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的奇闻故事_毛毛的故事简介 2024-10-24 16:13:39 0 0 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下马张村的“下马张”一词是怎么来的? 提起上马村名字由来,当地与其周围的村民便会自然联想起下马村来,因为上、下马村的名称,有着紧密关联,但是,其中有不同朝代和人物的传说发生在上、下马村。其一,相传是 在武王伐纣时,周武王在上马村处上马,在下马村下马,故将武王上马处称为“上马村”,下马处称“下马村”;其二传说是因三国的赵云、分别在上、下马村处上马或下马;也有的说是唐朝的秦琼或尉迟敬德上下马;还有的说是宋代的赵匡胤在该村北双槽口处安营扎寨,后在此起兵上马取名;甚至还有的传说是“因为长毛(清同治年间)在此处上下马等等。 果然如此吗?那就先让我们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来作定论吧。 据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上载:上马村古有“神农庙”,该庙现已无存,仅仅留有一块刻有众石佛花纹的供桌香案,以及残存的砖瓦遗迹。从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判断,该庙约建于宋至明初,但从古庙遗址处发掘的砖、确为唐宋之遗物,由此可知,在建神农庙之前,还有过寺院。今据该村的苗秀先(73岁)老人反映说:“俺记事时,神农庙里仍有石佛爷像,中间是泥塑佛像,两边是石佛像,称为“佛爷殿”,另外还有“阎王殿”、“关爷殿”、“子孙殿”,庙中有东西厢房,朝南的庙门外,东有“老君庙”和戏楼,都在一座院子里。到了民国年间,冯玉祥军队进驻修武县以后,破除迷信,将庙中所有泥塑神像打坏。1938年初,日寇曾用炮火摧毁了戏楼,并在上马村附近山坡上建筑了8个炮楼,来镇压人民群众。到顽固军(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侵略俺村时,把庙里的物品和戏楼,全部拆除,建造碉堡”。 上马村神农庙,清道光《修武县志》已有记载,根据民间“唐建寺、宋建庙”的传说,神农庙可能建于宋未明初。同时经查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氏族表》和该村民国五年《苗氏宗谱》“序言”详载:上马村迁居最早和现在人口最多的是苗姓,其始祖苗瑞、系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至1620年)自山西阪底村迁来。据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已有该村。 在实地考查中发现:上马村东端,古往今来,有一条通往太行山进入山西省界的交通山路,该路北行四里到达山门口,与村东河涧(东山门河)东岸的马界大路相交。这个山门口,人们称其为“东山门口”,(此山口西约20里岗庄北端之山口 ,称为“西山门口”)。在东山门入口处,有从前遗留下来一个用青石雕制成的双槽,长约五尺,宽约二尺许,深约尺余(现已毁),原是供来往于山内外骑士饮马之用,因此“东山门口”又称为“双槽口”。天长日久,行人广为传播,所以“双槽口之名声,很有影响。同时,在该村南街东路南处,原有一个长约2,尺宽约3尺的石雕马。据73岁的苗秀先说:“俺十四、五岁的时候,还经常和小孩们骑在这个小石马上玩耍,直到1950年土改时,这个石马还在这个石碾处放着”。住在石马附近的苗文实和苗怀礼,均见过石马,土改后却不见了,人们估计:原放石马之处是个深坑,很有可能石马仍然埋入深坑里,今无人挖掘。 这个石马的发现,为考查村名的由来提供了新的依据。现可判断,上马村原名应为“马村”,因此石马而得名,这正如东山门口,因古有青石双槽而取名“双槽口”一样,石马和石槽是否原系同一时间雕制,并设在一处,作马的什么象征性或其它什么象征信物,也是不可排除的。这正如我市李封村原西北口有红狮子(传说狮能镇恶压邪、改变风水),后因得“红狮口”之名(请参阅《焦作地名考》第二集中“李封”)。所以说因石马而取名为“马村”比较可靠。据民《苗氏宗谱》所载,明朝万历年间已有上马村,“马村”村名应在明初之前。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二:中马村古名为“谷坨村”,下马村古名为“前庄”,经过这次实地考查,这些村名在明代之前。所以说:“那种什么武王、赵云、秦琼、尉迟敬德、赵匡胤,长毛等在此上马,确属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的传说。因为,自北魏以来,我市沿山一带,创建了不少寺庙,故有不少神话和趣闻。 究竟为什么分为上、下马村?今按实地观察,上马村地处太行山南麓山脚下,该村地势比中马村和下马村要高的多,按照习俗,“北为上、南为下”或者山坡上下,所以断定:该村既处于地势较高的北端,以地理位置分为上、中、下,这在地名中属于合情合理的普遍现象。 亮马村北靠太行山,东、西、南皆为开阔平原,不仅是兵家战略要地,并且在方园数十里内、泉水潺潺、碧草丛生,是放牲畜和演习战马的疆场,所以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由“亮马台”演变为“亮马”村名,虽无什么文字记载,但是有其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因为在此一代地区还有不少带有“马”字的古村名,如:演马庄、东马村、上、中、下马村、马坊、马厂、马道河等等。据传说是周武王伐纣时,在这些地方设置亮马台,检阅马队,或着说演习战马、饲养战马的场所而遗留下来的地名。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