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奇闻故事在线阅读全文-日夜奇闻故事在线阅读全文小说 2025-01-02 16:50:31 0 0 闻在古代,意思? 〈动〉 1.形声。从耳,门声兼表词义,合起来后意思是“门里面的耳朵听到了”。本义:听到心里去了。 2.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3.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5.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接受。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8.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闻名,出名 ,驰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又如:自不可闻 14.通“问”。古字闻、问同音同义。《礼记·檀弓上》:“问丧于天子乎?” 问本作闻——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名〉 1.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又如:闻见(见闻) 3.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6.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纪晓岚的三大怪癖? 才子纪晓岚的三大癖好:嗜肉、喜烟、日必御女 清代才子贤臣纪晓岚因为一直与大贪官和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被世人所熟知,纪晓岚毕生虽然官职不显,但却因为有文人的风骨兼诙谐有趣而深得乾隆皇帝所喜爱,与同僚刘墉皆是难得一见的清官廉臣。 晚年的纪晓岚,还因主编了《四库全书》而名扬四方,成了公认的一代学界领袖、文坛宗师。 事有两面、人无完人,纵使纪晓岚一生机敏幽默、文采卓绝、清廉正派,他也有他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世人心目中一直跃然世外、不争流俗的纪晓岚,私底下却是个嗜色如命、风流尖酸的“老烟袋锅”。 喜肉嗜烟的纪晓岚一共纳了1妻6妾,十分风流,简直比得上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那个滑头好色的韦小宝。 清廉正直、学识渊博的清代贤臣纪晓岚 公元1724年,纪晓岚出生在直隶献县,其父乃是清朝为政颇有贤名的恩科举人、姚安知府纪容舒。 纪容舒人品端正贵重、其道德与文才皆名于一时,身为纪容舒的次子,纪晓岚自幼便承接了父亲的智慧遗传,公元1730年,不满7岁的纪晓岚参加了童子试,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神童”之称。11岁时,纪晓岚随父入京,继续求学读书,期望有朝一日能以满腹才学而封官入仕。 公元1754年,纪晓岚参加正科会试,得了第22名的好成绩,并有资格继续参加殿试。殿试揭榜后,纪晓岚以二甲第四名的佳绩而被皇帝所赏识,敕封其出任翰林院庶吉士一职,得偿所愿的纪晓岚自此便开始了仕宦人生。 纪晓岚身为一代文儒,擅长考据与编修,博古通今、襟怀宽广、机敏诙谐,因为时不时地就会妙语连珠、语出惊人而被皇帝所留用在身侧。可以说,纪晓岚无波无澜地当了一辈子清官,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声望一直不错。 纪晓岚晚年之时亲自提笔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纲要》,并负责主抓《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他令《四库全书》成为了清代无可比肩的巨著宏篇,并对古籍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官五十载的纪晓岚家有一妻六妾,风流程度不啻于韦小宝 在著名小说家金庸的笔下,韦小宝可以说是一个风流至极的男主角。读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出生于市井妓院中的韦小宝,靠着嘴皮子和抖机灵逐渐发迹于皇宫之中,为人奴颜婢骨、油嘴滑舌、见风使舵,不但贪财无数、得了高官厚位,还赢得了皇帝的信重,最终娶了7个貌美如花的老婆并成功退隐江湖,是一个风流好色的个中高手。 韦小宝是个虚拟的文学人物形象,而纪晓岚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清官,纪晓岚与韦小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纪晓岚的好色与风流一点都不输于韦小宝。 纪晓岚17岁那年便由父母做主为婚,迎娶了临县20岁的马氏为妻。3年后,马氏足月临盆,生下了纪晓岚的长子纪汝佶。聪慧多识的纪汝佶深受父亲纪晓岚喜爱,纪晓岚还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了纪汝佶的日常生活趣事。 古代的男子只要稍微有点经济条件的,无不希望能够三妻四妾、多子多孙,纪晓岚自然也不例外。 纪晓岚的原配夫人马氏生性大度明理,不但不阻碍丈夫纳妾,甚至还对纪晓岚十分宠爱的2位小妾沈氏和郭氏非常厚待。 纪晓岚一生之中共纳了6名小妾,最小的小妾沈氏甚至比纪晓岚足足小了30多岁,据野史记载,纪晓岚的小妾们个个都是美女佳人,纪晓岚在小妾们温香软玉般的环绕下幸福地享尽了齐人之福,一直活到了80多岁,而且膝下育有了4子3女,可谓多子多福。 一直以奇闻怪录的形式存在的《阅微草堂笔记》,在今人看来实际上是纪晓岚根据生活中听到看到的轶事趣闻而写就的。 在这部书里,纪晓岚还收录了爱妾沈氏所做的一首小诗。而在《槐西杂志》中,纪晓岚还不吝笔墨地提及了他的另一位爱妾郭氏,可见,这两位娇美的小妾在文人纪晓岚的心中分量甚重。 食色性也,纪晓岚除了喜肉嗜烟之外,还有“日必御女”的怪癖 自古文人多风流,纪晓岚拥有那么多的娇妻美妾,其实也是他的天性使然。尽管正室夫人马氏大度,依着纪晓岚的性子给他娶回了6个小妾,可纪晓岚却不满足于此,他异常嗜好肉食、烟草,除了无肉不欢、无烟不喜之外,还有一个连皇帝都听之顺之的怪癖——日必御女。 别看纪晓岚官做得平庸无奇,但精力和体力却异于常人,纪晓岚曾自诩为“精怪之人”,指的就是他对男女之事有着不竭的动力和过人的需求。 正值盛年时期的纪晓岚,每天都要五次御女:五更鼓时分,纪晓岚起床上朝前要来一次;下朝回家要来一次;中午时分要来一次;日暮西山之时要来一次;临睡前还得来一次。只要他不近女人或者一天没能发泄五次,就会浑身上下不舒服。 当纪晓岚奉乾隆之命在宫中暂居、以集中精力编撰《四库全书》之时,曾数日无人得御,双眼因此而成了赤红色,两侧颧骨处红如火烤一般。 乾隆见状问之原委,纪晓岚将自己的“癖好”如实以告,乾隆皇帝只好每日命2名漂亮宫女为纪晓岚伴宿,以缓解他的不良反应。 纪晓岚的好色风流不但让皇帝感到吃惊,甚至连其亲朋挚友也为此等“怪癖”而啧啧称奇,《啸亭杂录》就曾如是记载:纪晓岚年逾八十,犹好色而不衰,日食肉数十斤而终日不啖一粟,实乃奇人也。 即便纪晓岚有着如此之多的劣好怪癖,可他却依然能平安健康地活到了81岁高龄,这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5岁的清朝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历史上的纪晓岚从从容容、潇潇洒洒地为官50载、度过了高寿的人生,去世后还得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评价,这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可以说,这个一生只会舞文弄墨的廉臣,还是凭借其独特的个性活成了许多男人艳羡的对象。 听说明太祖功德碑下的石龟落泪是不是真的,谁给我说道说道啊? 起因应该是水汽凝结所致,日夜温差大就导致这种事的发生 【南京日报报道】最近,南京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因为传闻驮碑的龟趺“流泪”而成为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都以南京最大的一块明代碑刻进行介绍。但是昨日,地质专家项长兴老先生却告诉记者,其实紫金山北侧的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墓前的神道碑,比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要高,因此说四方城之碑是南京最大的 功德碑 是不准确的。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臣子,其神道碑比 明太祖 朱元璋的还高,岂不有违君臣礼制,背负大逆不道的罪名?为了解开这个谜,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明太祖 朱元璋“御制”巨碑 出太平门一路北行约半小时,但见路左丰碑高耸,碑前石牌坊上书“大明中山王神道”,徐达墓到了。整个墓区的文物保护得相当完好。称颂徐达功劳的神道碑立在最前,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额,碑身上刻着洋洋数千言。碑后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和马夫、石羊、石虎、武将和文臣各一对,末尾有丘隆然,徐达夫妇就合葬于此。 记者逡巡良久,徐达墓的封土无论面积和高度都无法和明孝陵相比,陵前的石像数量不但较明孝陵石像少得多,而且每件的个头也都要小许多。唯独最前面的这块神道碑,通高8.95米,规制极为宏伟。 查《明史》,大明洪武五年曾明文规定,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设“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其数量种类和徐达墓前的这些石像完全吻合。但记载同时还规定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明尺较今天为小,即便按今天的尺寸计算,中山王徐达死后立碑,碑身高只可3米、宽1.2米。但实际上这块神道碑,碑身高5.8米、宽1.9米,显然超过了大明朝廷的规定。 为何徐达墓一切规制都符合要求,唯独这块神道碑却大大超过标准呢?《明史》上记载,徐达是 朱元璋徽州凤阳的老乡,22岁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大明洪武十八年,54岁的徐达患病而亡,朱元璋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赐葬钟山之阴。史书上还说,其他功臣死后,都由“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唯独徐达墓前的这块神道碑是 明太祖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既然是皇帝御制的神道碑,其规模当然要超过普通功臣的神道碑。 碑高盖主难解释 因为是皇帝御制,所以比普通神道碑大,实在情理之中,可是这个8.95米的高度比四方城 明太祖 朱元璋神功圣德碑要高出近20厘米。如果去除底下龟趺和上面的碑额,单比碑身,那更要超过四方城之碑整整1米!这就令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了。 对此,项老的解释是,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原碑在建成不久就裂损了,现在的这块碑是20年后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大明宣宗皇帝朱瞻基重立的,其大小已经和原碑不一样了。 随后,记者又向南大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先生请教。贺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这块神功圣德碑的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就是项老所说大明宣德年间重建的。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落成的原碑。当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碑时,在阳山开了一块大碑(今阳山碑材),但是由于此碑过于巨大,无法搬运,无奈之下只得另寻石材立此一碑。 贺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四方城碑高度略逊于徐达碑,但它的宽度和厚度却略大于后者,因此准确的说法应是,四方城碑是南京明碑中体量最大的。“不过,不管是当时无奈选择还是20年后重建,皇帝的神功圣德碑高度低于功臣的神道碑总是说不通的。”贺先生说,“这的确是个谜。” 碑上标点也是谜 其实,徐达墓前神道碑的谜团不只是这个。记者仔细阅读碑文,只见碑文中但凡断句之处皆刻有小圆圈一个,或在最后一个字的正下方,或在其右侧,大小如同句号一般。正是有了这些句号,通篇碑文读起来分外顺畅。 众所周知,用标点的习惯,是在白话文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徐达碑立于500年前的明朝,而碑文标有句读,实属仅见,可算是古碑中的奇闻。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