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气百科知识-十二节气百科知识手抄报 2025-03-28 14:34:53 0 0 12节气是哪些? 12节气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12节气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十二节气指? 1、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2、二月 (卯) 惊蛰 春分 3、三月 (辰) 清明 谷雨 4、四月 (巳) 立夏 小满 5、五月 (午) 芒种 夏至 6、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7、七月 (申) 立秋 处暑 8、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9、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10、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11、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12、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中国十二节气指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扩展资料 中国的24节气是按阳历计算的,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阴历: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定义的,也就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把12个月(闰年13个)拼一起叫一年。阳历是按照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把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块,每块叫一个月。 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中国的旧历法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 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就采取了使用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 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每年气前后不差1~2天,而非与与阴历日期对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2节气分别有什么? 12节气,就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中气,也是12个。这里把节气和中气严格地区分开来了。不过现在我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这样12节气和12中气就合并成了24节气。 收藏(0)