创了一个安稳的社会生活年代。最后还成功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统一中国,作出了伟大的业绩。二、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奇闻异事至今无法解开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想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一、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作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有人说被吴人乱棒打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面,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二、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在留下了《道德经》后,骑着一头大青牛西行后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老子去了古印度传教,有人说去了甘肃临洮落脚,养生修道炼丹,最后飞升成仙。还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还有一种说话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回了故乡河南省鹿邑县。三、徐福的东渡之谜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最盼望的就是长生不死。后来听说东海上有蓬莱仙岛,哪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到死也没有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徐福去了日本并衍生了大和民族,自己还当上了日本天皇。还有人说他去了台湾和朝鲜,并与当地人融合,为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杨贵妃的生死之谜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了许多疑问。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死杨玉环。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甚至还有说话说杨贵妃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了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五、宋太祖暴死之谜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6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西归了,正史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而野史记载,赵匡胤死于其弟赵光义之手。六、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莉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当时逃往了南洋,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航海为假,其实就是奉朱棣之命,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还有人说他去了云贵,并隐居于寺庙,当了和尚。七、李自成的生死之谜明末,群雄并起,民间大乱,当时率领农民起义军的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李自成在北京立足还没有两个月,就被清军打败,四处逃散。最后一战李自成在九宫山兵败,而当时清军的说话是,李自成自刎于九宫山中。但是民间传说,自此一战后,李自成下落生死不明,还有传闻说他当时逃出了九宫山,并隐居在一座深山寺庙当中,削发为僧,从此隐姓埋名。三、妙联故事五则连环联,是一种制联方法,又叫顶针格、联珠法,联中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一样,读来饶有趣味。如“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烧火火烧烧火杖;渡船船渡渡船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等等。再如: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走洲不走。这是湖南长沙流行的一副对联,联语综合运用了顶真、同音异字等多种手法,联中“阁阁”、“鸽鸽”、“洲洲”、“舟舟”等顶真,“鸽阁”和“洲舟”同音(或谐音),颇具匠心。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一位相国小姐,貌秀丽,有文采,立志要嫁一个才子,条件是只要对通她的上联,不论贫富都行。她把上联贴在相府门外: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上联运用的技巧更多,有顶真、拆字、集句等,联中“寺”、“诗”顶真,同时“寺”和“诗”都用前面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最后一句唐诗中,“月”又是“明”字中拆出来的,难度很大。一位姓林的书生写出了下联,贴在相府: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相国小姐看了,非常满意,便与之结为夫妻。还有这样一副对联,综合运用连环与回文技巧,堪称连环联中的妙对: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在连环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文之对客人联。传说吴文之幼时能对,某日家中来客出对: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绣;吴文之对曰: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客人叹为观止。三国名将关云长,在民间千古名扬;关帝庙到处可见,以北京为例,最多的庙宇就是关帝庙。清代的关庙,北京城内外达到二百多个,占北京总庙宇的十分之一。其它地方的关帝庙也不计其数,关帝庙联也各有特点。湘潭市关圣殿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辞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此联突出了关羽勇武好胜的性格。左宗棠曾撰常德关庙联: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上联说关羽上继文宣大圣(孔子),下开武穆(岳飞);下联结合地理形势与关羽的事业加以发挥,很有特色。宁夏六盘山上有座关帝庙,其庙联是劝人诚心做人: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这副对联叫人学关羽的品德,不要假心假意。台湾的一副关帝庙联,则用“忠义”二字对关羽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忠心贯月,千秋帝与王。在居室内挂一副对联,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志趣、爱好和品格。爱国教育家蔡元培举进士后,供职翰林院,他曾在寓所贴上一联: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先生并不是故作清高,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朽,愿意沉醉在书声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年轻的时候也是在读书声中度过的,他的书斋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缘缘堂》书房写联: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书斋联宜恰到好处,不宜夸海口。否则,引人笑话。清代才子袁枚居随园,曾在书斋里挂一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三坟》、《五典》、《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之书,早已不传,袁枚如何读得到?袁枚的好友汪客甫听了,登门找他借上古之书,他自知惭愧,连忙撤掉了对联。许多卧室联是个人好恶的表白。郁达夫的故居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卖书。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家里曾有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此联简直已是范老的座右铭了。某地有一庸医,不通歧黄,常常误人性命。有人因撰一联贴于其门: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上下联各用一成语,但隐去一字,真是妙语天成。民国时期,曾广泛流传一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借“税”与“岁”、“贫”与“平”谐音,对当时苛捐杂税众多、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清朝有年科举考试,题用《大学》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看成“妹妹”。批卷者看了,不觉好笑,挥笔写出批语,与考生之题恰成一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脚有点跛,老丈人嫌弃他,从不让他进门。一年,女婿居然考中秀才。丈人请女婿吃饭,席间,丈人出一联嘲讽女婿:贤婿枉顾,路途坎坷,高一步,低一步;不巧,老丈人是个独眼,女婿便借题发挥,嘲笑老丈人:泰山错看,世态炎凉,睁只眼,闭只眼。1933年1月,红军到了四川枫香沟,当地乡亲敲锣打鼓迎红军,有人写了一副春联献给红军:红军到,反动逃,土豪劣绅藏猫猫,猫说妙妙妙;苏区乐,满山歌,人欢马叫笑呵呵,鸡鸣喔喔喔。这是一副拟声联,上联借用猫的叫声,赞扬红军来了,反动派跑了;下联用鸡的叫声来说明苏区欢乐的情景。还有一副拟声联,也很有趣:山童采栗用筐接,劈栗扑簏;野老买菱将担倒,倾菱空笼。联中很富生活情趣,是一种善意的取笑。郑板桥有一次与人联句,他出上联,一位老塾师对下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俗语有“家有五斗米,不当娃娃王”的说法,说明旧日中国当塾师的是何等艰辛,下联正是道出了他们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与此相反,也有道出一年四季快快乐乐的联语: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雪风雪中,不乐亦乐。这是西湖“仙乐处酒家”联,上联句句切“仙”,白、林、苏分别指李白、林逋、苏轼,下联句句切“乐”,一副活灵活现的四时行乐图。据说曾有一长须老者出联,金圣叹对下联: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与夫人联对,夫人出对,李调元应对: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有一联劝人一年四季不忘耕耘的,很有意思: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把各种各样的颜色构为一联,也是别具匠心的。请看这一副关帝庙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联中“赤”字与“青”字虽重叠四次,却显得流畅自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这是曾做过莫愁湖主人的徐达题金陵明宫联,联中将朱元璋比作古代的尧舜,虽有溢美之辞,但此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青、白、绿、红点缀其间,却也艳丽无比。还有一首怪联: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此联的上半联都是隐喻,联末各用三个“红”和“白”来加以重叠,使色彩更加鲜明。古花已见古人醉;今花还对今人红。在我国浩瀚的联苑中,花联为数不少,几乎自然界的花卉,在对联中都能找到,其中不乏有情有趣者。有人集古诗为联,描绘今天的好光景: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人以中药入对,一刚一柔,一文一武,浑然成对,趣味盎然:白头翁骑海马,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花联”中还有不少巧思妙对。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联中“上、尚、和、荷”与“临、林、汉、翰”各各字音相近,颠倒可读,趣味无穷。解缙写的一副春联更妙。联云: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他用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巧思妙对,不露斧凿之痕。胆瓶斜扦四枝花:杏、桃、梨、李;手卷横披一轴画:松、竹、梅、兰。这一联一下子道出了六种花:杏花、桃花、梨花、李花、梅花和兰花。可还有比它更多的,请看: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联中写到的八种花名又是草药名,串起来实属罕见,特别是“合欢”、“含笑”、“迎辇”、“凌霄”当作动词来用,则更为高妙。爆竹三两声人间易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几点梅花加上几声爆竹,有声有色,为新春增色不少,真不亏为一副梅花妙联。历来有关梅花的妙联极多。像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以梅花自比,格调清丽,堪称一时名联。扬州梅花岭上的史可法祠堂,后人也曾撰联云: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写史可法为国殉难,像“风中劲草”、“岭上梅花”,被后人传颂。在咏梅联中,最受传扬的是挽周总理的对联。周总理一生功比天高,光明磊落,像梅花一样心胸高洁,令万代敬仰。联云:泰山凭海先接月;寒梅杖节最凌风。在我国的对联家族中,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颇为少见,但大都很精采。比如这样一副: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一副节气联的上联不仅指明了春分与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另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这一联总共只有10个字,却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用得十分巧妙,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另一副: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现重阳。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一笔一划都与节气有关联,这就是“消寒迎春联”。比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这几副对联每个字都是九划,上下联语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一九”第一天)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笔,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了春分,此时整幅联语写成了,也寒消了,春来了,故而叫做“消寒迎春联”。诗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说,虽说有些夸大,但也道出了诗与酒的关系。对联与酒同样亲密无间。酒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佳联者,不胜枚举。曹操早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表现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开阔胸襟。饮酒寄兴,须适可而止,“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工诗名扬天下,其嗜酒之癖古今驰名,向有“酒中仙”之誉。“阶下举杯邀明月;篱边信步赏花开。”联中没有一个“酒”字,但却是一副酒联,且属对联中的晦明嵌字格,上联暗示,下联明嵌,上联暗嵌“酒”字,下联明嵌“花”字。所以今人王友才题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联曰:“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有的酒联,除表明一些酒店、酒馆、酒厂的经营性质的宗旨外,大都对酒致以赞美之辞。有的酒联,不仅内容得体,在表现手法上也十分巧妙。传说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与友人一次对饮时,曾吟一联曰:“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此联也没有一个“酒”字,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一副饮酒联。上联中的贾岛,是晚唐著名“推敲”诗人,联语以其名字谐音“假倒”,描写出酒后的醉态,维妙维肖。下联中的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曾作《酒德颂》。也是以其姓名谐音,描写酒席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宾主开怀畅饮,酒杯点滴无余的情景。谐音自然,雅俗共赏,妙趣横生。有的酒联,则多以典故点缀,清淡传神,明快含蓄。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泉香凭谁问?酒冽待君尝。”刘伶、李白是古代闻名的嗜酒文人;“杨柳岸”是柳永词名句;“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迢指杏花村。”“香泉”、“酒冽”,见诸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有的酒联,极言酒之威力,十分幽默风趣。如:“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这些联属对工巧,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令人看了捧腹大笑,而且能引人开怀畅饮。既然酒的威力如此之大,有些贪杯好胜之徒偏偏不信邪,结果上了酒家老板的当。当然也有劝人少饮的,这些酒店老板很懂得生意经,一副“菩萨”心肠,如:“交易小心,须知良莠难辩;酒莫过量,谨防乐极生悲。”更多的酒联,则是以热情的态度,渲染酒的品种与酒力,招引顾客光临。据说过去有家酒店生意萧条,几近倒闭。后来请位秀才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来店喝酒的顾客便越来越多,很快生意兴隆了起来。某地一小酒家,门上贴对联曰:“头上白云悠悠过;足上清泉潺潺流。”横批为“太白酒家”。许多人读了此联,无不拍手称绝,自觉不自觉地要进去痛饮两杯。的确于此饮酒,头上飘着悠悠的白云,足下流着潺潺的清泉,眼望着远处蜿蜒的群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另一家酒店门上的对联这样写道:“美味招徕云外客;清香引出月中仙。”联语情趣盎然,谁读了也会胃口大开,非得痛饮一番不可。山西汾阳县城东北15公里,有一酿酒闻名的古老村镇,镇上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井水芬芳甘冽。该村镇八槐街有一杏花村汾酒厂,所酿汾酒竹叶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厂门有联曰:“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以飞鸟化凤、游鱼成龙作烘托,极力夸张酒醇。飞鸟闻香能化凤,游鱼得味能成龙,人饮了如此神奇的佳酿,又该怎样呢?言外之意,只有让酒客自己去心领神会了。在以酒入联之作中,也有着意于抒情写景的,如:“秋月春花名士酒;青山绿水美人箫。”月是秋月,山是青山;花是春花,水是绿水;酒是名士来饮,箫是美人来吹,一副赏心悦目的饮酒行乐图!还有一些故事联也与酒有关。传说有一天苏轼与秦观乘船外出,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地走着。苏轼出对道:“醉汉骑驴,步步颠来算酒帐;”秦观一时不能对出,想着想着,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俯一仰的样子,即对道:“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在酒联中,也有一种消极的以酒浇愁的内容。如“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消愁有绿蚁;解忧唯杜康。”后一联中的上联扣李白“举杯消愁”和李珣的“素鼓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的诗句;下联切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联语悲观消沉,格调勽高,但对仗工整,用典得当,从艺术角度上还是值得鉴赏的。还有一类嘲讽的酒联,如某君赠酒徒联:“红白相间,醉后不知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只卖东西。”嘲讽有力,入木三分,寓意深刻。四川乡村里过去土地庙不少,用得较多的对联是:“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均要肥。”把那些“当方土地”的小丑人物生动地刻划出来。过去的保甲乡约,就是最直接的敲诈勒索善良百姓的“大油嘴”。“土地老爷”就是比喻这些家伙的代表人物。联语巧绝妙极,堪称画骨之笔。若借用嘲讽当今极少数贪脏枉法、受贿纳赂的人,无疑也是挺合适的。在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有些中药名或成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悠深的寓意,给人以闲情逸致。不少文人学士看中药名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运用药名撰写“药联”,给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表现手法颇为工整严谨,使人读后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药知识。现举几例如下:当归方寸地;独活世人间。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红娘合欢一见喜;紫苑迎春广木香。刘寄奴含羞望春花;徐长卿砒霜采腊梅。四君子讲八法降乌贼不用大戟;两仙膏话四珍伏海龙专使虎杖。想当年,辞知母,别莲子,走了几个月季,过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斩荆芥,披蒺藜,满道桔梗;到如今,心甘遂,酬远志,经历千离百合,赢来万家合欢,又茴香里,半途中赏红花,走熟地,路路皆通。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无情对的趣事: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上联征对:五月黄梅天;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选的下联却是:三星白兰地。原来这是酒厂老板在报纸上别出心裁地做广告。“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征联活动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也使“无情对”广为人所知。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树已千寻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叶先生出联:鸡冠花未放;有人对:狗尾草先生。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开放,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与叶先生开了个玩笑。有一联句,出句为唐诗,对句竟是三个国名: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初读两句简直势同水火,细加品味莫不叹服对得工巧。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而甚难其对。”解缙应声答:“容易。”朱说:“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说:“臣适已对了。”朱始恍然。“色难”,既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给人带来突然情趣,却又回味无穷。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三多福寿子;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四诗风雅颂。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乌龟方姓乌,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老鼠亦称老,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作者:曾伯炎推荐:孤寒鸭)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10年前,此联由流沙河撰写,楷书于宣纸,被海外游客从杜甫草堂好雨轩书画廊发现,一掷千金购走,便成为新闻,也开始了流沙河撰联卖字的业余爱好。在短句表意,且由对仗与声韵平仄约束下出新,此功夫,今人有者不多矣!似信笔之作,却魅力独具,不熟谙汉语之神韵,无炼意炼句之功力,便很难矣。面对当今泛滥声色之娱,流沙河只迷著文之自娱,这娱趣,岂非文人精神之坚守?趋权者之炎,附大款大亨之势,已成流行,而书生不屑此道,岂非独立人格之操持?这种性格突出生动之对联,对以往那些豪语口号,无异是一种奚落,故颇受人们喜爱。正如中国画有文人画一派,此类联亦堪称文人联,应是东坡、徐渭、板桥类诗文的发展而来,又传承了“五四”血缘,故此联语义通俗,又特个性化,纵有人喜爱,书之家中,却未必合适。不但不合适,近来,此联求之者众,而流沙河又不便落笔。我乃戏改此谐联为:绝有文章娱小我;最无兴趣见大人。其实,我改得很适合大众,却恐怕无人愿求此联。不但人不来买,恐怕连鬼都不会上门!旧日粤西婚俗,有通过婚前的“龙烛对”、“彩旗联”、“轿门联”,结婚之日洞房的“逗新娘”、“难新郎”等五花八门的项目来进行“考诗斗联”,以观其一对新人的“知书识墨”程度。这些项目,特别是在文人结婚时犹为注重。这也算是粤西婚俗的一支插曲吧。龙烛对粤西旧俗,男女迎亲嫁娶之日,男家除了具备酒米肉饼、干菜槟榔、八音乐队、大红花轿前往迎娶新娘之外,还要把男家准备拜祖先的龙凤礼烛,包扎装璜,外面贴上一张洒金红纸,拟好一比“龙烛对头”,让女家对回“凤烛对尾”。女家除回赠一台四椅、衣服被帐、鞋帽、器具等嫁妆外,也以拟好一比“凤烛对尾”为主要形式。这样,新郎便心满意足地带着龙凤礼烛,偕同新娘“成双成对”地回家,以谐其“好意头”。“龙烛”出对头,“凤烛”答对尾,二者合成一副“大吉大利”的对联。旧日内容多是“百年好合;五世其昌。”“螽斯衍庆;麒麟呈祥。”“同心永结;比翼齐飞”等吉祥美意的对句。后来逐渐演变为夸耀自己氏族的光辉历史,表彰自己先人的彪炳业绩,双方互斗口气高,而故意出奇联难对,来“考”对方文墨的一种程式。这当中,亦有不少佳联妙对富有哲理及艺术性。由于有这一“考”,女方一时对不通“龙烛对”,虽日暮入夜,新娘也不能出门。故用重金聘能人高手来代对者有之,预先派人到男方处暗中打听“龙烛对头”,回来筹对者亦有之。因为谁也不愿在大众场合中承认自己的“低威”,故这一支“小插曲”,往往为婚礼增添了不少趣味,由此而引出不少奇闻轶事。民国初年,罗定县泗纶镇榃井社许光荣的儿子聘定青桐村黄伯书的女儿为妻。迎娶之日,许家特地请黄沙秀才沈养轩为他写了一比“龙烛对”的对头:龙烛画龙凤,龙引凤,凤引龙,龙引凤归偕白发;此联为“顶真”格联,首嵌“龙烛”为题。黄家乃泗纶三大望族之一,文人墨客,人才济济。但一看到此比联首亦不禁愕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仍未得句。待到筵席饮完,嫁妆备妥,但“龙烛对”尾尚未对出来,按风俗新娘不能上轿,黄伯书情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其侄女黄尔慈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正在房中绣着枕头,闻知此事便问:“二伯父,这联尾试由小侄女学对如何?”黄伯书心想,村中云集的文朋高手个个都拈须抓耳对不上来.区区女流之辈又怎能对得来!但见天近黄昏,新娘再上不了花轿便受世人耻笑,便说:“侄女尽管一试吧,以解伯父燃眉之急!”好个黄尔慈,望着手中的绣花枕触景生情,一下子便对出联尾来:鸳枕绣鸳鸯,鸳弄鸯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